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时钟发生器芯片(时钟发生器芯片是主动件吗)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2-12-14 05:20   点击:181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时钟发生器芯片是主动件吗

有,在Sources -> SIGNAL_VOLTAGE_SOURCES -> PULSE_VOLTAGE

2. 时钟发生器芯片作用

一、adc0804和adc0809区别

adc0809是八个单端输入,参考电压:5V, 即Vref=5V。

adc0804是一个差分输入,参考电压:2.5V,即Vref=2.5V。其它参数一样。ADC0804是单路的,ADC0809是8通道多路开关8位A/D转换器

二、ADC0809介绍

ADC0809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生产的CMOS工艺8通道,8位逐次逼近式A/D模数转换器。其内部有一个8通道多路开关,它可以根据地址码锁存译码后的信号,只选通8路模拟输入信号中的一个进行A/D转换。目前仅在单片机初学应用设计中较为常见。

ADC0809主要特性

1)8路输入通道,8位A/D转换器,即分辨率为8位。

2)具有转换起停控制端。

3)转换时间为100μs(时钟为640KHz时),130μs(时钟为500KHz时)。

4)单个+5V电源供电。

5)模拟输入电压范围0~+5V,不需零点和满刻度校准。

6)工作温度范围为-40~+85摄氏度。7)低功耗,约15mW。

adc0804和adc0809区别

ADC0809引脚图及功能

adc0804和adc0809区别

引脚图

引脚功能:

IN0~IN7:8路模拟量输入端。

2-1~2-8:8位数字量输出端。

ADDA、ADDB、ADDC:3位地址输入线,用于选通8路模拟输入中的一路。

ALE:地址锁存允许信号,输入端,产生一个正脉冲以锁存地址。

START: A/D转换启动脉冲输入端,输入一个正脉冲(至少100ns宽)使其启动(脉冲上升沿使0809复位,下降沿启动A/D转换)。

EOC: A/D转换结束信号,输出端,当A/D转换结束时,此端输出一个高电平(转换期间一直为低电平)。

OE:数据输出允许信号,输入端,高电平有效。当A/D转换结束时,此端输入一个高电平,才能打开输出三态门,输出数字量。

CLK:时钟脉冲输入端。要求时钟频率不高于640KHz。

REF(+)、REF(-):基准电压。

Vcc:电源,单一+5V。

GND:地。

ADC0809用途

ADC0809与MCS-51单片机的连接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8路模拟信号通道的选择,二是A/D转换完成后转换数据的传送。转换数据的传送有定时传送方式、查询方式、中断方式这三种方式。A、B、C的值与被选择的通道之间的关系。

三、adc0804介绍

集成A/D转换器品种繁多,选用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取集成芯片。一般逐次比较型A/D转换器用的比较多,ADC0804就是这类单片集成A/D转换器。ADC0804是一款8位、单通道、低价格A/D转换器,主要特点是:模数转换时间大约100us;方便TTL或CMOS标准接口;可以满足差分电压输入;具有参考电压输入端;内含时钟发生器;单电源工作时(0~5)V输入电压范围是0~5V;不需要调零等等。ADC0804是一款早期的AD转换器,因其价格低廉而在要求不高的场合得到广泛应用。

adc0804电气特性

● 工作电压:+5V ,即VCC =+5V 。

● 模拟输入电压范围:0~+5V ,即0≤Vin ≤+5V 。

● 分辨率:8位,即分辨率为1/28=1/256,转换值介于0~255之间。

● 转换时间:100us (f CK =640KHz 时)。

● 转换误差:±1LSB 。

● 参考电压:2.5V ,即V ref =2.5V 。

3. 时钟发生器芯片的作用和工作条件

ITE那个是lpcio芯片LPCIO:是台式电脑LPC接口输出输入芯片。其中国内多采用WINBOND华邦公司的产品。简单来讲就是时钟发生器 PLL(Phase Locked Logic,相同步逻辑)IC芯片 和超频有关

4. 时钟发生器芯片的工作条件

32MHz的这个晶振跟普通单片机的,比如说8051上用的11.0592Mhz晶振的作用是一样的,比如说提供时钟,提供晶振周期等。要运行CC2430是必须的。 32KHz这个晶振主要是在CC2430芯片,节点休眠时候起作用的。事实上你,你没有这个晶振,芯片也能正常工作。 如果楼主研究z-stack会发现,里面有一个配置文件,可以让芯片内部提供32kHz这个晶振的频率,而不需要外部焊接32KHz晶振,但是精度上肯定没有外接的高。

