返回首页

红色手推车原文(红色手推车作者想表达什么)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05 22:12   点击:172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红色手推车作者想表达什么

美国诗歌流派简介 美国诗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沉寂时期。一些所谓“风雅派”诗人一味模仿英国浪漫主义的末流诗歌,写出一些等而下之的仿制品诗歌,致使美国诗坛出现不景气局面。为了扭转这种局面,1912年哈丽特·门罗在芝加哥创办了《诗刊》,掀起了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新诗运动。这场运动结束了美国诗歌的沉寂时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新诗人,如桑德堡、庞德、爱略特、弗罗斯特等。这批现代派诗人在诗歌创作上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和创新,开创了延续至今的美国现代诗歌传统。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美国诗坛新潮迭起,各派纷纷登场,出现了意象派、“新批评派”、客体派、黑山派、垮掉派、自白派、超现实主义等诗歌流派。

本文拟对20世纪美国文坛出现的主要诗歌流派进行梳理,通过解读有代表性的作品,分析不同流派诗歌的基本主题及风格特征。

一. 意象派

意象派是二十世纪初美国新诗运动最主要的一个派别。意象派诗歌运动开始于伦敦,随后同时在英美两国展开。1913年,英国诗人弗林特在《诗刊》上发表了标题为“意象派”的文章,提出了著名的意象派诗歌三原则:(1)直接描写客观事物;(2)绝对不使用无济于表现事物的词语;(3)关于韵律:采用乐句,而不勇呆板的节拍。这三项原则得到了庞德和H.D.的赞同。作为意象派运动的领袖人物,庞德把这三条作为意象派宣言的主要内容提了出来,开始了意象派诗歌的运动。

意象派运动一方面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启发,同时也兼收并蓄,吸收了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以及普罗旺斯诗歌的特点。从庞德等意象派诗人的理论和实践创作中,我们可以把意象派诗歌的基本特色概括如下:(1)意象派诗是以意象作为诗歌的基本单位,直接表现所观察到的事物而不加任何解释和评论,诗人只是在搜集体验视觉效果的数据;(2)意象派诗是一连串的意象并置,不允许抽象的语言进入其中,这样势必使一些形容词、连词乃至动词显得多余;(3)意象派诗是突破传统格律的自由诗,没有定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而不是以内容迁就形式,这些创新有力地冲击了维多利亚时期出现的滥情和感情极度张扬的诗风。

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之作要算庞德受日本俳句影响创作的《在地铁车站上》:

原文:Theapparit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译文:人群中这些面孔如幽灵;

湿漉漉黑枝头上的花瓣。

据庞德自己说,一次他在巴黎的地铁车站上,看到黑压压人群中闪现着几张亮丽的女人和儿童的面孔,他忽有所感,半年后写成这首日本俳句式的两行诗。不难看出意象派诗歌的优点在于其篇幅短小精致,寥寥数行围绕一个或几个意象,用最简明的语言进行白描,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而意象派诗的缺点是容量不大,静止的描写单调而缺乏立体感和力度,因此诗人很难用这种艺术形式创作鸿篇巨制,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虽然,意象派诗歌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然而意象派运动对美国的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美国诗歌避免了过于晦涩、过于知识化、过于强调心理活动的弊病。

