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电动机械设备必须有什么才能启动(电动机的机械能)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13 08:21   点击:123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电动机械设备必须有什么才能启动

没有起动机。新能源汽车没有发动机,但是有电动机。工作原理:蓄电池——电流——电力调节器——电动机——动力传动系统——驱动汽车行驶(Road)。

电动汽车的一个核心,动力传动系统,其和传动的燃油车有区别,这个装置就是电动机调速控制装置,可谓是核心部件,电动机调速控制装置是为电动汽车的变速和方向变换等设置的,其作用是控制电节能环保动机的电压或电流,完成电动机的驱动转矩和旋转方向的控制。直接驱动车轮。扩展资料: 发展意义1、新能源汽车可使中国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

虽然当前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有关汽车公司均在加紧研发此种新型汽车技术并取得长足进展,但总体而言,中国仍基本上与之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差距不过只有3—5 年,并不像传统内燃机技术一样存在20年的巨大差距。

在商用化和产业化方面更是如此,某些方面我们还有一定优势。

2、新能源汽车可继续开辟中国的汽车市场。中国的汽车产业刚刚发展起来,汽车普及率低,因而在汽车动力系统发展战略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阻力也会小得多。

2. 电动机的机械能

答:因为电动机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根据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线圈与磁场垂直的两条边由于电流相反而受磁场力方向相反而转动。

在平衡位置时,由于惯性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换向器改变线圈电流方向,使线圈受力与原转动方向一致,就不停地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 电动机的启动设备

不会,使用动力设备的保护器件,包括热继电器,自动断路器,都不会误动作原因是,他们的动作曲线,和普通的阻性负载保护设备不同或者说,他们有一种延迟性,所以在电动机瞬间启动时,即使电流很大,他们也不会动作,只有当越过这个曲线后才会动作,而这个就已经是属于短路才会越过,正常启动是不会发生这些事的所以,只要使用动力设备专用的保护器件,而不是阻性负载,比如照明线路的保护器件,那么他绝对不会误动作,前提是,你选用的这个设备的额定负载容量,应当是等于或者略大于负载的容量还有一点,有一种热继电器是检测温度方式动作的,有一种则为检测电流,但他们两者在启动时都不会误动作的

4. 厂用电动机的自启动有几种方式

他励电动机起动时,必须设法限制起动电流。起动的方法一般采用下列两种:

(1)电枢回路中外串电阻起动:

通过电抠的电流 ,Rst为可变电阻,开始时Rst较大,Ist较小,随着转速的提高,感应电动势E增大,逐渐减小Rst的阻值,就使得电机逐渐进入平稳运行状态。在实际中,一般将起动电阻分为几部分,逐段加以短路来实现。

(2)降压起动

通过电枢的电流 ,U为加在电枢两端的电压,在开始起动时U较小,此时电枢电流Ist也比较小,故起动电流不会很大。随着电动机转速的提高,反电动势增大。电流减少,这时再逐步提高U的值,这样电动机升速比较平稳。

5. 电机启动有哪些方法

  同步电动机通常采用的启动方法有以下3种:  (1)均辅助电动机启动法  (2)变频启动法  (3)异步启动法  同步电动机本身是没有启动转矩的,因为同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是由定子电流建立的旋转磁场与转子做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仅仅在两者相对静止时,才能得到平均电磁转矩。如果将同步电动机励磁,并直接将定子三相绕组与电网接通,这时,定子旋转磁场与已被励磁的静止的转子磁场间有相对运动所以就不能产生恒定方向的电磁转矩,电动机就不能启动。  电磁转矩Tem倾向于拖动转子逆时针方向旋转:但由于机械惯性,转子还未转起来时,定子旋转磁场已转过来180°电角度,这时.电磁场转矩Tem倾向于拖动转子顺时针方向旋转矩,其平均值为零,故电动机不能启动。为此。结果转子承受了一个交变的脉振转必须借助于其他方法使电动机启动。

6. 电机需要手动一下才能启动

齿槽转矩造成的,磁路做得好就比较顺,具体如下: 齿槽转矩Cogging torque,是永磁电机的固有现象,它是在电枢绕组不通电的状态下,由永磁体产生的磁场同电枢铁心的齿槽作用在圆周方向产生的转矩。