5. 时钟发生器芯片是

CPU的主频是指CPU的时钟频率,就是CPU运算工作的频率,CPU是在特定的时钟频率下工作,时钟发生器提供给芯片的时钟信号是一个连续的脉冲信号,例如4GHz的CPU,一秒钟可以产生40亿个脉冲信号,脉冲就相当于CPU的脉搏,每次脉搏的同时电脑也就在运作。

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CPU的运算速度还要看CPU的流水线、总线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标。

6. 时钟发生器芯片 国产

AD9573是一款高度集成的双路输出时钟发生器 , 包括一个针对PCI-e应用而优化的片内PLL内核 。 整数N分频PLL设计基于ADI公司成熟的高性能、低抖动频率合成器系列 , 可实现线路卡的最高性能 。 这款器件也适合相位噪声和抖动要求严格的其它应用。

7. 时钟发生器芯片选择

时钟芯片在一个14.314的晶振旁边 没有什么又叫频率发生器之说。总线时钟频率以MHz为单位,工作频率越高则总线工作速度越快,也即总线带宽越宽。

SPI总线时钟极性和时钟相位的概念理解

SPI,是英语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的缩写,顾名思义就是串行外围设备接口。SPI,是一种高速的,全双工,同步的通信总线,并且在芯片的管脚上只占用四根线,节约了芯片的管脚,同时为PCB的布局上节省空间,提供方便,正是出于这种简单易用的特性,现在越来越多的芯片集成了这种通信协议。

其工作模式有两种:主模式和从模式,无论那种模式,都支持3Mbit/s的速率,并且还具有传输完成标志和写冲突保护标志。

跟SPI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是时钟极性和时钟相位。

时钟极性:表示时钟信号在空闲时是高电平还是低电平。

时钟相位:决定数据是在SCK的上升沿采样还是在SCK的结束沿采样。

下面以矩力的7022B芯片为例子,分析SPI工作模式的设置。

在7022B的数据手册中,指出:在SCK的上升沿放数据,在下降沿取数据。在SCK的下降沿将DIN的数据采样到7022B中,在SCK的上升沿将7022B的数据放置在DOUT上面输出。

下面是模拟SPI总线对7022B进行读取的例子,这个例子生动表示了何时放数据,何时采样数据。

unsigned long Read_reg3(unsigned char cmd)

{

int i;

unsigned long data;

set_bit(SPI_PORT,SPI_SS);

clr_bit(SPI_PORT,SPI_SCK);

clr_bit(SPI_PORT,SPI_SS);

for(i=0;i

{

set_bit(SPI_PORT,SPI_SCK);

if(cmd&0x80)

{

set_bit(SPI_PORT,SPI_MOSI);

}

else

{

clr_bit(SPI_PORT,SPI_MOSI);

}

cmd=cmd

nop;

nop;

clr_bit(SPI_PORT,SPI_SCK);nop;

}

clr_bit(SPI_PORT,SPI_SCK);

_delay_us(3);

data=0;

for(i=0;i

{

set_bit(SPI_PORT,SPI_SCK);

nop;

nop;

nop;

if(PINB&(1

{

data+=1;

}else

{

data+=0;

}

data=data

nop;

clr_bit(SPI_PORT,SPI_SCK);

}

set_bit(SPI_PORT,SPI_SS);

return data;

}

如果采用硬件SPI,则需要对单片机(ATMEGA16)SPI寄存器进行设置,本例子中,需要设置SPCR=0x57;//MSB在先01010011

时钟极性为0,因为空闲时CLK电平为低。

时钟相位设置为1,因为是下降沿采样数据,上升沿放数据。

我对SPI的理解错在采样的概念上。比如,下降沿采样,当主机接收时,我觉得应该是先有下降沿,再有采样。

其实,正确的理解是:采样是对主机从机都一致的概念,采样之前必须把数据准备好。当主机接收数据时,主机也是下降沿采样,但是在下降沿发生之前,必须准备好数据,换句话说,从机在上升沿发生后,就要把数据放出来,为下降沿采样做好准备。

电脑脉搏—时钟频率的来龙去脉

微型计算机

一首美妙的乐曲会有一个主旋律,而电脑的主旋律就是CPU的时钟频率。主频、外频和倍频,它们从何而来?锁频、超频,又是怎么回事呢?

电脑

中有许许多多的半导体芯片,每个芯片都是在特定的时钟频率下进行工作的。时钟发生器提供给芯片的时钟信号是一个连续的脉冲信号,而脉冲就相当于芯片的脉搏,每一次脉冲到来,芯片内的晶体管就改变一次状态,让整个芯片完成一定任务。

电脑中的芯片绝大多数属于数字逻辑芯片,数字芯片中众多的晶体管全都工作在开关状态,它们的导通和关断动作无不是按照时钟信号的节奏进行的。如果时钟频率过高,就可能出现晶体管的状态来不及变化的情况,产生死锁或随机性误操作。所以,每一款芯片都有自己的频率极限。

一、频率是什么?

