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灌溉装置基本要素(灌溉装置基本要素包括)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21 13:30   点击:244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灌溉装置基本要素

湿地是地球上储备淡水资源的重要蓄积地。水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生命存在不可缺少的要素,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除少量开采地下水外,均来源于湿地,湿地也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由于湿地的水流速度非常的缓慢,对生长在湿地中的植物、微生物和细菌等生物,有很好的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合成与分解等转换功效,对包含在其内部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质有很好的吸收、分解或转化功能,更有利于物质的沉积,从而做到对水资源的良好净化功能。

2. 灌溉装置基本要素包括

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有: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2、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

3、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4、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5、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6、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

3. 灌溉设计标准是反映灌区效益

三大水利灌溉工程分别是

1、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总设计灌溉面积1198万亩,其中安徽省1100万亩,河南省98万亩。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截止21世纪初),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到21世纪初,仅安徽省境内主要骨干工程控制灌溉面积已达11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1026万亩,年均实际灌溉面积(灌溉保证率70%以上)已达860万亩。

2、黄河中游的大型灌区,是中国设计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巴彦淖尔市。2019年9月4日,河套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12月5日,河套灌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揭碑仪式举行。

3、都江堰灌区位于四川省中部,包括成都平原和邻近的广大丘陵地区。灌溉面积为73.84 万ha。在灌县城西约1km处从岷江引水,发挥着灌溉、防洪、漂木、发电等综合效益。创建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0 多年),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效益显著而闻名中外。

4. 灌溉系统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为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

它山堰

位于宁波市鄞县鄞江镇西南它山旁,建于833年(唐太和七年)。它山堰长134.4米,面宽4.8米,皆用长2至3米、阔0.2至0.35米条石砌筑,左右各36石级。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干余年不腐,被称为"它山堰梅梁"。修建它山堰的目的,是为了抵御潮汐,使海水与江河分流,咸淡阻隔。江河水经过该堰分流两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亩良田,化水害为水利。它山堰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同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余年,历经洪水冲击,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1988年12月28日,国务院公布它山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国渠

郑国渠首位于泾阳县王桥乡上然村北的仲山西麓,其东有仲山,嵯峨地形特点是西北微高,东南略低。渠首充分利用这一地形,使干渠沿北山南麓居于最高地带向东伸展,分支灌溉。

郑国渠首的两个渠口相距很近,很可能是为了便于引水分先后期开凿。郑国渠是我国战国时期继西门豹治邺建成漳水十二渠、秦蜀郡守李冰建成都江堰之后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它从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用洪用沙方面都有许多独到之处,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首创。

灵渠

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位于湘桂走廊中心兴安县境内,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并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历史悠久,设计精巧,全长37公里,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将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漓江,七分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毫无建树,原来是因为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运输补给供应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秦始皇运筹帷幄,命令史禄劈山凿渠。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的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都江堰

位于都江堰市区西1公里,是秦蜀郡守李冰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前后创建的一座运用水动力学原理,采用无坝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选择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岷江出山口与成都扇形平原顶端结合部作堰址,凿开玉垒山伸同江心的余脉,形成坚固的、水量可控制的宝瓶口引水口;在岷江弯道江心作鱼嘴分水堤,分水分沙;在鱼嘴分水堤与宝瓶口引水口之间构作飞沙堰泄洪道,自动泄洪排沙。都江堰三在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巧妙配合,联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都江堰创建以来,基本实现了水分"四六",外江泄走六成,既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防止灾害发生。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直接影响了中国广大地域。这种工程形式展示了古代水利规划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被国外环境和水利专家誉为"亲自然和水利工程"

5. 灌溉系统包括

一般由抽水电站,渠道,桥涵等。一个地方如果耕地土壤适合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就要在就近水源的地方,建设中小型水电站,以保障在干旱的时候,能够灌溉,同时还要把灌溉所需要的渠道,整修好,以保障水源畅通,对于涉及的的桥涵配套,也要及时跟上,才能方便农业灌溉。

6. 农田灌溉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农田生态系统是由人类自行建造的生态形体,然后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后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在农田生态体系中,人类是主导这一切的关键因素。

农田中的生物种类单一,群体较大,人们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保证农田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从而达到人类对其的期望和要求。

也就是农田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人工控制和主导的生态体系,一旦人类的主要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的退化,长满各种杂草植物变成别的生态体系。农田生态系统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出现的,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为人们提供充足的食物供给。农田生态系统是以作物为中心的农田中,以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和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关系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群落、光、空气、水分、土壤、无机养分等,都是组成其生态体的主要因素。

和其他的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结构群落较简单,大都是以单一的植物主导整个群体,并伴有杂草、昆虫、土壤微生物、鼠、鸟及少量其他小动物组成的生物体系。

正是因为这样单一的食物链循环体系,所以十分的依赖外部养料的供给,并以此保持其生态体系的平衡性,在相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由人工耕作栽培的农田产量,远远高于其他的生态体系。

人们利用农田生态体系中,结构协调,合理种养,全面发展的特点和原理,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应用现在技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系统工程的方法,从而做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内部良性循环,经济资源双效达标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7. 灌溉装置基本要素有哪些

谢邀!农民是如何灌溉庄稼的?

现代农村中农民灌溉庄稼的方法很多,根据我们尉氏的实际情况,我首先介绍一下水的来源:

一是取地下水。过去农民灌溉取地下水是用老式水泵提灌,现在绝大部分都换成了潜水泵,非常方便;二是取河渠水。我们这里有几条黄河支灌渠,大部分乡镇都可以利用,前些年由于污染严重没人使用,这几年的治理水变净了,用河水的人自然就多了。三是取池塘水。我们这有许多鱼塘,天气干旱严重时,也有农民取自己鱼塘的水进行灌溉。

下面再介绍一下灌溉方法:

一是漫灌。这种方法一般在农作物播种前、苗期或高杆作物使用,例如玉米地,特点是水量充足,浇灌充分;二是排灌。低杆作物一般耕作比较精细些,播种前会作畦作垄,遇到干旱天气把水抽进畦中或垄沟里,进行有序灌溉;三是淋洒。我们县西部沙质地多,地面水份消耗快,三天一小旱,五天一大旱,农民朋友就抱着塑料管遍地喷水,特点是快捷,方便;四是喷灌。条件好的配置喷灌机浇水,喷灌机省水,浇灌均匀,适应于经常性浇地。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阅读,欢迎关注、点赞、吐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