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光谱仪能用几年(光谱仪多久可以照一次)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15 23:59   点击:206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光谱仪多久可以照一次

紫外光谱是分子中某些价电子吸收了一定波长的电磁波,由低能级跃近到高能级而产生的一种光谱,也称之为电子光谱.目前使用的紫外光谱仪波长范围是200~800nm。其基本原理是用不同波长的近紫外光(200~400nm)依次照一定浓度的被测样品溶液时,就会发现部分波长的光被吸收。

荧光光谱。高强度激光能够使吸收物种中相当数量的分子提升到激发量子态。因此极大地提高了荧光光谱的灵敏度。以激光为光源的荧光光谱适用于超低浓度样品的检测,例如用氮分子激光泵浦的可调染料激光器对荧光素钠的单脉冲检测限已达到10-10摩尔/升,比用普通光源得到的Z高灵敏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2. 光谱仪什么时候用

一个礼拜一次。

不同类型的直读光谱校准周期不一样,同时使用方式也决定了校准的时间!

如果检测器为光电倍增管的,同时长期开机,不关机,那么一般一个月校准一次!如果自己对机器状态比较了解,时间再长一点也可以!

如果中间关机了,或者更换了电极、激发台板,那么开机之后必须做校准。

CCD的检测器的机器校准的频率相对要高一点,但是考虑到价格要比光电倍增管的机器便宜很多,也是可以接受的

3. 光谱仪一次照几分钟

是设定好记录,每一分钟记录一个光谱了,一般用在一下在线监测上,记录变化的情况

光谱是复色光经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光栅)分光后,被色散开的单色光按波长(或频率)大小而依次排列的图案。光波是由原子内部运动的电子产生的,各种物质的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情况不同,所以它们发射的光波也不同,研究不同物质的发光和吸收光的情况,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光谱学,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一般是研究分子的振动光谱与转动光谱的,其中分子振动光谱一直是主要的研究课题。

4. 光谱仪一周做几次

人造卫星绕地球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取决于卫星设定的运转速度,例如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运行周期是114分钟;

辉煌号卫星的运行周期是114.8分钟;太阳界面区成像光谱仪卫星的运行周期是97.47分钟;

地球之眼一号卫星的运行周期是98.33分钟;

陆地卫星一号的运行周期是117.04;

陆地卫星四号的运行周期是98.81分钟;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普尼克一号卫星的运行周期是96.02;

天卫一号的运行周期是100.86分钟;

环境卫星的运行周期是100.16分钟;

哨兵一号卫星的运行周期是96分钟;

依巴谷号卫星的运行周期是636.9分钟;普罗巴五号的运行周期是101.21分钟;

云雀一号的运行周期是105.18分钟;

重力恢复及气候实验卫星的运行周期是91分钟;

希望号的运行周期是90.7分钟等。

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周期一般是一百分钟左右的,但如果出现失误的话,也有可能像依巴谷号卫星一样形成椭圆形轨道,这样的话周期就会长很多。

5. 光谱仪多久照一次好

三大要素:

1.波长范围

波长范围是选择光谱仪的首要指标。它主要由光栅、探测器决定。波长范围取决于光栅的起始波长和光栅线对数。波长越长则色散效应越大,光栅覆盖的波长范围就越小。光栅线数越多,色散效果越好,光栅覆盖的波长范围越小。

2.光学分辨率

光谱仪的光学分辨率是光谱仪所能分辨开的zui小波长差。它主要取决于光栅线数和入射狭缝宽度。光栅决定了不同波长在探测器上的色散程度。光栅线数越大色散程度越开,光学分辨率就越高。入射狭缝宽度决定狭缝在探测器阵列上所成像覆盖的像元数。狭缝越宽,光学分辨率越小。

3.灵敏度

灵敏度主要入射狭缝、探测器有关。对于高灵敏度需要的应用可以选择100μm或者200μm的狭缝来增加入射光信号;可以选信噪比较高的2048像素高灵敏度CMOS探测器,也可以选择制冷型背照式CCD探测器,通过增加积分来提高信号强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