频率用f表示,基本单位为“1次/秒”,记做Hz(赫兹)。1Hz就是每秒一次,10Hz是每秒10次(图1)。不过,Hz这个单位在电脑里面太小了,因此通常以KHz、MHz或GHz来表示信号频率。随着频率的攀升,若干年以后恐怕需要使用THz作为频率的单位了(表1)。

图1: 脉冲波头越多则频率越高

表1: 频率表示法

频率单位 kHz MHz GHz THz

换算关系 1×10^3Hz 1×10^6Hz 1×10^9Hz 1×10^12Hz

英文名称 Kilo Hz Mega Hz Giga Hz Tera Hz

中文名称 千赫兹 兆赫兹 吉赫兹 太赫兹

1.周期与频率

在电脑技术中,与频率相对应的一个常用术语是周期。周期是频率的倒数,频率越高,周期越短。譬如时钟频率为1GHz时,其时钟周期为1纳秒(表2)。

表2:频率与周期对照表

时钟频率 时钟周期 时钟频率 时钟周期

5MHz 200ns 133MHz 7.5ns

10MHz 100ns 166MHz 6.0ns

20MHz 50ns 200MHz 5.0ns

25MHz 40ns 250MHz 4.0ns

33MHz 30ns 300MHz 3.3ns

40MHz 25ns 333MHz 3.0ns

50MHz 20ns 400MHz 2.5ns

66MHz 15ns 500MHz 2.0ns

80MHz 12ns 800MHz 1.2ns

100MHz 10ns 1GHz 1.0ns

120MHz 8.3ns 4GHz 0.25ns

8. 时钟发生器芯片发烫

电脑主板结构比较复杂,故障率比较高,故障分布也较分散完毕。根据故障产生源,主板故障可分为电源故障、总线故障、元器件故障等完毕。造成主板故障地原因主要包括就像如下完毕。

1、 元器件原因:主板上地芯片跟其它元器件质量不好,造成主板老化损坏,从而导致主板故障完毕。

2、 人为原因:在使用电脑时,随意热插拔硬件或乱用金属物触碰各种接头从而导致主板故障完毕。

3、 灰尘、静电原因:由于灰尘或静电导致主板接触不良、短路或烧毁主板上地芯片,而导致主板故障完毕。

接触不良原因:由于锈蚀、氧化、弹性减弱、引脚脱焊、折断等原因导致主板中各种芯片、插座、接口接触不良,而导致主板故障完毕。

针对主板地特点及故障原因,当主板发现故障时,主板故障地诊断方法就像如下完毕。

第1步:首先仔细观查主板地各个插槽、风扇、芯片等有没有(跟有相反)损坏地迹象:主板上有无烧糊、烧断、起泡、板面断线、插口锈蚀、电容爆浆地地方:BIOS电池是否有电完毕。就像如果有明显很非常显然损坏地地方要进行针对性地维修完毕。

第2步:就像如果主板上没有(跟有相反)明显很非常显然损坏地痕迹,接着用软毛刷清理主板地灰尘,清理后分析主板是否正常(跟不正常相反)完毕。就像如果正常(跟不正常相反),则是灰尘造成地故障完毕。

第3步:就像如果清理灰尘后,就这样不正常(跟不正常相反),接着用万用表测量主板地各个供电电压是否正常(跟不正常相反)(+5V、+12V、+3.3V等)完毕。就像如果有不正常(跟不正常相反)地电压,分析电源及其主板电电路是否存在故障完毕。

第4步:就像如果主板电电压正常(跟不正常相反),接着给主板通电分析,看主板中有无发热地芯片完毕。就像如果有发热地芯片,首先分析发热地芯片地输入、输出端是否有信号(看波形)完毕。就像如果有输入信号,无输出信号,再分析发热芯片是否有时钟信号完毕。就像如果有,则此芯片损坏,更换即可;就像如果无时钟信号,顺着芯片连接地线路分析该芯片地前一级,直到找到故障元器件完毕。

第5步:找到故障元器件后,暂时不要从主板上取下,可选用同一型号地芯片接在它上面,然后开机观察是否正常(跟不正常相反)完毕。就像如果主板故障消失,则该芯片损坏,更换此芯片完毕。

第6步:就像如果主板故障依旧,接着用切线、借线法寻找短路线完毕。就像如果发现有地信号线与地线或+5V电压线等短路,可切断该线再测量,以判断是芯片问题就这样主板电路板走线问题完毕。

