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插秧机工作原理(插秧机工作原理和枸造)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21 13:34   点击:170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插秧机工作原理和枸造

首先以机械爪从苗床中取出数株稻苗植入田中泥土,为了保持对苗床与地面的角度为直角,机械爪前端移动时必须采取椭圆形的动作曲线。动作是靠着对旋转式或变形式齿轮的行走机构来完成,前进的引擎同时可以带动这些动作机械。插秧机在泥土上行晕必须有止滑的车轮及浮动行设计。插苗若是成片,则是从特定的秧苗箱中取出稻苗,再以机械方式种植。

2. 插秧机原理结构图

水稻插秧机是将水稻秧苗定植在水田中的种植机械。功能是提高插秧的工效和栽插质量,实现合理密植,有利于后续作业的机械化。中国传统的插秧工具──秧马和莳扶,已有近千年的使用历史。宋代苏轼曾作“秧马歌”,叙说了湖北农民使用秧马的情景。使用莳扶可以代替手工分秧,并将秧苗梳入泥中定植,直至20世纪50年代,某些地区仍在使用。中国水稻插秧机的研制工作始于1953年。1956年在莳扶分秧方式的启发下,首次提出群体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的秧苗分插原理,从而在水稻插秧机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研制出水稻拔取苗移栽的第一代样机。到1960年,各地推荐生产上使用的人力、畜力插秧机已达21种。1967年,第一台自走式机动插秧机“东风-2S”型通过鉴定定型并投入生产,每天可插秧15~20亩。

3. 插秧机的构造与原理

插秧机作业时秧爪子夹秧苗是因为没有插秧机调试好或者是零件出现了故障,下面详细介绍插秧机的工作原理和部件构成:

  一、工作原理

  插秧机是将稻苗植入稻田中的一种农业机械。进行种植时,首先以机械爪从苗床中取出数株稻苗植入田中的泥土,为了保持对苗床与地面的角度为直角,机械爪的前端移动时必须采取椭圆形的动作曲线。动作是靠着旋转式或变形齿轮的行星机构来完成,前进的引擎同时可以带动这些动作机械。插秧机在泥土上行进必须有止滑的车轮及浮行设计。插苗若是成片,则是从特定的秧苗箱中取出稻苗,再以机械方式种植。

  二、部件构成

  插秧机通常按操作方式和插秧速度分类。按操作方式可分为步行式插秧机和乘坐式插秧机。按 插秧速度可分为普通插秧机和高速插秧机 。目前,步行式插秧机均为普通插 秧机;乘坐式插秧 机有普通插秧机 ,也有高速插秧机。

  各种插秧机栽插部分的组成基本相同:人力插秧机由秧箱、分插秧机构、机架和浮体(船板)等组成,自走式机动插秧机还设有动力驱动、行走装置、送秧机构等部分。

  秧箱

  主要功能是承载秧苗,并与送秧机构、分插秧机构配合,完成送秧和分秧作业。主要有箱体、箱架、秧门(包括秧帘)和秧刷等组成。在横向移箱机构作用下,使秧箱横向移动,从而使秧苗移向秧门,以配合取秧器有规律的取秧栽插。

  分插秧机构

  是水稻插秧机的主要工作部件,由取秧器及其驱动机构和轨迹控制机构组成。取秧器在驱动机构的驱动和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轨迹从秧箱中分取一定数量的秧苗并将其插入土中,然后返回原始位置开始下一次循环动作。按分秧动作,有横分和纵分两种。①横分取秧器有适于拔取苗栽插的秧夹和适于带土苗栽插的切扒式秧爪,两者根据需要可互换使用。秧夹由活动夹片和固定夹片构成,其张开度根据秧苗的粗细和秧苗数量进行调节;切扒式秧爪带有脱秧片,使带土秧苗从秧爪上顺利脱出。②纵分取秧器有适于拔取苗栽插的梳式秧爪,适于带土苗栽插的有装上脱秧器的梳式秧爪,或采用筷子式秧爪。梳式秧爪在分秧过程中对秧苗有分理作用;筷子式秧爪在插入带土秧苗中取秧时,由推秧片把带土苗强制推出。

