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代灌溉设备(中国古代灌溉工具)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05 07:44   点击:217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中国古代灌溉工具

东汉的水排,三国时期的翻车,唐朝的筒车,越来越进步,解放人力。

2. 中国古代灌溉工具的概况

我想最早的灌溉工具应该是辘辘

3. 中国古代灌溉工具的演变

通过对农业发展要素的总结,发现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耕作工具、耕作方式、耕作土地类型、耕作技术、耕作单位、耕作经营、耕作制度、耕作动力、耕作品种、耕作者素质、国家政策、耕作土地性质、气候等.

  一、耕作工具

  耕作工具主要包括石农具、木农具、骨农具、青铜农具、铁农具.耕作工具代表着不同时期农业的发展水平.耕作工具的演变,见证了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1.原始社会的耕作工具:有石农具、木农具、骨农具等.比如石刀、石铲、石斧、石锛、耒、耜等.

  2.奴隶社会的耕作工具:除了保留大量的原始耕作工具外,又出现了一些青铜农具,但因其原料昂贵和坚韧锋利程度比较差,很难发展成为大量推广的耕作工具.青铜农具有铜铲、铜钁等.

  3.封建社会的耕作工具:发生很大变化,出现铁农具.之后铁农具因其原料易得和冶炼技术不断提高以及坚韧锋利,得到推广运用.主要的铁农具有:铁锸、铁锹、铁铲、铁锄、铁鎛、铁耰、铁镰、铁耙、铁耙、鉄耱、铁犁、铁锋、铁镞等.

  二、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主要包括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就是指如何运用耕作工具进行耕作.耕作方式受耕作工具的制约.

  1.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它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方法是先以石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一般不再翻地或简单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2.奴隶社会的耕作方式:石器锄耕.这一时期的松土工具是耒耜.通过耒耜对土地的松翻,提高了耕作技术,是耕作方式的一大进步.

  3.封建社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

  三、耕作土地类型

  我国由于地域不同,耕作土地有很大差别.北方多旱田、南方多水田.从土质情况来看,我国的土地类型主要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壤、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原草甸土、高山漠土等等.不同的农作物对土质的要求不一样,什么样的土质适应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

  四、耕作技术

  耕作技术是合理利用地力、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方法.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耕作技术是垄作法、代田法等.

  1.垄作法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是在高于地面的土埨上栽种作物的耕作方式.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其优点是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垄台与垄沟位差大,利于排水防涝,干旱时可顺沟灌水以免受旱;垄台能阻风和降低风速;利于集中施肥.

  2.代田法产生于西汉时期.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

  五、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种、 混种、轮作、连作等.耕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水平密切相关.耕作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力,提高亩产量,促进农业的发展.

  六、耕作单位

  耕作单位的变化受制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

  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主要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由于生产工具落后,只有借助集体耕作才能完成农业劳动的各个环节,促进农业的发展.

  2.封建社会: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业生产开始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这种生产模式,有利于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农业的出现、发展和完善.以家庭为单位,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男耕女织,合理进行家庭分工,充分考虑男女性别的差异,使家庭成员各尽所能.但这种家庭经营模式,不利于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七、耕作经营

  耕作经营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对耕作土地的使用和管理,不但可以节约土地的使用效率,发掘土地的潜能,最大限度的拓展地力,而且可以促进农业的不断持续发展.

  1.原始社会的耕作经营:人们懂得翻土播种,焚烧树木和草,用草木灰烬为肥料.但这些简单的耕作经营,导致地力下降很快.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寻找新的肥沃的土地.

  2.奴隶社会的耕作经营: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这些耕作经营,使地力能不断发掘,人们不再需要迁徙.

  3.封建社会的耕作经营:人们不断发明、改进农业生产工具,使农业工具专业化,精细化.同时人们大量发明灌溉工具和修建灌溉工程,适时灌溉,使农作物生长逐渐摆脱完全依赖自然的生长方法.人们还大量开垦荒地,扩大土地使用面积.

  八、耕作动力

  耕作动力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我国的耕作动力就是人力;由于农业动力落后,导致农业发展的程度非常低.在封建社会,耕作动力发生革命,出现畜力和水力、风力等;牛耕代替人耕,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水力和风力只是在某些地区使用,范围不大,非常受限.

