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耧犁的两个脚叫叫什么名字(耧犁是什么)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13 08:01   点击:114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耧犁的两个脚叫叫什么名字

耧,也叫耧犁。

是古代播种用的农具。举东汉《 政论》记载,耧犁是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所发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梨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这种耧犁就是北方农村还在使用的三脚耧车。汉武帝时期,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

2. 耧犁是什么

耧(lóu)也叫“耧车、“耧犁”、“耩子”。一种畜力条播机。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

3. 耧犁耕耙

滚滚麦浪,遍地金黄。

心忧天下,身在故乡。

风和日丽,丰收在望。

家中有粮,心里不慌。

浩荡春潮,改革开放。

经济繁荣,民心舒畅。

亩产千斤,已属平常。

劳动组合,家庭农场。

万众同心,创造辉煌。

遥想当年,犁耕耧耩。

镰刀割麦,梿枷打场。

效率低下,尘土飞扬。

蓬头垢面,黯然神伤。

而今巨变,实现梦想。

4. 耧犁锄耙读音

开犁[kāi lí] 

1.先犁出导沟,再顺此沟犁地。

面目犁黑[miàn mù lí hēi] 

形容凶恶的相貌。

留犁挠酒[liú lí náo jiǔ] 

汉时汉与匈奴间订盟的一种仪式。

耕犁[gēng lí] 

1.耕田犁地。泛指耕作。

尉犁[yù lí] 

(名)地名,在新疆。

铧式犁[huá shì lí] 

犁的一种。犁体由犁铧﹑犁壁﹑犁侧板﹑犁托及犁柱等构成。耕作时犁体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切开土壤﹐并进行翻垡碎土。

双铧犁[shuāng huá lí] 

双铧犁 shuānghuálí [two-bottom plow] 有两块犁壁或圆盘耙片的犁,可一次犁两条垄沟

撑犁[chēng lí] 

亦作'撑犁'。亦作'撑犁'。

驾犁[jià lí] 

鷑鸠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伯劳》。

犁沟[lí gōu] 

犁沟 lígōu 在地上犁成的沟

火犁[huǒ lí] 

火犁 huǒlí 〈方〉∶农用犁田拖拉机

步犁[bù lí] 

一种改良的畜力犁,比旧式犁耕得较宽和较深,耕时人须随犁步行。也叫新式步犁。

伊犁河[yī lí hé] 

伊犁河 Yīlí Hé 亚洲大内陆河。发源于天山,流经新疆西部后流入前苏联境内,注入巴尔喀什湖,

鉏犁[chú lí] 

锄和犁。借指耕作。

5. 耧犁锄耙

下面有小编给大家说说传统的工具吧。

第一,铲。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现在还在使用。

第二,镰。割庄稼或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镰刀,也就是镰刀,现在还在用。

 第三,镐。俗称“十字镐”,用于挖开土质较硬的地,现在还能在建筑工地上看到。

 锹。掘土器,用于开沟掘土、铲取什物,沿用至今。

第四, 锄。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中耕、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有大锄、小锄之分,又有叉形和铲形之分。青铜锄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战国时出现铁锄。现在还在使用。

第五,钉齿耙。以成组的钢制钉齿为工作部件。用于犁耕后平整地面,破碎地表的土块或板结层,以减少水分蒸发;也可用于覆盖撒播的种子和肥料,以及苗期除草、疏苗等。耙深5~6厘米。耙齿断面有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和刀形。刀形耙齿又称刀齿耙。方形、菱形和刀形耙齿有良好的松土、碎土能力

还有好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希望能帮到大家。

6. 耧犁的意思

1、纸张–蔡伦,东汉太监。用树皮、破鱼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被汉和帝封为龙亭侯,时称蔡侯纸。

2、活字印刷术–毕升,北宋湖北英山布衣。沈括《梦溪笔谈》载,其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烧硬后便成活字。可施墨铺纸印刷,经烘烤取下活字,又可再用。

3、织布机–黄道婆,南宋末上海人,童养媳出身。从海南崖县黎民学到纺织技术,回故里改革棉纺工具,包括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