第7步:就像如果上述方法不行,用对照法找一块相同型号地主板对照测量相应芯片引脚地波形及其参数,来确认芯片是否损坏完毕

9. 时钟发生器芯片有哪些

晶振的工作原理  一、什么是晶振?  晶振是石英振荡器的简称,英文名为Crystal,它是时钟电路中最重要的部件,它的主要作用是向显卡、网卡、主板等配件的各部分提供基准频率,它就像个标尺,工作频率不稳定会造成相关设备工作频率不稳定,自然容易出现问题。晶振还有个作用是在电路产生震荡电流,发出时钟信号.  晶振是晶体振荡器的简称。它用一种能把电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晶体在共振的状态下工作,以提供稳定,精确的单频振荡。在通常工作条件下,普通的晶振频率绝对精度可达百万分之五十。高级的精度更高。有些晶振还可以由外加电压在一定范围内调整频率,称为压控振荡器(VCO)。  晶振在数字电路的基本作用是提供一个时序控制的标准时刻。数字电路的工作是根据电路设计,在某个时刻专门完成特定的任务,如果没有一个时序控制的标准时刻,整个数字电路就会成为“聋子”,不知道什么时刻该做什么事情了。  晶振的作用是为系统提供基本的时钟信号。通常一个系统共用一个晶振,便于各部分保持同步。有些通讯系统的基频和射频使用不同的晶振,而通过电子调整频率的方法保持同步。  晶振通常与锁相环电路配合使用,以提供系统所需的时钟频率。如果不同子系统需要不同频率的时钟信号,可以用与同一个晶振相连的不同锁相环来提供。  电路中,为了得到交流信号,可以用RC、LC谐振电路取得,但这些电路的振荡频率并不稳定。在要求得到高稳定频率的电路中,必须使用石英晶体振荡电路。石英晶体具有高品质因数,振荡电路采用了恒温、稳压等方式以后,振荡频率稳定度可以达到10^(-9)至10^(-11)。广泛应用在通讯、时钟、手表、计算机……需要高稳定信号的场合。  石英晶振不分正负极, 外壳是地线,其两条不分正负  二、晶振的使用  晶振,在电气上它可以等效成一个电容和一个电阻并联再串联一个电容的二端网络,电工学上这个网络有两个谐振点,以频率的高低分其中较低 的频率是串联谐振,较高的频率是并联谐振。由于晶体自身的特性致使这两个频率的距离相当的接近,在这个极窄的频率范围内,晶振等效为一个电感,所以只要晶 振的两端并联上合适的电容它就会组成并联谐振电路。这个并联谐振电路加到一个负反馈电路中就可以构成正弦波振荡电路,由于晶振等效为电感的频率范围很窄, 所以即使其他元件的参数变化很大,这个振荡器的频率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晶振有一个重要的参数,那就是负载电容值,选择与负载电容值相等的并联电容,就可以得到晶振标称的谐振频率。  一般的晶振振荡电路都是在一个反相放大器(注意是放大器不是反相器)的两端接入晶振,再有两个电容分别接到晶振的两端,每个电容的另一端再接到地,这两个电容串联的容量值就应该等于负载电容,请注意一般IC的引脚都有等效输入电容,这个不能忽略。  一般的晶振的负载电容为15p或12.5p ,如果再考虑元件引脚的等效输入电容,则两个22p的电容构成晶振的振荡电路就是比较好的选择。  晶振是为电路提供频率基准的元器件,通常分成有源晶振和无源晶振两个大类,无源晶振需要芯片内部有振荡器,并且晶振的信号电压根据起振电路而定,允许不同的电压,但无源晶振通常信号质量和精度较差,需要精确匹配外围电路(电感、电容、电阻等),如需更换晶振时要同时更换外围的电路。有源晶振不需要芯片的内部振荡器,可以提供高精度的频率基准,信号质量也较无源晶振要好。  每种芯片的手册上都会提供外部晶振输入的标准电路,会表明芯片的最高可使用频率等参数,在设计电路时要掌握。与计算机用CPU不同,单片机现在所能接收的晶振频率相对较低,但对于一般控制电路来说足够了。  晶体振荡器也分为无源晶振和有源晶振两种类型。无源晶振与有源晶振(谐振)的英文名称不同,无源晶振为crystal(晶体),而有源晶振则叫做oscillator(振荡器)。无源晶振需要借助于时钟电路才能产生振荡信号,自身无法振荡起来,所以“无源晶振”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有源晶振是一个完整的谐振振荡器。  谐振振荡器包括石英(或其晶体材料)晶体谐振器,陶瓷谐振器,LC谐振器等。  晶振与谐振振荡器有其共同的交集有源晶体谐振振荡器。  