二.艾略特与“新批评”诗人

T.S.艾略特是开创二十世纪20至30年代英美现代诗歌的领袖人物,他对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形成,对现代派诗歌审美标准的确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先后在法国和德国学习哲学和文学,柏格森哲学、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及拉弗格的诗歌均对他有影响。英国十七世纪诗人多恩的玄学派诗歌对他影响尤为深刻。他对那种接近口语、富于机智和戏剧性、心理描写深刻、比喻奇特的玄学派诗歌风格倍加赞赏,大力倡导,影响了一批有名的现代派诗人。作为诗人、剧作家及文学评论家,艾略特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最突出的文学主张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点:(1)继承历史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2)诗歌创作非人格化,寻求客观对应物,避免浪漫主义诗人的感情泛滥,寄思想于感情之中,力戒感受的分化。艾略特的文学理论对“新批评派”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主张把注意力从诗人移向诗歌本身的基本观点为“新批评派 ”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从历史的角度看,“新批评派”的前身是“逃亡者集团”或“重农派”。这个小型文学团体形成于20年代南方文学繁荣时期。发起人是兰塞姆教授,成员包括泰特、戴维森、莫尔和沃伦。1922年他们创办了杂志《逃亡者》,探讨诗歌创作与评论问题,因此被称为“逃亡者集团”。由于他们对内战前的南方制度持肯定态度,竭力捍卫南方的农业传统,谴责工业化社会的各种罪恶,又被称为“重农派”。40年代初,兰塞姆出版了一本题为《新批评》的文集。此后不久人们把“逃亡者集团”及北方的布鲁克斯和布莱克墨等诗人和文学评论家称为“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把新古典主义和唯美主义柔和在一起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从文学作品的“本体”和语言结构角度进行分析批评的主张。作为“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塞姆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要制定一套系统的诗论,以纠正他所认为的由浪漫主义造成的过于伤感的倾向。在他看来浪漫主义诗歌旨在表现人的内心欲望,是病态的头脑将现实世界理想化的举动。而“真正的诗歌”与改造世界或将世界理想化的目标毫无关系,诗歌的唯一目的就是恢复世界的新鲜感和完整性。

二十世纪50至60年代美国诗坛出现了一批“新批评派”诗人,这些人多数任教于大学,因此又被称为“学院派”诗人。他们的诗歌排斥个人情感,诗节有序,韵律考究,这种过分注重诗歌的形式和格律的形式主义很快就遭到众多年轻诗人的抨击,被稍后兴起的黑山派等取代。

三. 客体派

20年代末至40年代美国诗坛还出现了另一个派别——一“实验派”诗人,他们反对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追求一种美国本土的风格,语言更趋朴实通俗,并且各具特色。这派诗人的代表人物有W.C.威廉斯、E.E.卡明斯、M.莫尔和W.斯第文斯等,而威廉斯的成就最为突出。

威廉斯诗风比较接近意象派,但他没有移居国外加入当时活跃在伦敦的意象派团体。他一生留在美国本土,顽强地抗击当时美国文坛盛行的欧洲文化中心主义思潮,反对艾略特所崇尚的引经据典式、学院式、以玄妙为本的诗歌创作方法,主张诗歌应该写实,应该贴近现实生活,一心为建立独具美国特色的诗歌奋斗着。威廉斯的成就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找到了自己的表现对象和抒情方式,对风云一时的意象派诗歌的晦涩朦胧,模棱两可的诗风尤为反感,于是在创作中他着重表现美国人民的生活愿望,在诗歌中逐步形成具有美国本土意识的意象系列。其次,威廉姆斯创建了特殊的客观主义诗体——客体派。这是一种全新的诗歌的写作方式。客体派认为诗歌是一个客体,是应作为客体事物对待的客体,客观主义诗体重视的是诗的结构及诗是如何构成的等。客体诗是意象主义的发展,它着眼于意义上更特殊、更广阔的意象。威廉斯认为一首诗是一架用词汇构成的机器,诗人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用强烈的感性所创造出的内容,诗人要使诗歌像生活一样真实。他的压卷之作《帕特森》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创作原则,他的短诗《红色手推车》也是典型的客观主义诗篇:

原文: 译文:

So muchdepends 很多东西

upon 倚傍

a red wheel 一辆红色

barrow 手推车

glazed withrain 在雨水中

water 闪亮

beside thewhite 旁边还有

chickens. 白鸡。

寥寥数笔展现了雨后初晴时农家院中的情景,说明没有那些被学院派诗人奉为创作基石的哲学、神话、典故等,人们同样可以从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客观主义强调诗的写作过程是从事物开始,引起诗人的语言联想,即从客体到主体再到新的客体的过程。正是这种客观主义诗体足足影响了几代诗人,稍后出现的“投射派”和“垮掉派”诗人都从中受到启发。

