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看什么都像钉子(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05 17:48   点击:168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所谓知难行易,就是知道一件事一个道理很难,但知道了以后做起来其实很容易。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开锁,你不知道怎么开,只能被挡在门外,但你会开了,这事就容易得很。最难的是知道那个手法、那个原理、那个思维。维特根斯坦说: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锤子,你看谁都像钉子。行动的欲望来自你知道你有锤子。而没有锤子的人,是没有动不动想去锤人的欲望的。

王阳明说:知行本来就是一个,只是方便说法才把知与行分成两段来说。也就是说,只要致知,行是自然的事情,不需要思考。如何致知呢?格物。对格物的理解,理学与心学是不同的,理学认为是:探究事物规律,让内心的知越来越壮大;心学认为格的是心内物,也就是私欲,格物即正心,把妨碍人们认识世界真相的私欲格除,心自然明,一切真相就能公正地显现于心,没有一点私欲了,就达到了良知,达到了良知,就能行,因为知行本是一个,不假任何外求。

所以,心学在致良知上下功夫,不盲目行动,认为那是冥行妄做。锤子和开锁都是可以作为私欲克去的,那时,有锤子会开锁也会失去对相关负面行为的驱动力。

所谓知易行难,是明明知道某事应该做,但很难付诸行动。按王阳明的说法,这是因为并不真的知,真知必然能行。我们所以为的识见,并没有进入我们的内心,只是停留在思考层面上,这都是私欲。这样的知,当然不会产生驱动力。看到老大爷摔在地面上,你认为是碰瓷的,或者认为不关自己的事,尽管知道应该去扶,但并不会去扶,因为有了思量,这思量就不是真知,不是良知。如果突然发现这老大爷竟是自己的老爸,马上就去扶了,想都不想,为什么?因为真的知,触动的是良知,良知与行是天然合一的。

能把不相关的人和事与自己的良知联系起来,这种修为境界就是圣贤。能把工作与自己的良知联系起来,就会有创造性的成就。能把同事与自己的良知联系起来,就深受同事们欢迎。能把领导与自己的良知联系起来,就能将心比心,从而得到领导的重用。

2. 拿着锤子的人眼里到处都是钉子

自我反省的能力,敢于认识自己,突破自己。

有一个词语叫“元认知”,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可以通过元认知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

想要认识别人,首先要认识自己。如果连自己的定位都没有找准,自己的内心活动都没有弄明白,是无法认识别人的。每个人在社会上,总是喜欢用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别人的言行,如果你连自己的尺子都没有弄明白,如何去衡量别人?

优秀的人,会看清自己的实力和位置,善于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查找自己的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那些喜欢指责别人,却从来不反思自己的人,是没有办法变得优秀的。他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的人,都要围着他团团转。这样的人,是难以取得成绩的,因为他根本做不到“扬长避短”,也不敢挑战自己的“短板”。

3. 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似的

有个锤子的典故,川人说的锤子你娃以为是这个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