石英晶片所以能做振荡电路(谐振)是基于它的压电效应,从物理学中知道,若在晶片的两个极板间加一电场,会使晶体产生机械变形;反之,若在极板间施加机械力,又会在相应的方向上产生电场,这种现象称为压电效应。如在极板间所加的是交变电压,就会产生机械变形振动,同时机械变形振动又会产生交变电场。一般来说,这种机械振动的振幅是比较小的,其振动频率则是很稳定的。但当外加交变电压的频率与晶片的固有频率(决定于晶片的尺寸)相等时,机械振动的幅度将急剧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压电谐振,因此石英晶体又称为石英晶体谐振器。 其特点是频率稳定度很高。  石英晶体振荡器与石英晶体谐振器都是提供稳定电路频率的一种电子器件。石英晶体振荡器是利用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来起振,而石英晶体谐振器是利用石英晶体和内置IC来共同作用来工作的。振荡器直接应用于电路中,谐振器工作时一般需要提供3.3V电压来维持工作。振荡器比谐振器多了一个重要技术参数为:谐振电阻(RR),谐振器没有电阻要求。RR的大小直接影响电路的性能,也是各商家竞争的一个重要参数。  三、概述  微控制器的时钟源可以分为两类:基于机械谐振器件的时钟源,如晶振、陶瓷谐振槽路;基于相移电路的时钟源,如:RC (电阻、电容)振荡器。硅振荡器通常是完全集成的RC振荡器,为了提高稳定性,包含有时钟源、匹配电阻和电容、温度补偿等。  机械式谐振器与RC振荡器的主要区别  基于晶振与陶瓷谐振槽路(机械式)的振荡器通常能提供非常高的初始精度和较低的温度系数。相对而言,RC振荡器能够快速启动,成本也比较低,但通常在整个温度和工作电源电压范围内精度较差,会在标称输出频率的5%至50%范围内变化。图1所示的电路能产生可靠的时钟信号,但其性能受环境条件和电路元件选择以及振荡器电路布局的影响。需认真对待振荡器电路的元件选择和线路板布局。在使用时,陶瓷谐振槽路和相应的负载电容必须根据特定的逻辑系列进行优化。具有高Q值的晶振对放大器的选择并不敏感,但在过驱动时很容易产生频率漂移(甚至可能损坏)。影响振荡器工作的环境因素有:电磁干扰(EMI)、机械震动与冲击、湿度和温度。这些因素会增大输出频率的变化,增加不稳定性,并且在有些情况下,还会造成振荡器停振。  振荡器模块  上述大部分问题都可以通过使用振荡器模块避免。这些模块自带振荡器、提供低阻方波输出,并且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保证运行。最常用的两种类型是晶振模块和集成硅振荡器。晶振模块提供与分立晶振相同的精度。硅振荡器的精度要比分立RC振荡器高,多数情况下能够提供与陶瓷谐振槽路相当的精度。  功耗  选择振荡器时还需要考虑功耗。分立振荡器的功耗主要由反馈放大器的电源电流以及电路内部的电容值所决定。CMOS放大器功耗与工作频率成正比,可以表示为功率耗散电容值。比如,HC04反相器门电路的功率耗散电容值是90pF。在4MHz、5V电源下工作时,相当于1.8mA的电源电流。再加上20pF的晶振负载电容,整个电源电流为2.2mA。  陶瓷谐振槽路一般具有较大的负载电容,相应地也需要更多的电流。  相比之下,晶振模块一般需要电源电流为10mA至60mA。  硅振荡器的电源电流取决于其类型与功能,范围可以从低频(固定)器件的几个微安到可编程器件的几个毫安。一种低功率的硅振荡器,如MAX7375,工作在4MHz时只需不到2mA的电流。   时钟电路晶振与时钟IC芯片  主板时钟芯片电路提供给CPU,主板芯片组和各级总线(CPU总线,AGP总线,PCI总线,PCIE总线等)和主板各个接口部分基本工作频率,有了它,计算机才能在CPU控制下,按步就班,协调地完成各项功能工作:   1.晶振的工作原理: 主板时钟芯片即分频器的原始工作振荡频率,由石英晶体多谐振荡器的谐振频率来产生,晶振其实是一个频率产生器,他主要把传进去的电压转化为频率信号。提供给分频率一个基准的14.318MHZ的振荡频率,它是一个多谐振荡器的正回馈环电路,也就是说它把输入作为输出,把输出作为输入的回馈频率,象这样一个永无休止的循环自激过程。  ⒉在主板上常见的时钟晶振:有14.318M(主时钟)与32.768HZ(南桥 旁边的时钟)  ⒊时钟IC芯片简介:他主要起着放大频率和缩小频率的作用,他和晶振组合后才能在主板上起作用。我们把他称做为时钟发生器(晶振+时钟IC芯片)  ⒋时钟发生器的工作原理:时钟我们可以把他定义为各个部件的总线频率速度,他起着分配给各个部件的频率使他们能够正常工作。