四. 垮掉派

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的旧金山市,聚集着一群诗人、作家。他们对爱略特的“新批评”诗风非常反感,讨厌那种智性过多而感性不足的诗歌。50年代中期,金斯堡、凯鲁雅克、邓肯等人发起一场“旧金山文艺复兴运动”,打出“垮掉派”的旗号。金斯堡是垮掉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嚎叫》(Howl)被认为是垮掉派文学的代表作。这首诗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其表现的美学风格上都打破了常规。它描写了“垮掉一代”酗酒、吸烟、纵欲、放浪形骸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内心的恐惧疯狂、震惊、愤怒、痛苦、绝望等情绪,揭示了美国社会的罪恶,鞭挞了美国社会中的邪恶势力。在美学风格上,金斯堡以极度张扬的方式抒写自我,他采用的语言赤裸、粗暴、狂野、激烈;运用的联想意象密集、繁复、重叠、混杂。同时,他还运用建立在呼吸频率基础之上的行吟诗或朗诵诗节奏以及夹杂着各种情绪的长诗行。《嚎叫》引起了一场真正的革命,它宣告“新批评派”统治美国诗坛的局面彻底结束了。

五. 黑山派

50年代初,当垮掉派诗人以奇特的生活方式和离经叛道的诗歌美学崛起于旧金山之时,在北卡罗来纳州的黑山学院悄然掀起了另一场艺术和诗歌的革命。黑山学院的院长查尔斯·奥尔森不仅是这一派诗人活动的组织者,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也很独特。

奥尔森的论文《投射诗》表达了他的诗歌理论。这篇论文中,奥尔森指出,三四十年代在爱略特和“新批评“传统控制下的美国诗歌,使用传统的韵律节奏和形式安排,过于书卷气,过于理性,是一种封闭诗,而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开放诗。这种诗应该以自然呼吸和思想的节奏为基础构建诗行,将诗人从外物中获得的“能”投射给读者;这种诗具有即兴性,是诗人真实记录自己片刻感受的成果。奥尔森的结论是:真正的诗是一种有机体,是“能量的结构,能量的投射”。因此,黑山派也叫“投射派”。

从奥尔森的代表作《马克希姆斯诗抄》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自己诗歌理论的运用,在这里他将投射诗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部长诗的一个片断中,奥尔森这样写道:

有人只爱形式,

形式进入存在

只是在

事物产生之时

而事物来自你自己

来自甘草和棉秸秆,

来自街头废物、码头、野草

你将他们带来,我的伙计

来自一根鱼骨

来自稻草,或愿望

来自颜色,时钟

来自你撕碎的自我

全诗这样的片断很多,展示了诗人广阔的想象、保罗万象的思想、对文化、历史、神话、自我等的多维探索,这正是奥尔森从自然和社会中吸取而来、又通过诗句传达给读者的无尽的“能”。

六. 自白派

“自白派”是50年代美国文坛的另一个诗派。这是一个不打旗号、不发宣言、没有组织却包含了一批重量级诗人、写出了一批优秀作品的诗派。

自白派诗歌具有极其鲜明的特色:(1)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抒情;(2)诗歌的题材往往是诗人个人的经历;(3)诗风亲切自然,不拘泥于诗歌格律,形式自由而开放。自白派诗人常常毫无顾忌地揭示自己的隐私。他们身上总带有精神崩溃的症状,并将其归罪于时代、社会、美国政府、战争等。自白派中最有才华最年轻的诗人要数女诗人希尔维亚·普拉斯。普拉斯在她的诗中描写精神失常、弑父情结、伤害、被伤害、战争、离异、乱伦吸毒等内容,然而她真正的主题只有两个:(1)对自我的展示和探索;(2)自杀或死亡。她的诗具有鲜明的特点,在《渡水》一诗中她这样写道:

黑湖,黑船,两个黑纸剪出的人。

在此饮水的黑树要去哪里?