4、水力鼓风机–杜诗,东汉南阳太守。水排以水为动力,通过滚动机械使皮制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称为“杜诗水排”,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风机。

5、麻将–难考。一说明朝太监郑和,丰富出洋水手生活;二说明初万秉迢,引喻梁山好汉;三说起源江苏太仓,以筹牌记数酬劳。最早有关麻将的计载是宋朝杨大年“麻将经”,清人陈实门丰富发展。

6、火柴–北齐宫女。陶谷《清异录》载,577年北齐两面受敌,缺火种来烧饭和取暖,绝望中一群贫苦宫女竟神奇地发明了火柴,用硫磺制作而成。

7、算盘–难考,初为算筹。一说东汉天文学家刘洪创造了“乾象历”,并亲授其法予徐岳,徐著《数术记遗》第一次记载了算盘的样式;二说刘洪问学于道家天目先生,传授珠算之法;三说算盘的名称最早见于元学者刘因《静修先生文集》。

8、小孔成像–墨子,宋大夫,先秦墨家代表。《墨子》论述了杠杆平衡,并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进行的性质。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9、指南针–沈括,宋朝科学家。战国时发明了司南,沈括《梦溪笔谈》进一步说明了用铁针磁化制作指南针的方法。

10、测园海镜–李治,宋元数学家,《测园海镜》是第一本改述“天元术”的巨书。

11、淬火技术–浦元,三国蜀工匠,首创淬火技术,使钢刀坚而有弹性。

12、大衍求一术–秦九韶,南宋数学家。《数书九章》创立解一次同余式的“大衍求一术”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术。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

13、孙子问题–孙子,三国数学家。《孙子算经》上卷介绍筹算法则(春秋就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下卷则有著名的“物不知数”题(乘余定理的起源),亦称“孙子问题”。

14、造塔术–喻皓,北宋建筑师。设计灵感塔,著《木经》,有造塔鲁班之称。

15、л精确值–祖冲之,南朝数学家。利用刘微割图术提出л更精确的上下界,即3.1415926〈л〈3.1415927。制成《大明历》,造出指南车,千里船。

16、割图术–刘微,魏晋数学家。发明了割图术,取л值3.14。还发明了介线性方程组的新分法,提出了不定方程问题,建立了等差级数前几项和公式。

17、四元术–朱世杰,元代数学家。编撰中国第一本算学启蒙,又著《四元玉鉴》,把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这是一种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可包括4个未知数)。

18、卧褥香炉(平衡环)–丁缓,汉长安巧工。《西京杂记》记载,其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初为房风发明),其法后绝,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中,故以为名。其原理与现代陀螺仪中的万向支架相同。又作七轮扇,七轮大皆径尺,递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19、敞肩式拱桥–李春,隋代建桥巨匠,首创了在主拱图上设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桥赵州桥。

20、龙骨水车–马钧,三国魏人,时称“天下之名巧”。水车桔槔(翻车)能连续提水,结构精妙。又先后改进了织绫机、制造了已经失传的指南车、为魏明帝曹睿制做了“水转百戏”、设计制造出了轮转式发石车。

21、制图六体–裴秀,晋魏地图学家,曾与机械专家马钧辩难。在中国最早创立了绘制平面地图的理论“制图六体”,并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22、走马灯–莘七娘,五代闽国随军夫人。发明了松脂灯(孔明灯)作为打仗时的信号灯,这是中国人最早利用热气球。又发明了走马灯,乃航空燃气涡轮的始祖。

23、天象仪–苏颂,宋代天文学家。与韩公廉合作制成了天象仪及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第一架天象仪。

24、赤道式仪器–洛下闳,汉天文家。改创赤道式仪器,定下了赤道式浑仪的基本结构。

25、统天历–杨忠辅,南宋天文学家。创制了《统天历》,确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并发现回归年长度有消长现象。

26、大衍历–僧一行,唐代高僧、天文家。编制新的历法《大衍历》,包括十篇历议,是古代非常先进的历法。世界第一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

27、皇极历–刘焯,隋代天文学家。制定《皇极历》,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以计算日月视运动的速度。又把差岁改为75年差一度。

