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战列舰测距仪(战列舰测距仪高度)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14 12:18   点击:65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战列舰测距仪高度

最原始的方法用线绳,将线绳搭在高压线上,做好高度记号,测量线绳长度,就可计算出高压线高度,减去房屋屋顶高度就是高压线与屋顶间的距离。

目前方法就多了,使用红外线测距仪,分别测量高压线高度和房屋屋顶高度,就能计算出高压线与屋顶间的距离。

2. 战舰世界标尺测速

锻刀之绝地重生三炮炸军舰是在第16集。

剧情介绍

陆浩云与张德彪打赌,用山炮在三炮之内打中敌人的运输舰,张德彪不肯相信,一边答应下来一边说着风凉话。

陆浩云让赵家强用机枪扫射测试与运输舰的距离,调整标尺后试射了两发,终于第三了准确地击了敌舰的弹药仓,不久运输舰起火沉没,惊得众人目瞪口呆。

陆浩云连忙让大家转移阵地,因为日军马上就会有报复性袭击,果不其然,他们刚刚撤离,原来的阵地就变成了一片火海。

3. 战列舰测距仪高度怎么调

  自体测距 也就是不用任何工具目测纵向距离之法 。  一.在墙上画出两条直线距离是标准的一米(线条高低不限)  二.用尺子在地上量出一段精准10米的距离划线  三.脚的最前方顶住线(不能越过)  四.平举右手手握拳大拇指向上翘起  五.闭上左眼 用右眼从翘起的大拇指最左侧望去 调整手臂让墙上的一米线最左侧与拇指最左侧平齐  六.身体姿势不动 闭上右眼同时睁开左眼 此时拇指的左侧因视角不同也相对右移(注意:不是叫你去移动手臂)  七.跳眼的要求在于 左眼看和右眼看的拇指移动距离 刚好是墙上一米线的头和尾 (也就是一米)如果大于或小于一米 请你调整身体姿势或者调整手臂姿势(也就是调整拇指与眼睛的距离 距离近则大反之则小)直到刚好一米 。  八.记住你的姿势 这就是你以后实战中测距的标准姿势  最后我讲讲使用方法 例如你对家阳台上停着猎物 你想测出距离以便做精度射击 你就按上法将拇指左侧对准阳台长边最好有记号的地方 测出左右眼切换的横向长度然后估算大概多长(我想横向距离大家不会那么难估算吧)然后乘以10倍等出的结果就是你与阳台的距离 比如量出3米那就是说你距离阳台30米。  伸平右臂,右手握拳并立起拇指,闭左眼对准目标物(比如一棵树一个人),保持姿式不动再改闭右眼,此时会发现目标物比你拇指原位置移动了一些距离.估算一下这个距离在目标物那个位置有多少(比如是40米),那么直接乘以10就是你离目标的距离(即40乘10等于400米).  这个测距用的是很简单的三角函数原理.为什么是乘10而不是其它数字?因为你两眼与拇指构成一个三角,而常人手臂的长度正好是两眼间距离的十倍,而你拇指与跳眼观察到的两点间也构成一个三角,比例与前面那个三角完全相同.初中以上数学知识的人稍画张图就明白了.  显然,跳眼法观测的准确度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你判断跳眼两点间的距离的准确度,所以侦察兵要常练.如果观测目标是人或坦克就较容易,因为目标大小是固定的,容易推算.如果目标是树或石头什么的,大小差距大,较容易误判.万一无法判断参照物大小,比如观测海上一个无植被的小岛,跳眼法就无法测距了.  我特别提到这种测距误差,因为它很可能决定无数人生死甚至影响战争进程.大型光学测距仪的原理与跳眼法本质上是一样的,战列舰炮塔两端伸出的两只耳朵就是测距仪,相当于人的两眼,也是利用两眼视差原理.二战时英军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及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迎战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及欧根亲王号巡洋舰时,德国人很狡滑地让欧根亲王号走前面,该舰长得跟俾斯麦号一模一样,但小了一大圈.英军测距时果然误判其为俾斯麦,因此按俾舰大小测距时发生重大误差,导致先行开炮的英舰始终未能击中德舰.而德舰测距无误,因此干净利落地击沉了胡德号并击伤威尔士亲王号,2000多英军阵亡,震惊了全世界.这个著名战例非常能说明测距的原理及重要性!  具体的用法是:先平举右手的拇指,闭上一只眼,对准目标,然后拇指不动,再换另一只眼,你这时候会发现目标会产生平移,估测出平移的距离.然后用公式  平移距离/两眼实际距离(大约10CM)=实际距离/臂展(也就是你胳膊的长度).  另外一种:  假设距离我们N米有一棵树,测量我们到这棵树的距离:  1、水平端起我们的右手臂,右手握拳,立起大拇指^_^  2、用右眼(左眼闭)将大拇指的左边与树重叠在一条直线上;  3、右手臂和大拇指不动,闭上右眼,再用左眼观测大拇指左边,会发现这个边线离开树右边一段距离;  4、估算这段距离(这个也可以测量),将这个距离×10,得数就是我们距离这课树的约略距离;  据说:这个“拇指测距法”,熟练、正确掌握后,1000m内,测量结果上下误差在1m内。  图中的红、绿两点分别表示人的左眼和右眼,蓝点表示大拇指,因为一个人的两眼间的距离和眼到手距离的比例是固定的,一般人大概是1:10,即A/B = 1/10。  测距时,先闭上左眼,用右眼通过大拇指看目标的一点,比如图中飞机的头部,即图中的BC线;然后拇指不动,闭上右眼,再用左眼看,因为两眼存在视差,这时假设能看到飞机的尾部,两个眼睛的“视差像”就是图中的D距离,这里设为飞机的长度。  这种测距法需要比较精确的目测,比如图中的飞机目测长度为20米,按照相似三角形原理,A/B = D/C = 1/10,即C=D*10=200米,就是人与目标的实际距离,目测估计D长度越准,测的距离越精确,有经验的侦察员1000米内测距误差在1米内。