  一定数量的秧夹或秧爪按规定行距配置在秧夹(或秧爪)排上。在滚动直插式插秧机上,一般有2~4个秧爪排与作圆周运动的分插轮转臂铰接相连;在摆动直插式插秧机上。一般是一个秧爪排同作往复摆动的摇臂铰接相连,也可将一个取秧器直接装在一组曲柄连杆机构的连杆上,进行分组驱动。在多数插秧机上,取秧器的运动轨迹除由驱动机构控制外,还受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常用的轨迹控制机构有导槽、滑道、凸轮、行星齿轮和四杆机构等,与各种驱动机构配合组成各种类型的分插秧机构。

  送秧机构

  包括纵向送秧机构和横向送秧机构,其作用是按时、定量地把秧苗送到秧门处,使秧爪每次获得需要的秧苗。①纵向送秧机构的送秧方向同机器行进方向一致,有重力送秧和强制送秧两种。重力送秧是利用压秧板和秧苗自身的重量,使秧苗随时贴靠在秧门处,常用于人力插秧机,其送秧能力随秧箱形式及秧箱内秧苗数量多少而变化,因而送秧均匀度较差。强制送秧是由纵向送秧机构定期推送秧苗,其送秧能力强,又分整体送秧和对准送秧两种。前者主要用于带土苗。当秧箱横向移动至两端极限位置时,将整体秧苗往秧门推送一次;后者主要用于拔取苗,取秧器每取秧一次,即相应的送秧一次,送秧宽度等于取秧器的取秧宽度。②横向送秧机构的送秧方向同机器行进方向垂直,都采用移动秧箱法,因而又称移箱机构。按其移动方式又分为间歇移箱和连续移箱:间歇移箱机构用于拔取苗和带土苗,其特点是在秧爪分取秧苗时停止移箱,以利于秧爪梳理分秧。连续式移箱机构是在作业中使秧箱作横向连续等速运动,移至两端极限位置后自动换向,因而在分秧阶段,秧爪和秧箱相对移动,适用于带土苗。

  机架

  是插秧机各部件和机构安装的基础,要求刚性好、重量轻。按机架与船板连接方式可分为整体式和铰接式两种:整体式是用插深调节器调整插深后,把机架和船板锁定;铰接式是机架和船板仅靠插锁连接,在作业过程中插秧深度随泥脚深浅而变化。

  行走装置和承载浮体

  人力插秧机以船板为承载浮体,支承机器的全部重量,一般不设行走装置,作业时由人力牵引,使船板在泥面滑行。自走式机动插秧机的行走装置包括驱动轮、导向轮和陆地运输轮等。驱动轮多采用叶片式铁轮,并有独轮驱动、两轮驱动和四轮驱动等类型,其承载浮体有整式船板和间隔配置的浮板两种类型,支承机器的部分重量。中国的乘坐自走式机动插秧机多采用前面一个驱动轮、后面为整体式船板的独轮驱动方式,陆地运输时加装2个尾轮,具有结构简单、行驶阻力小、操纵轻便、行驶直线性和转弯靠行性能好等特点。日本则采用前面两个导向轮、后面两个驱动轮加3~4块浮板的驱动方式,或前、后4个驱动轮加浮板的驱动方式。日本的手扶自走式机动插秧机多采用两个驱动轮加浮板的驱动方式。 动力驱动部分及其他  自走式机动插秧机的动力驱动部分包括发动机、 变速传动装置,以及转向、换档、离合等操纵机构。此外还有各种调节装置、监测讯号装置、牵引架、插秧手座位、秧篮及遮阳装置等辅助部分。

4. 插秧机结构原理

插秧机的工作过程,因结构不同而各有差异,但基本流程大致相同。其“群体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原理为:秧苗以群体状态整齐放入秧箱,随秧箱作横向移动,使取秧器逐次分格取走一定数量的秧苗,在插秧轨迹控制机构作用下,按农艺要求将秧苗插入泥土中,取秧器再按一定轨迹回至秧箱取秧。

