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博物馆的陈列展柜(博物馆陈列架)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18 06:44   点击:69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博物馆陈列架

  第一组  天降斯神-戴冠纵目面具

  完美的造型设计及制作,使它显得威凌四面,气盛八方,凛凛然有天神突降人间的感觉。在史书中,有蜀人始祖蚕丛“纵目”的记载,又有所谓天神烛龙 “直目正乘”的记载等。很早以前,就有人解释“直目正乘”为“纵目”和“直目”。是否就是指的这种眼睛呢? 一般人都认为这就是蚕丛及其蚕丛部族“纵目”、“其目纵”的形象化的实际写照。我们认为:它们与古蜀先民的太阳及太阳神崇拜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古蜀先民渴望认识人间世界、认识宇宙的精神需求。

  第二组  山陵之祭-玉石边璋

  这件边璋,通长54.5厘米,是三星堆全部玉石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极品文物,珍贵之处在于它满身都是图案,其中有云气纹、太阳符号、山形物及人像等。这幅极为罕见、弥足珍贵的图案,总体内容表现什么呢?我们只能大体推测它与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有关。从每幅图案上各有四座山,山侧有主要用于祭山的璋,以及人像作拜祭状等情况来综合分析,大概正是“山陵之祭”吧。

  第三组  日照中天-太阳轮

  这种青铜太阳轮在出土时,与其它文物的命运一样,被砸碎并经过火烧过,根据残片可大致识别出六件。有关太阳的图案或纹饰,在我国早期岩画和各类文物中,多得不胜枚举。但青铜的太阳轮,目前只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这几件,所以极其珍贵。

  第四组  群巫之长器

  在三星堆的人物雕像群中,如果要找一个领袖人物的话,该是本组陈列的“群巫之长”-青铜立人像了。立人像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通高达2.62 米。其中底座高0.9米,人像高1.72米。人像头戴冠,身着三层衣服,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人像的双手极为夸张,呈抱握状,似乎拿有什么东西。整座塑像构思奇特,精美无比,俨然如天神下凡,神威无穷。我们大致推测:大立人像代表的是国王兼大巫师一类人物。在下民眼中,它同时也是“神”。它是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体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它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的象征。

  第五组  登天之梯

  这一组展品是被称作“登天之梯”的大型铜神树。三星堆已出土了八棵神树,但均曾被砸烂并经火烧。大多残缺不全。这棵约四米高的是最大型的一棵,经修复后,也是最完整的一棵。有关神树,我们在前面已谈了许多,这里不再重复,请细细欣赏这珍品文物。

  第六组  凤鸟翔云

  这是第六组,展出青铜鸟及饰件等。

  在三星堆全部青铜文物中,首屈一指的当然是雕像群。其次,作为集群展现的动物造型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阵容强大的凤鸟一族了。

  或许,有观众要问,三星堆何以有如此庞大的鸟群?简单的回答是:它反映了古蜀族的鸟崇拜。鸟崇拜也是古蜀族诸神崇拜中的主神崇拜,而鸟崇拜的实质是太阳及太阳神崇拜。

  第七组  龙蛇腾飞

  先请看这条蛇,残长55厘米。蛇体形硕大,被刻画得栩栩如生,颇具写实风格,令人叹为观止。如果说三星堆的蛇是具形象化表现的话,那么,这些龙就极富抽象色彩了。当然,谁也没见过龙,在塑造它时,自然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

  本组陈列设置这个龙、蛇组合,意在使观众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蛇本来是众人皆知的最常见动物之一,但经过人们的想象发挥,它逐渐从蛇(包括蜥蜴、鳄鱼)演变为一种神物了。自从有了所谓“龙”之后,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断升高。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它渐成最高权威的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今天,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正如我们常说的“龙的传人”、“龙的子孙”。

  第八组  青铜神坛

  这件空前绝后的稀世之宝,我们在前面已较为详细的介绍过,这里不再多说。它的文物价值极高,内涵深不可测,我们只能大致推测,它是三星堆古蜀国某代王朝神庙中的国家祭祀重器,似乎有点“社稷坛”的意味。总体来讲,或者可以认为,这件神坛反映了古蜀先民的一种宇宙观,一种包罗万象的,对天地、自然、神祗、人世的认识体系。

  第九组  雄杰灵怪

  这一组陈列是三件精品文物的组合。这件顶尊跪坐人像,人像下面有一山形座,座腰上饰扉棱,座上有镂空花纹。人像上身赤裸,下身着裙,腰间系带,头顶一带盖的尊,双手上举护尊,通高15厘米。从造型上看,古代匠师的艺术夸张手法运用得极高明,使整个造像显得结构完整,比例匀称,美观耐看。