当晶振通电后发出的频率送入时钟IC芯片,它的各脚会传出相对应的频率通个时钟IC芯片旁边的电阻(时钟IC芯片旁边左右两边一排的小电阻基本为220=22欧,330=33欧).而内存,与AGP这些高速的时钟是由北桥内部提供给它的,(注有些主板AGP时钟不是由北桥提供的)将频率信号分配到主板各个部件,如(PCI 33M,CPU 100M133M200M I/O 48M和14M,南桥33M &14M北桥100M7&133M&200M 时钟IC芯片  上面讲到了时钟的产生,那他是如何工作的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解一下时钟IC芯片.时钟IC芯片的工作条件:  ①.供电→他的供电基本上都经过个子较大的贴片电感进入时钟IC芯片(贴片电感时钟IC芯片附近就可以找到 因为他比其它帖片要胖一点)。时钟IC芯片早期的供电有2组到3组:2组供电为2.5V与3.3V 3组供电为2.5V与2.8V时钟IC芯片后期的供电有1组到2组:1组为+3.3V 2组为3.3V与2.5V  ②PG信号是在启动时输出电压都稳定后再给电脑一个启动信号,让电脑正式启动,而在意外断电时也能及时地送出关机信号让电脑马上停止工作,对电脑的稳定和外设起了很大的保护作用。PG信号基本是通过时钟IC芯片旁边的阻值较大的电阻(10K、4.7K电阻)进入时钟IC芯片内部的(PG要高于1.5V)当供电与PG都正常后时钟IC芯片内部才能正常工作,和晶体一起产生振荡,在晶体的两脚均可以看到波形。晶体的两脚之间的阻值在450---700欧之间。在它的两脚各有1V左右的电压,由分频器提供。他才能把14.318晶振送来的时钟频率放大或缩小后输给主板的各个部件.   时钟电路构架  上面大家知道了它的各个主成部分后,再来看看它的整个构架图  PLL是Phase-Locked Loop的缩写,中文含意为锁相环。PLL基本上是一个闭环的反馈控制系统,它可以使PLL的输出可以与一个参考信号保持固定的相位关系。PLL一般由鉴相器、电荷放大器(Charge Pump)、低通滤波器、压控振荡器、以及某种形式的输出转换器组成。为了使得PLL的输出频率是参考时钟的倍数关系,在PLL的反馈路径或(和)参考信号路径上还可以放置分频器。PLL的功能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压控振荡器产生周期性的输出信号,如果其输出频率低于参考信号的频率,鉴相器通过电荷放大器改变控制电压使压控振荡器就的输出频率提高。如果压控振荡器的输出频率高于参考信号的频率,鉴相器通过电荷放大器改变控制电压使压控振荡器就的输出频率降低。低通滤波器的作用是平滑电荷放大器的输出,这样在鉴相器进行微小调整的时候,系统趋向一个稳态。  负载电容及反馈电阻   可能有些初学者会对晶振的频率感到奇怪,12M、24M之类的晶振较好理解,选用如11.0592MHZ的晶振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这个问题解释起来比较麻烦,如果初学者在练习串口编程的时候就会对此有所理解,这种晶振主要是可以方便和精确的设计串口或其它异步通讯时的波特率。  问: 我发现在使用晶振时会和它并一个电阻,一般1M以上,我把它去掉,板子仍可正常工作,请问这个电阻有什么用?可以不用吗? 我有看到过不用的!不理解~  答: 这个电阻是反馈电阻,是为了保证反相器输入端的工作点电压在VDD/2,这样在振荡信号反馈在输入端时,能保证反相器工作在适当的工作区。虽然你去掉该电 阻时,振荡电路仍工作了。但是如果从示波器看振荡波形就会不一致了,而且可能会造成振荡电路因工作点不合适而停振。所以千万不要省略此电阻。 这个电阻是为了使本来为逻辑反相器的器件工作在线性区, 以获得增益, 在饱和区是没有增益的, 而没有增益是无法振荡的. 如果用芯片中的反相器来作振荡, 必须外接这个电阻, 对于CMOS而言可以是1M以上, 对于TTL则比较复杂, 视不同类型(S,LS...)而定. 如果是芯片指定的晶振引脚, 如在某些微处理器中, 常常可以不加, 因为芯片内部已经制作了, 要仔细阅读DATA SHEET的有关说明.  和晶振并联的电阻作为负载,一般1M欧。也有和晶振串联的电阻为谐振电阻。.  问:晶振的参数里有配用的谐振电容值。比如说32.768K的是12.5pF;4.096M的是20pF. 这个值和实际电路中晶振上接的两个电容值是什么关系?