各种插秧机栽插部分的组成基本相同:人力插秧机由秧箱、分插秧机构、机架和浮体(船板)等组成,自走式机动插秧机还设有动力驱动、行走装置、送秧机构等部分。

水稻插秧机是将水稻秧苗定植在水田中的种植机械。功能是提高插秧的工效和栽插质量,实现合理密植,有利于后续作业的机械化。

5. 手动插秧机原理

原理和构造  插秧机的工作过程,因结构不同而各有差异,但基本流程大致相同。其“群体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原理为:秧苗以群体状态整齐放入秧箱,随秧箱作横向移动,使取秧器逐次分格取走一定数量的秧苗,在插秧轨迹控制机构作用下,按农艺要求将秧苗插入泥土中,取秧器再按一定轨迹回至秧箱取秧。  各种插秧机栽插部分的组成基本相同:人力插秧机由秧箱、分插秧机构、机架和浮体(船板)等组成,自走式机动插秧机还设有动力驱动、行走装置、送秧机构等部分。  秧箱  主要功能是承载秧苗,并与送秧机构、分插秧机构配合,完成送秧和分秧作业。主要有箱体、箱架、秧门(包括秧帘)和秧刷等组成。在横向移箱机构作用下,使秧箱横向移动,从而使秧苗移向秧门,以配合取秧器有规律的取秧栽插。  分插秧机构  是水稻插秧机的主要工作部件,由取秧器及其驱动机构和轨迹控制机构组成。取秧器在驱动机构的驱动和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轨迹从秧箱中分取一定数量的秧苗并将其插入土中,然后返回原始位置开始下一次循环动作。按分秧动作,有横分和纵分两种。①横分取秧器有适于拔取苗栽插的秧夹和适于带土苗栽插的切扒式秧爪,两者根据需要可互换使用。秧夹由活动夹片和固定夹片构成,其张开度根据秧苗的粗细和秧苗数量进行调节;切扒式秧爪带有脱秧片,使带土秧苗从秧爪上顺利脱出。②纵分取秧器有适于拔取苗栽插的梳式秧爪,适于带土苗栽插的有装上脱秧器的梳式秧爪,或采用筷子式秧爪。梳式秧爪在分秧过程中对秧苗有分理作用;筷子式秧爪在插入带土秧苗中取秧时,由推秧片把带土苗强制推出。

6. 插秧机的工作过程

背负式插秧机,其后背背负蓄电池,手持插秧杆,利用端部的插秧机,进行插秧工作,插秧机构,通过曲柄转动,对放置秧苗板上秧苗进行插秧工作,插秧机在工作的时候,一次只能对插一组秧苗,工作效率很低,存在改进的空间。

7. 插秧机原理简图

秧箱

秧箱的主要功能是承载秧苗,并与送秧机构、分插秧机构配合,完成送秧和分秧作业。主要有箱体、箱架、秧门(包括秧帘)和秧刷等组成。在横向移箱机构作用下,使秧箱横向移动,从而使秧苗移向秧门,以配合取秧器有规律的取秧栽插。

2、分插秧机构

分插秧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主要工作部件,由取秧器及其驱动机构和轨迹控制机构组成。取秧器在驱动机构的驱动和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轨迹从秧箱中分取一定数量的秧苗并将其插入土中,然后返回原始位置开始下一次循环动作。按分秧动作,有横分和纵分两种:

①横分取秧器有适于拔取苗栽插的秧夹和适于带土苗栽插的切扒式秧爪,两者根据需要可互换使用。秧夹由活动夹片和固定夹片构成,其张开度根据秧苗的粗细和秧苗数量进行调节,切扒式秧爪带有脱秧片,使带土秧苗从秧爪上顺利脱出。

②纵分取秧器有适于拔取苗栽插的梳式秧爪,适于带土苗栽插的有装上脱秧器的梳式秧爪,或采用筷子式秧爪。梳式秧爪在分秧过程中对秧苗有分理作用,筷子式秧爪在插入带土秧苗中取秧时,由推秧片把带土苗强制推出。

一定数量的秧夹或秧爪按规定行距配置在秧夹(或秧爪)排上。在滚动直插式插秧机上,一般有2~4个秧爪排与作圆周运动的分插轮转臂铰接相连,在摆动直插式插秧机上。一般是一个秧爪排同作往复摆动的摇臂铰接相连,也可将一个取秧器直接装在一组曲柄连杆机构的连杆上,进行分组驱动。在多数插秧机上,取秧器的运动轨迹除由驱动机构控制外,还受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常用的轨迹控制机构有导槽、滑道、凸轮、行星齿轮和四杆机构等,与各种驱动机构配合组成各种类型的分插秧机构送秧机构