它们的影子会覆盖到加拿大。

一点星光从水中的花丛里漏出。

叶子不愿我们太匆忙:

它们又圆又扁,充满阴暗的提示。

冰冷的 世界纷纷从浆上坠落。

我们心怀黑色的 精神,鱼儿也如此。

一个暗礁举起它苍白的告别之手。

星星们在睡莲之间开放。

面无表情的塞壬没使你失明?

这是被惊吓的灵魂特有的寂静。

诗的语言朴实流畅,语法规范,但诗中充满意象,象征性强,联想丰富,幻象和事物交织在一起,带有梦魇的色彩。

七. 新超现实主义诗歌

新超现实主义又称“深层意象主义”,是60年代美国最重要的诗派,主张在诗歌创作中把意识与无意识结合起来,要求诗人越过主体自我的理性话语倒跃回前理性的、非个人的、集体的心理状态。新超现实主义更多地在诗歌语言和技巧方面进行深入试验,诗歌往往意象新奇突兀,能触发起读者心底的无意识,从而引起强烈共鸣。试看布莱的名诗《午后降雪》:

青草被白雪覆盖了半身。

这是黄昏将至才开始降临的雪,

一座座小草屋正变得越来越暗。

要是伸出双手,伸近地面,

我可以抓到一把把黑暗!

黑暗一直在那儿,我们没注意。

雪越下越急,玉米杆渐渐消失,

而谷仓却渐渐靠近屋子。

在越来越猛的风雪里,谷仓独自移动。

谷仓里全是玉米,正朝我们走来,

像风暴中的海上巨轮一样靠近我们,

而甲板上的水手都已经失明多年。

这里描写的黄昏不仅是昼与夜的衔接时刻,它也象征着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边界,诗人要表现的正是大自然与人的内心世界的融合、意识与无意识的融合。诗中的主要意象——黑暗,即“深层意象”,它隐喻着神秘的无意识领域。新超现实主义诗人主张开掘无意识领域,希望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找到一种隐秘联系。布莱认为,只有找到这种隐秘联系,想象的跳跃和比喻的转换才成为可能,诗歌意象才可能从心灵深处跃然纸上。

纵观各个诗歌流派,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数十年的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对立。20世纪上半叶,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占据主流地位,诗歌强调“非个人化”,主张通过“客观对应物”的描写来间接表现情感。从5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诗风开始发生变化,诗歌创作更是色彩纷呈,不拘一格,但总的特点是更简单、更直接、更富有情感、更多地融合古典和玄学的特点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作品对个人和自我进行评价,表现出几分犹豫、疑问和自省,诗人自我和内心体验成为诗歌创作的题材,逐渐摆脱了艾略特关于诗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的论断的影响。早期诗歌中客观、中性的“他”或“她”被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我”所代替。这种“个人化”倾向成为50年代以后美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2. 红色手推车是谁写的

在阿尔勒,梵高画了一系列收获景象。并且他一个星期就画了10件!毋庸置疑,如果不是因为6月20日的那一毁了一年收成的大暴雨,他会画出更多的收获景象。

在画了一系列的收获景象后,梵高写信给他的弟弟提奥:“收获时节的景象相比它在春天的时候,变得非常不同;不过,我不喜欢自然风景太少,到处都变干枯了。现在的一切,有金色,青铜,甚至是铜,泛着蓝绿色的天空弥漫着奇妙的芳香,特别和谐,就像德拉克洛瓦作品中的断音一样......”

"我正在描绘一个新题材——极目远望,到处是黄绿相间的田野。我已画了两稿,现在开始画油画。它简直像柯宁克的作品,你知道,就是那个描绘广阔田野的伦勃朗的学生。" 梵高如此向提奥描绘他笔下的风景画。 一望无边的辽阔景色令梵高心驰神往。面对原野,他不仅想起故乡荷兰,而且往昔流连于画廊,饱览风景大师杰作的日子,重又浮现在眼前。

梵高以精确的用色和几何图形似的构图,赋予画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纵深感,把我们的视线从前景一步步引遥远的天际。