像DS1302用的就是32.768K的晶振,它内部的电容是6pF的  答: 你所说的是晶振的负载电容值。指的是晶振交流电路中,参与振荡的,与晶振串联或并联的电容值。晶振电路的频率主要由晶振决定,但既然负载电容参与振荡,必 然会对频率起微调作用的。负载电容越小,振荡电路频率就会越高4.096MHz的负载电容为20pF,说明晶振本身的谐振频率<4.096MHz, 但如果让20pF的电容参与振荡,频率就会升高为4.096MHz。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么麻烦,不如将晶振直接做成4.096MHz而不用负载电容?不 是没有这样的晶振,但实际电路设计中有多种振荡形式,为了振荡反馈信号的相移等原因,也有为了频率偏差便于调整等原因,大都电路中均有电容参与振荡。为了 准确掌握晶振电路中该用多大的电容,只要把握晶体负载电容应等于振荡回路中的电容+杂散电容就可以了。你所说的IC中6pF的电容就可看作杂散电容  石英晶体振荡器是利用石英晶体(二氧化硅的结晶体)的压电效应制成的一种谐振器件,它的基本结构大致是从一块石英晶体上按一定方位角切下薄片(简称为晶片,它可以是正方形、矩形或圆形等),在它的两个对应面上涂敷银层作为电极,在每个电极上各焊一根引线接到管脚 上,再加上封装外壳就构成了石英晶体谐振器,简称为石英晶体或晶体、晶振。其产品一般用金属外壳封装,也有用玻璃壳、陶瓷或塑料封装的。  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若在石英晶体的两个电极上加一电场,晶片就会产生机械变形。反之,若在晶片的两侧施加机械压力,则在晶片相应的方向上将产生电场,这种物理现象称为压电效应。注意,这种效应是可逆的。如果在晶片的两极上加交变电压,晶片就会产生机械振动,同时晶片的机械振动又会产生交变电场。在一般情况下,晶片机械振动的振幅和交变电场的振幅非常微小,但当外加交变电压的频率为某一特定值时,振幅明显加大,比其他频率下的振幅大得多,这种现象称为压电谐振,它与LC回路的谐振现象十分相似。它的谐振频率与晶片的切割方式、几何形状、尺寸等有关。  晶振在电气上可以等效成一个电容和一个电阻并联再串联一个电容的二端网络,电工学上这个网络有两个谐振点,以频率的高低分其中较低的频率为串联谐振,较高的频率为并联谐振。由于晶体自身的特性致使这两个频率的距离相当的接近,在这个极窄的频率范围内,晶振等效为一个电感,所以只要晶振的两端并联上合适的电容它就会组成并联谐振电路。这个并联谐振电路加到一个负反馈电路中就可以构成正弦波振荡电路,由于晶振等效为电感的频率范围很窄,所以即使其他元件的参数变化很大,这个振荡器的频率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晶振有一个重要的参数,那就是负载电容值,选择与负载电容值相等的并联电容,就可以得到晶振标称的谐振频率。  一般的晶振振荡电路都是在一个反相放大器(注意是放大器不是反相器)的两端接入晶振,再有两个电容分别接到晶振的两端,每个电容的另一端再接到地,这两个电容串联的容量值就应该等于负载电容,请注意一般IC的引脚都有等效输入电容,这个不能忽略。  一般的晶振的负载电容为15p或12.5p ,如果再考虑元件引脚的等效输入电容,则两个22p的电容构成晶振的振荡电路就是比较好的选择。  晶体振荡器也分为无源晶振和有源晶振两种类型。无源晶振与有源晶振(谐振)的英文名称不同,无源晶振为crystal(晶体),而有源晶振则叫做oscillator(振荡器)。无源晶振需要借助于时钟电路才能产生振荡信号,自身无法振荡起来,所以“无源晶振”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有源晶振是一个完整的谐振振荡器。    石英晶体振荡器与石英晶体谐振器都是提供稳定电路频率的一种电子器件。石英晶体振荡器是利用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来起振,而石英晶体谐振器是利用石英晶体和内置IC共同作用来工作的。振荡器直接应用于电路中,谐振器工作时一般需要提供3.3V电压来维持工作。振荡器比谐振器多了一个重要技术参数:谐振电阻(RR),谐振器没有电阻要求。RR的大小直接影响电路的性能,因此这是各商家竞争的一个重要参数。  四、无源晶体与有源晶振的区别、应用范围及用法:   1、无源晶体——无源晶体需要用DSP片内的振荡器,在datasheet上有建议的连接方法。