28、石氏星经–石申–战国魏国天文学家。著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后世尊为“石氏星经”。书中标有121颗恒星的位置,还记有五大行星的运行及交食等情况。石申编制了最早的星表。

29、天文仪表–郭守敬,元代杰出天文学家。创制了高表、玲珑仪、观象台计16种仪表,专供测量天体使用。还制作了简仪,测定了黄赤交角。

30、浑天仪–张衡,东汉天文学家。浑天说代表人物,设计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并对日月星辰做了许多观测和分析,画出我国首张星图。

31、运河船闸–乔维岳,后周寿州刺史,984年发明了运河船闸,提高了河运能力。

32、机械钟–僧一行,唐朝高僧、数学家,发明了机械钟,实际上是一架附有报时装置的天文仪器,而不是一架简单的钟表。

33、七巧板–难考。一般认为源于宋明燕(宴)几图,黄伯思撰《燕几图》,明代严澄著《燕几谱》将方形改为三角形,用13张三角形的案几合为蝶翅形,称为燕翅几,也可拼出各种图形。清初始有七巧板,养拙居士《七巧图》刊行,使之流传。

34、耧犁–赵过,西汉搜粟都尉。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耧车有独脚、二脚、三脚、甚至四脚数种。

35、火腿–宗泽,宋朝名将。发明了火腿的制作方法。

36、糕点–闻仲,奉商纣之命讨伐武王,为减少埋锅造饭时间,设计了一种用饴糖和谷粉粘在一起的糖饼,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点心。

37、毛笔–蒙恬,秦朝大将。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苍毫名秦笔。

38、豆腐–刘安,淮南王,刘邦之孙。熬丹药时无意间用黄豆、盐卤做成了豆腐脑。又说乐毅(战国燕国大将)父母年老嚼不动黄豆,就磨成豆浆,再撒盐卤成了豆腐。

39、理发工具–罗隐,唐明皇时人,亦称罗祖、罗真人,发明理发手艺和工具。

40、皮鞋–孙膑,战国军事家。苦不能行走,发明原始皮鞋,为“制鞋始祖”。

41、玻璃–陆毒,西汉绿林好汉,用石头架锅做饭时发出强光,原来是石头被烧得透明,此为中国原始玻璃。

42、中医四诊–扁鹊,战国名医秦越人,创立望、闻、问、切“四诊”医术。

43、抛石机–马钧,三国魏人,把诸葛亮的连发弩改成抛石机(发石车)。

44、新式织绫机–马钧,三国魏国人。当时的织机经线有五十蹑(脚踏操纵板)、六十蹑,马钧将其一律改为十二蹑,大大提高了功效。

45、眼镜–孙云球,清初科学家,中国眼镜业创始人,著《镜史》。

46、体操–华佗,三国神医。他发明五禽戏,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是专门编了用作健身用的。

47、性激素–张仲景,东汉名医。他发明了五石散,原用来治疗疟疾。药性偏热,服用全身酷热难当,必须以阴寒食物来抑其燥火,故又名寒食散。又说,服食后激动不已且不能着衣,疑有催情作用。魏人何晏广为宣传,遂在文士间蔚然成风。

48、二十四节气–邓平,汉朝科学家。《尚书》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淮南子》有完整的24节气记载。前104年邓平制定《太初历》,正式把24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24节气的天文位置。

49、法医–宋慈,宋代名医,福建建阳人。《洗冤集录》是一部千古不朽的检验专著,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50、麻醉术–华陀,三国神医。他发明“麻沸散”,主药是莨菪子和曼佗罗。开创全身麻醉的先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术做腹腔手术的人。

51、人造金–葛洪,晋代道士炼丹家。其《抱朴子》中的“黄自”卷侧重讲了许多人造黄金和自银,炼丹术已经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学药品。

52、隶书–程邈,秦始皇囚徒,故称隶书。在狱中改进文字,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53、楷书–钟繇,三国魏书家。魏初任相,与王羲之并称“钟王”。

54、行书–刘德升,后汉书家。《太平广记》载,“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行书即正书之小变,务从简易,相闻流行,故谓之行书”。