这幅作品再次显示了色彩的和谐——前景呈赭石和橘黄色,中景穿插着几簇绿色矮树丛和一片金黄色的田野,远处露出青山蓝天。黄色田野中,蓝色的手推车和红色的铧犁格外醍目。

3. 手推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 分析手推车的意象和本诗的思想。诗中的手推车是一种象征的意象。他是我中华民族历史命运深重灾难的某个侧面的体现。

诗人借助手推车表现的“北国人民的悲哀”,也蕴涵着对保守呆板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悲哀。

既是诗人对苦难制造者的一个平静又悲怆的抗议,也是对改变手推车的生活方式,振奋民族精神的哲理性启示。2、简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诗人善于在生活中捕捉具体可感形象——手推车,进行艺术刻画,传达自己独特感受。全篇分两部分:

一、围绕手推车的“尖音”进行艺术渲染,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呼应。

二、紧扣手推车留下的

4. 红色手推车的意象

手推车[艾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1938年初

(选自《北方》,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1月初版)

赏析

1、 分析手推车的意象和本诗的思想。

诗中的手推车是一种象征的意象。他是我中华民族历史命运深重灾难的某个侧面的体现。诗人借助手推车表现的“北国人民的悲哀”,也蕴涵着对保守呆板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悲哀。既是诗人对苦难制造者的一个平静又悲怆的抗议,也是对改变手推车的生活方式,振奋民族精神的哲理性启示。

2、简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诗人善于在生活中捕捉具体可感形象——手推车,进行艺术刻画,传达自己独特感受。

全篇分两部分:

一、围绕手推车的“尖音”进行艺术渲染,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呼应。

二、紧扣手推车留下的“辙痕”进行铺陈,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交织,从听觉到视觉给人以强烈的触动。本诗形式在音节的安排和意境的营造上基本重复(除词句和意象的不同),这种独特的简单反复结构,加深了诗作的气氛和感情。

5. 红色手推车译文

展现了现实主义印象,淮海战役是手推车推出来的。

6. 手推车这个意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鱼化石”也就是活鱼变成的静止化石。

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看写的是“鱼化石”,实际上写的是被窒息了生命活力,徒具一个躯壳的人。写的悲切沉痛,可以看作是诗人艾青的自嘲的写照,是一种“艾青式的对人生哲理的奇特冥想”。

7. 红色手推车的创作背景

梵高于1888年2月离开巴黎来到阿尔勒,阿尔勒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疯狂”。梵高在阿尔勒画了一系列收获景象,他一个星期就画了10件,生长于北国昏暗阴郁天气下的梵高,面对明朗活泼的南法,内心不觉欢喜若狂,他在信上说:“收获时节的景象相比于它在春天的时候,变得非常不同;不过,我不喜欢自然风景太少,到处都变干枯了。现在的一切,有金色,青铜,甚至是铜,泛着蓝绿色的天空弥漫着奇妙的芳香,特别和谐,就像德拉克洛瓦作品中的断音一样.....”

梵高在这幅画中采用比较传统的写实风格,以精确的用色和几何图形似的构图,赋予画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纵深感。远景的处理,使得画面产生平远的效果,放眼望去,尽是一片平坦无垠的田园。整个画面笼罩在暖色调中,把我们的视线从前景一步步引向遥远的天际。 这幅作品再次显现了色彩的和谐——前景呈赭[zhě]石和橘黄色,中景穿插着几簇绿色矮树丛和一片金黄色的田野,远处露出青山蓝天。黄色田野中,蓝色的手推车和红色的铧[huá]犁格外醍目。梵高为创作这幅油画,共画了四张习作,它们的构图大致相似,手推车始终位于画面中央。这幅画有强烈色彩的对比和正确的远近法,画得非常坚稳。向远方伸展过去的风景,将梵高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后,安详自信的心情完全表达了出来。这种宁静安详的风景画,梵高此后再也没有画过。

8. 《红色手推车》

艾青诗选《手推车》

手推车[艾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1938年初

(选自《北方》,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1月初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