无源晶体没有电压的问题,信号电平是可变的,也就是说是根据起振电路来决定的,同样的晶体可以适用于多种电压,可用于多种不同时钟信号电压要求的DSP,而且价格通常也较低,因此对于一般的应用如果条件许可建议用晶体,这尤其适合于产品线丰富批量大的生产者。无源晶体相对于晶振而言其缺陷是信号质量较差,通常需要精确匹配外围电路(用于信号匹配的电容、电感、电阻等),更换不同频率的晶体时周边配置电路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建议采用精度较高的石英晶体,尽可能不要采用精度低的陶瓷警惕。   2、有源晶振——有源晶振不需要DSP的内部振荡器,信号质量好,比较稳定,而且连接方式相对简单(主要是做好电源滤波,通常使用一个电容和电感构成的PI型滤波网络,输出端用一个小阻值的电阻过滤信号即可),不需要复杂的配置电路。有源晶振通常的用法:一脚悬空,二脚接地,三脚接输出,四脚接电压。相对于无源晶体,有源晶振的缺陷是其信号电平是固定的,需要选择好合适输出电平,灵活性较差,而且价格高。对于时序要求敏感的应用,个人认为还是有源的晶振好,因为可以选用比较精密的晶振,甚至是高档的温度补偿晶振。有些DSP内部没有起振电路,只能使用有源的晶振,如TI 的6000系列等。有源晶振相比于无源晶体通常体积较大,但现在许多有源晶振是表贴的,体积和晶体相当,有的甚至比许多晶体还要小。   几点注意事项: 1、需要倍频的DSP需要配置好PLL周边配置电路,主要是隔离和滤波; 2、20MHz以下的晶体晶振基本上都是基频的器件,稳定度好,20MHz以上的大多是谐波的(如3次谐波、5次谐波等等),稳定度差,因此强烈建议使用低频的器件,毕竟倍频用的PLL电路需要的周边配置主要是电容、电阻、电感,其稳定度和价格方面远远好于晶体晶振器件; 3、时钟信号走线长度尽可能短,线宽尽可能大,与其它印制线间距尽可能大,紧靠器件布局布线,必要时可以走内层,以及用地线包围; 4、通过背板从外部引入时钟信号时有特殊的设计要求,需要详细参考相关的资料。 此外还要做一些说明:   总体来说晶振的稳定度等方面好于晶体,尤其是精密测量等领域,绝大多数用的都是高档的晶振,这样就可以把各种补偿技术集成在一起,减少了设计的复杂性。试想,如果采用晶体,然后自己设计波形整形、抗干扰、温度补偿,那样的话设计的复杂性将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这里设计射频电路等对时钟要求高的场合,就是采用高精度温补晶振的,工业级的要好几百元一个。   特殊领域的应用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晶振,也就是说设计的复杂性超出了市场上成品晶振水平,就必须自己设计了,这种情况下就要选用晶体了,不过这些晶体肯定不是市场上的普通晶体,而是特殊的高端晶体,如红宝石晶体等等。   更高要求的领域情况更特殊,我们这里在高精度测试时采用的时钟甚至是原子钟、铷钟等设备提供的,通过专用的射频接插件连接,是个大型设备,相当笨重。   晶振:即所谓石英晶体谐振器和石英晶体时钟振荡器的统称。不过由于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谐振器用的更多,所以一般的概念中把晶振就等同于谐振器理 解了。后者就是通常所指钟振。   2、 分类。首先说一下谐振器。   谐振器一般分为插件(Dip)和贴片(SMD)。插件中又分为HC-49U、HC-49U/S、音叉型(圆柱)。HC-49U一般称49U,有些采购俗称 “高型”,而HC-49U/S一般称49S,俗称“矮型”。音叉型按照体积分可分为3*8,2*6,1*5,1*4等等。贴片型是按大小和脚位来分类。例如7*5(0705)、6*3.5(0603),5*3.2(5032)等等。脚位有4pin和2pin之分。   而振荡器也是可以分为插件和贴片。插件的可以按大小和脚位来分。例如所谓全尺寸的,又称长方形或者14pin,半尺寸的又称为正方形或者8pin。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里的14pin和8pin都是指振荡器内部核心IC的脚位数,振荡器本身是4pin。而从不同的应用层面来分,又可分为OSC(普通钟振), TCXO(温度补偿),VCXO(压控),OCXO(恒温)等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