55、草书–张芝,汉代书家。草书始于汉初章草(急就章),汉未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的“狂草”。

56、小篆–李斯,秦国丞相。秦采取“书同文”政策,废除六国文字中和秦文字不同的形体,将秦国的大篆进行简省删改规范,形成了一种新的正式字体“小篆”。

57、几何–墨子,宋大夫,先秦墨家代表。《墨经》中提出了点、线、方、圆等几何概念。

58、勾股定理–商高,西周人。一般称为毕氏定理,由古希腊数学家毕达格拉斯首先发现。但《周髀算经》记载商高与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远早于毕氏,有人主张应称商高定理。

59、吊桥–李冰,战国秦水利家,兴建都江堰。还在四川灌县修建了安蓝桥,这是世界最早的竹缆链桥。总长320米,有八个孔,整个结构中没有一块金属材料。

60、标度盘–赵达,晋朝科学家。570年发明了指针式标度盘装置,结构精细复杂令人惊奇,由多达40个同心圆组成。

61、火枪–唐福,宋朝科学家。995年使用火药造出火简、火枪。后来火枪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出现最原始的步枪。唐福还发明了火球和火蒺藜两种火药武器。后来,宋人陈规又发明了长竹管制火枪,引燃药捻点爆。

62、火炮–郑瑶,唐末科学家。将火药包装在抛石机上,用火点着向敌人抛过去的,《九国志》将这种打法称为“发机飞火”。904年郑瑶攻南昌便运用火炮陷龙沙门。

63、火箭–冯继升,宋朝科学家。907年向政府献上制作火箭的方法,政府还赐了他一些奖励。1000年唐福又向宋朝政府献火箭。

64、直升飞机–徐正明,清初发明家,江苏吴县人。前500年中国人制成了直升竹蜻蜓,这是直升飞机的起源。17世纪徐正明制成原始的飞行器枣飞车,离地尺余,飞渡港汊。堪称直升机型式飞行器最原始试验。

65、水雷–唐荆川,明朝抗倭英雄。其《武论》中阐述水雷制作方法,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操纵机械击发的水雷。

66、烟花–李畋,唐代花炮祖师,湖南浏阳大瑶人。传说钻研《荆楚岁时记》中燃竹驱祟避邪之记,始有火硝爆竹之首创。又传,得药王孙思邈指点,将“伏火硫磺”首创为“火硝纸爆”,开“烟花礼炮”之先河。

67、宣纸–孔丹,东汉蔡伦的徒弟。传说他想造一种精良的白纸,但屡试屡败,便周游四方,终于在安徽泾县造出宣纸。

68、炒肝–刘喜贵,清会仙居掌柜。用料为猪肠和猪肝,著名北京小吃。

69、臭豆腐–王致和,清康熙年间人。从安徽进京赶考落选,遂留在京城豆腐。无意间发明了臭豆腐,传说慈禧赐名“青方”。

70、面筋–张士诚,元末农民军首领。《事物绀珠》说,梁武帝当年作断酒肉文,创造了麸(面筋)替代鸡豚。但江浙民间说,乃张士诚手下厨师所创。

71、五香酱羊肉–马永祥,清乾隆年间月盛斋掌柜。月盛斋马家老铺由回族人马庆瑞1775年创办,以制作五香酱羊肉和烧羊肉著称,从第二代马永祥开始出名。

72、皮影戏–李少翁,东汉方士。为汉武帝做皮影戏,得见已逝的宠妃李夫人。佛教徒多用皮影艺术宣传佛教。

73、木偶戏–偃师,周穆王的工匠。又称傀儡戏,最早代替活人殉葬,全盛时期为宋代。

74、兽医–马师皇,黄帝时代兽医。善医马及各种野兽,被后世尊为兽医始祖。

75、冰糖–邹和尚,唐代僧人,爱科学,尤重制糖技术,首创冰糖,列为朝廷贡品。制糖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76、馒头–诸葛亮,三国蜀谋士。发明肉馅馒头替代人头,用以祭祀。

77、杆秤–范蠡,春秋谋士。他在经商中发现,买卖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便发明了老秤。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