它的产生来自于永磁体与电枢齿之间的切向力,使永磁电动机的转子有一种沿着某一特定方向与定子对齐的趋势,试图将转子定位在某些位置,由此趋势产生的一种振荡转矩[1]。无刷直流电动机电枢铁心为了安放定子绕组必定存在齿和槽,由于齿槽的存在,引起气隙的不均匀,一个齿距内的磁通相对集中于齿部,使得气隙磁导不是常数。当转子旋转时,气隙磁场的贮能就发生变化,产生齿槽转矩,这个转矩是不变的,它与转子位置有关,因而随着转子位置发生变化,就引起转矩脉动[2]。它与转子的结构尺寸、定子齿槽的结构、气隙的大小、磁极的形状和磁场分布等有关,而与绕组如何放置在槽中和各相绕组中馈入多少电流等因素无关。齿槽转矩会使电机转矩波动,产生振动和噪声,出现转速波动,使电机不能平稳运行,影响电机的性能。同时使电机产生不希望的振动和噪声。在变速驱动中,当转矩脉动频率与定子或转子的机械共振频率一致时,齿槽转矩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将被放大。齿槽转矩的存在同样影响了电机在速度控制系统中的低速性能和位置控制系统中的高精度定位。二、不同 削弱方法及对比分析 (1)斜槽或斜极:定子斜槽或转子斜极是抑制齿槽转矩脉动最有效且应用广泛的方法之一,该方法主要用于定子槽数较多且轴向较长的电机[3]。实践证明,斜槽使电机电磁转矩各次谐波的幅值均有所减小。而斜槽或斜极引起的绕组反电动势的币弦化将会增大电磁转矩纹波。斜极由于加工复杂、材料成本高而在工程上很少采用。(2)磁极分块移位:由于转子斜极会使成本大大增加,并且加工工艺也会变得复杂,因而应用中往往采用磁极分块移位法,由通过计算得到磁极极弧系数,然后再把它优化,最后把几段分块磁钢沿周向错开一定角度安放来近似等效成一个连续的磁极[4],通常有两种移位方法:连续移位和交差移位,前者消除的是磁钢分块数目整数倍以外的所有齿槽转矩谐波成分,后者只能消除齿槽转矩的奇数次谐波,对偶数次谐波没有影响。(3)分数槽法:此方法可以提高齿槽转矩基波的频率,使齿槽转矩脉动量明显减少。但是,采用了分数槽后,各极下绕组分布不对称从而使电机的有效转矩分量部分被抵消,电机的平均转矩也会因此而相应减小[5]。(4)磁性槽楔法:采用磁性槽楔法就是在电机的定子槽口上涂压一层磁性槽泥,固化后形成具有一定导磁性能的槽楔。磁性槽楔减少了定子槽开口的影响,使定子与转子间的气隙磁导分命更加均匀,从而减少由于齿槽效应而引起的转矩脉动[6]。由于磁性槽楔材料的导磁性能不是很好,因而对于转矩脉动的削弱程度有限。(5)闭口槽法:定子槽不开口,槽口材料与齿部材料相同,槽口的导磁性能较好,所以闭口槽比磁性槽楔能更有效地消除转矩脉动[7]。但采用闭口槽,给绕组嵌线带来极大不便,同时也会大大增加槽漏抗,增大电路的时间常数,从而影响电机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也可通过减少槽口宽度来减少齿槽转矩越,但槽口宽度的减小能够削弱齿槽转矩,却给绕组下线工艺带来困难,另外还使漏磁增加,最终影响电机出力。(6)优化磁钢设计:平行充磁情况下电机气隙磁场和反电势波形更接近正弦波,平行充磁对转矩脉动影响较小;电机极对数越大,转矩脉动越大;电机极弧系数越大,转矩脉动越小[8]。(7)无槽式绕组:齿槽转矩本质上是由永久磁钢产生的磁通势与由于定子开槽引起的磁阻变化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最彻底而又简单的方法是采用无槽式绕组结构。无槽结构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叶就应用于直流电机中,电枢绕组有粘贴在光滑转子表面的,也有做成动圈式(moving coil)的,或者是盘式电机的印刷绕组(printed circuit winding),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电枢绕组的厚度始终是实际气隙的组成部分,因此无槽式电机的实际等效气隙比有齿槽电机大得多,所需的励磁磁势也要大许多,这在早期限制了无槽电机的容量和发展。近几年来随着NeFeB等高磁能积的永磁材料的迅猛发展,为无槽式永磁Rl机的实用化提供了契机。目前应用于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无槽式绕组主要可分为三大类:环形绕组、非重叠集中绕组和杯形绕组。(8)辅助凹槽法:加辅助凹槽的目的是减少主要的谐波分量,同时辅助凹槽本身会产生谐波,当辅助凹槽产生的谐波与原定子产生的谐波同相位变化时,会使定位力矩升高;反之,会使定位力矩降低[10]。辅助凹槽中心线与定子冲片中心线的夹角决定了二者是同相还是反相。所加辅助凹槽产生的谐波,将会抵消原来有害的谐波分量的P次谐波,同一冲片在对称位置上增加两个辅助凹槽的作用是相互抵消谐波分量,合适角度的选择,冲片坑口开口位置的减小,都能够减少能量变化。同一冲片上,辅助凹槽在对称位置上排布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7. 什么电机可以直接启动

不可以。

80KVA变压器的额定电流:I=P/(1.732×U)=80/(1.732×0.38)≈122(A)

18.5千瓦电动机的额定电流约36A附近,直接起动的电流是额定电流的4~7倍,按5倍算:36×5=180(A),变压器超载并供不应求不能起动。

直接起动时起动电流大,造成的影响是:

1、影响电源电压 太大的起动电流将产生较大的线路压降,会产生较大的线电压降,使电源电压在起动时下降。

特别是当电源容量过小时,电压降会更大,可能影响其他电动机对电源的运行。

当电压降严重时,其他电机的转矩会因电压过低而降低过多,无法克服负载转矩,导致电机自停的严重后果。

2、起动电流过大影响电机,会使电路和电机损耗过大而发热,不仅增加了电机的能量损耗,而且增加了电机的温升。

特别是在起动过程非常缓慢、起动过程较长的情况下,能量损失更大,发热更严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