  九、国家政策

  农业政策对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不断发展.

  1.奴隶社会的国家政策:在奴隶社会,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发展情况.从甲骨文的卜辞中,可以看到商王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2.封建社会的国家政策:从战国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中,可以看到对农业的重视.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战”“重农抑商”措施.两汉时期的几个皇帝都多次指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树立了以农为本的思想.历代封建皇帝大都采用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业发展,把农业放到本业的位置.这些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和封建王朝的建国初期,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离不开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重农抑商过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压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它又抑制农业的发展.因此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其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十、耕作品种

  耕作品种直接决定着农业产量的高低.耕作品种越丰富,越有利于耕作者进行选择.种植适合本地区气候、土壤的农作物,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耕作品种:主要是水稻和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奴隶社会耕作品种:农作物种类非常丰富,主要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3.封建社会的耕作品种:由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由国外引进了一些新的品种,比如棉花、玉米、番茄、烟草、番薯等等.特别是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农业的亩产量,使农业有了更大的发展.不但养活了更多的人口,而且促进经济作物的种植,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十一、耕作者素质

  我国古代的耕作者主要是奴隶和农民.耕作者的素质对农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耕作者的素质包括勤劳程度、文化素质、意志品质等方面.

  1.奴隶社会耕作者:奴隶、平民,但主要是奴隶.

  2.封建社会耕作者:农民、地主,但主要是农民.

  十二、土地性质

  我国古代的土地性质因社会形态不同而有所不同.土地的所有制形式,对耕作者而言,非常重要.它可以起到调动或抑制耕作者积极性的作用,从而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

  1.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在原始社会,土地归大家所有,先民们在土地上进行最原始的耕作,大家集体劳动.

  2.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对土地进行分封,获得土地的各诸侯国及卿、大夫、士等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井田制就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由于国家归天子所有,这一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其实质仍然是私有制.

  3.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的土地形式分三种: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分三种形式:屯田制、王田制和均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对封建农业的发展影响很大.

  十三、气候

  气候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大.不同的农作物,对气候的要求条件也相差很大.自然灾害、气候异常直接导致农业减产,影响农业的发展.

4. 中国古代灌溉工具发展

阿基米德抽水机应用螺旋机制,借着螺旋曲面绕着旋转轴做旋转运动,将水从低处传输至高处。

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大节省了人上下跑动来运水的时间,极大提高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农业发展水平,至今这种机器仍在埃及及欧洲部分地区被实际应用。

5. 中国古代灌溉工具的发展概况

龙骨水车,又名翻车,一直到解放初期全国各地都在广泛使用。根据动力的不同,龙骨水车分为:人力水车,是应用很广的农业灌溉机械。畜力水车,水转水车。

桔槔,长杆一端系重物,另一端系水桶,利用杠杆原理的人力提水的工具。

辘轳,利用轮轴原理,实际上是一种起重机械,用于提取井水,在今天的一些地方仍有使用。

筒车亦称“水转筒车”,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提水工具。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戽斗,用柳条或竹、木制成的,两侧系有长绳的斗状的人力提水工具。

唧筒,又称“水龙”。古代唧筒也就是人力水泵。一种是水铳式唧筒,另一种是杠杆式唧筒。

6. 中国古代灌溉工具的发展历程

中固古代主要灌溉工具是水捅和脚踏水车,这工具把低处水弄到高处土地。

7. 中国古代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

从古至今灌溉工具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

(2)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还有就是秦国的都江堰.

(3)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4)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5)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6)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的农书.

(7)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8)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然后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

(9)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向北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10)元朝: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全国.

(11)明朝: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作物传入我国.

8. 中国古代灌溉工具有哪些

约西周时期,桔槔(jiégāo)、辘轳等具有简单机械结构的提水工具开始出现.

(桔槔使用杠杆原理,用于提取地表水.辘轳则利用轮轴原理,实际上是一种起重机械,用于提取井水,在今天的一些地方仍有使用.)三国时,魏国马均发明了灌溉工具翻车; 唐朝,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和曲辕犁 

,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我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就是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