4. 战列舰测距仪高度多少

一直到二战时期,三角测距也是主流的战舰测距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大和配了巨型的测距仪 不过倒不至于解三角函数这么复杂 应该就是简单的对照测距仪读数就可以 不需要临时计算

5. 二战战列舰光学测距仪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充当瞭望哨。在没有雷达的年代,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越高的桅杆就能越早发现对方(扶桑危楼高百尺)。现代也一样,越高雷达波射的越远。

       其次挂信号旗,这是没有无线电的年代在海洋上传递信息最快的方式,而且无线电发明以后依旧是主要传递方式之一。

       最后是放置各种仪器,光学测距仪,无线电,雷达等。

6. 战舰世界测距

因为超声波波长短,频率方向性好,绕射现象小,传递过程中能量损失小,反射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传播距离远等优点,可用于测距、测速等。

而次声波不容易衰减,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不仅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壤,而且还能穿透坚固的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物,甚至连坦克、军舰、潜艇和飞机都不在话下。不具有反射特性决定了次声波无法用于声波测速。

7. 军舰测距仪

  460毫米。  “大和”号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3联装主炮三座,两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后甲板。  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炮,实际是460毫米。主炮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约2700吨,相当于日海军秋月级驱逐舰的排水量。  炮塔防护盾的装甲很厚:前面650毫米,侧面250毫米,顶部270毫米,底座两侧560毫米。炮塔后部装有长15米的测距仪,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火炮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速度1.8发/每分;最大射程42000米,需飞行90秒。  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装药量330公斤。扬弹速度每发6秒,装弹机械化。3座主炮样式相同,都是由吴市海军工厂的舰炮部负责研制的。9门主炮若指向一舷射击,其后座力达8000吨。发射时冲击波也很强,为此日舰船设计部门煞费苦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