送秧机构包括纵向送秧机构和横向送秧机构,其作用是按时、定量地把秧苗送到秧门处,使秧爪每次获得需要的秧苗:

①纵向送秧机构的送秧方向同机器行进方向一致,有重力送秧和强制送秧两种。重力送秧是利用压秧板和秧苗自身的重量,使秧苗随时贴靠在秧门处,常用于人力插秧机,其送秧能力随秧箱形式及秧箱内秧苗数量多少而变化,因而送秧均匀度较差。强制送秧是由纵向送秧机构定期推送秧苗,其送秧能力强,又分整体送秧和对准送秧两种。前者主要用于带土苗。当秧箱横向移动至两端极限位置时,将整体秧苗往秧门推送一次,后者主要用于拔取苗,取秧器每取秧一次,即相应的送秧一次,送秧宽度等于取秧器的取秧宽度。

8. 机插秧技术

育秧技术

整地:要求秧田冬耕,结合施有机肥,春季再旋耕1~2遍。

整秧板:可水整或旱整,板宽1.5米左右,长25~30米。要求秧板平,相差不超过1厘米,有盐碱的地块整板前要洗碱1~2次。

种子处理:晒种1~2天,用泥水或盐水(10%)选种。用咪鲜胺或恶霉灵等药剂消毒,浸泡72小时左右,浸至种子吸足水,播种前捞出种子催芽(种子露白即可),可有效预防水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和秧苗前期灰飞虱的发生。

播种:一般在5月5~15日播种,东营一季春稻区一般在4月下旬播种,667平方米播种量35~40千克,播种后盖腐熟有机肥,厚度1厘米,绝不能盖草木灰。秧龄40~45天。

施肥:在施有机肥的基础上,667平方米施二铵10~15千克,钾肥10千克作底肥。于二叶一心期施尿素5~7.5千克,4~5叶期施尿素10千克,拔秧时秧苗绿中带黄,不能形成黑软苗。

灌水:采取半旱育秧方式。即三叶期前保持土壤湿润,三叶期后可建立浅水层。

病虫草防除:每667平方米用25克/升的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40毫升、100克/升氰氟草酯50~70毫升对水50千克于秧苗4~5叶期均匀喷雾进行封闭除草。秧苗二叶一心开始防治病虫害。主要防治稻飞虱、稻蓟马和立枯病。主要药剂噻虫嗪、吡虫啉、吡蚜酮、恶霉灵、敌磺钠(敌克松)。秧田期防治病虫一般3~5次。

死苗黄苗现象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播种后遇雨和低温造成青枯病,用敌磺钠防治。二是因使用草木灰盖板造成土壤碱性,形成死苗黄苗,灌水洗碱2~3次结合喷施微量元素(锌、钾等)。三是秧板不平,造成肥害和水害。四是部分老稻田地下水位升高,土壤返碱造成死苗黄苗。

2.大田管理

插秧:麦收后要及时整地适时插秧。稻麦两熟区插秧时间一般在6月15~22日,一季春稻区插秧时间一般在5月下旬,株行距15厘米×25厘米,每穴因品种而异,一般3~5苗,不插过夜秧。避免在高温晴天上午或大风天气插秧,同时要做到浅水插秧,切忌插深苗。平衡施肥,提高肥效:提倡施有机肥。肥料施用分基肥、返青肥、分蘖肥和穗肥,注意氮磷钾平衡施肥。667平方米施尿素35~40千克,基肥、返青肥、分蘖肥和幼穗分化肥各占15%、30%、30%和25%。667平方米施过磷酸钙40~50千克,或二铵15千克,全部作基肥施入。钾肥10千克,基肥和穗肥各占50%。返青肥一般在插后3~5天施,分蘖肥一般在插秧后10~12天施入,穗肥一般在7月下旬至7月底施入。

水分管理:插秧前后要做到薄水栽秧、深水护苗。水稻生育前期应保持浅水层,有利于水稻返苗和分蘖。水稻在分蘖后期适时进行适度晾田,可以抑制无效分蘖,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晾田时间在7月中旬,晾田以不形成大的裂纹为宜。覆水后至孕穗前,采取间歇灌水,孕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进入乳熟期后采用间歇灌溉法,干湿交替,成熟前10天断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