  请看这件大象头冠人像,人像下部残断,仅存上半身。称它为“大象头冠”,是说这人像的冠饰很像大象的头部。这尊人像被刻画得仪态威严、盛气凌人,颇为生动传神,当是古蜀先民眼中的一位神像。

  再请观众特别留意这鸟脚人像,通高81.2厘米。其中鸟高50厘米,人像残高31.2厘米。如果人像是完整的,估计至少有一米二三高吧。出土时,发现这人像遍体涂有朱砂和黑彩,原来又是一个彩色的怪物。人像的脚演化成鸟爪,强劲有力,紧紧钳住下面的鸟头。三星堆的文物千奇百怪,这件文物大概要算是怪得最出奇的一件。

  第十组  精气长存

  此组展示三星堆的众鸟之王-青铜大鸟头。说它是鸟,其实它更像鹰。请凝视这神鹰,它紧闭勾喙、圆睁大眼、精神抖擞、魄力万钧,充溢

2. 博物馆展架

陈列馆作为一个时期历史文化的传播平台,博物馆展厅设计的壁纸与展架的色调搭配,展台陈设的次序与位置,以及展馆的背景,因为等等都愈,博物馆的魅力息息相关,他决定了游客的观赏兴趣和心情,因此一个好的陈列馆设计。

会让人在潜移默化的把游客引入到历史里面去,是文物爱好者在玩儿为历史痕迹的过程,流连忘返,并且回味无穷。

3. 博物馆陈列架构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博物馆,谓语是陈列着,宾语是玩具,三个英国赠送和巨型是宾语玩具的定语。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宾语的三个定语排列顺序不恰当!可以这样改:博物馆陈列着英国赠送的三个巨型玩具。

4. 博物馆陈列柜

1985年4月18日,鲁迅博物馆在接待外宾讲解时,发现展厅陈列柜中的校徽丢失。

消息发布后,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家属致电《北京晚报》编辑部,告知其家中有一枚这样的校徽。在《北京晚报》编辑陪同下,校徽持有者高继辉先生来到鲁迅博物馆,出示校徽请专家鉴定。这枚徽章白底黑字,背面印有编号744,系持有者的岳父屈震寰所有。

屈震寰是河北定县人,1906年生,1925年入北大预科,1926—1928年离校参加北伐和南昌起义,1929—1932年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政治系学习并毕业。鉴定完成后,家属决定将其捐赠给鲁迅博物馆。这里可以提前做一个预告,观众在今年下半年改造完成的鲁迅博物馆鲁迅生平陈列中,将看到这枚校徽——尽管这并不是鲁迅设计后的第一批制品。鲁迅设计校徽时期的北京大学,每年招收学生很少,因此,第一批校徽恐怕已不存世了。

5. 博物馆陈列台

造句1、展览室里,陈列着同学们制作的各种手工艺品。

2、这家专卖店所陈列的女鞋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3、自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具庞大的黄河象骨骼化石。

4、博物馆中陈列的几件商周时的青铜制品,都是无价之宝。

5.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物。

6. 博物馆陈列架子图片

湖南省博物馆现在已经升级更名为湖南省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院的基本陈列调是指可以观看和参观湖南省博物院内的免费的基本陈列馆。而不能参观其中的特殊展览。特殊展览是需要另外购买50元的特票。其中基本陈列包括湖南风情历史。青铜器以及马王堆,汉墓文物陈列馆。

7. 博物馆的陈列

石器时代:陶罐、石斧、石镞居多。

先秦时期:玉器、青铜器、青铜剑居多。

汉代至宋元:瓷器、陶俑、印章居多。

明清民国:木器、佛像、金器、丝织品居多。

8. 博物馆文物柜架

晋祠博物馆和晋祠是同一个地方,都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晋祠博物馆和晋祠是有区别的,即晋祠是风景区,晋祠博物馆是是晋祠风景区的主体管理单位,负责对晋祠的管理维护。

晋祠博物馆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年,隶属太原市文物局,是省、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和阵地。晋祠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陈列展览、安全保卫、景区建设、重要接待及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类博物馆。

晋祠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宣传。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不断加大投入用于不可移动文物本体的保护、古树名木保护、景区文化遗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馆藏文物库房设施建设。

2009年以来完成了圣母殿主门维修、奉圣寺南厢房屋面修缮、王琼祠改造工程及叔虞祠元代乐伎彩塑、王琼祠武士彩塑修复等工作。完成了低压配电线路改造,共铺设线路6300余米及旧配电室至空调主机房电缆及监控室下水管铺设160平方米。

完成了文物库金库门的配置,文物库全部配备了樟木文物庋藏柜共计64套,钢制樟木内板密集柜架130余列组,文物保护硬件设施全面更新。同时征集入藏了晋祠的民国老照片,为研究晋阳文化及晋祠历史提供了珍贵的依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