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无锡粮食机械有限公司(无锡粮食机械有限公司电话)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15 09:34   点击:137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无锡粮食机械有限公司电话

工业遗产是城市历史的书写者和记录者,是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的创造者。无锡工业起步于清末,但萌芽于商周时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锡的工业发展主要经历了清以前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四个阶段,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工业文明,并留存大量的工业遗产。

清以前时期:萌芽

无锡近代工业的形成追根溯源,可向前推到殷商末年泰伯建都梅里。东晋、南北朝时期,无锡商贸集市开始起步。在明清之际,依靠水上交通优势,无锡逐渐成为江南漕运中心和粮食商品集散地。到了近代,传统手工业作坊迅速发展,四处错杂开设,遍布大街小巷。这些传统手工业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涉及行业众多,基本上是以农产品为资源,以纺织为主体,集农工商于一体,成为近代工业的萌芽,为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期:成长

无锡是民族工业产生较早且发展较快的地区,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主由上海开始向无锡等周边城市扩散。1895年,业勤纱厂由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共同创办,它是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开端。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输华的商品骤减,民族工业的压力随之缓解,这一段时期无锡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黄金发展阶段,尤其缫丝、面粉、棉纺织三大行业取得空前发展。

1926 年北伐战争前夕,无锡已拥有大丝厂 38 家,大面粉厂 5 家,大棉纺织厂 6 家,以永泰薛氏(丝业),广勤杨氏(棉纺织),申新、茂新荣氏(棉纺织、面粉),庆丰唐氏、蔡氏(棉纺织、面粉),丽新唐氏、程氏(棉纺织)和裕昌周氏(丝业)等民族工商业企业迅速崛起,棉纺织业、缫丝业、粮食加工业等三大支柱企业也开始形成,带动交通、机械、建材、化工等的发展。自此,无锡民族工商业成为近代工业发展的主力,一直走在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前列。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

无锡工业发展的成熟时期解放后,无锡工业进入了发展时期。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后,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建设,无锡工业建立了初步基础。在此期间,无锡对原有工业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改组,实行公私合营,并在原有轻纺工业的基础上,开始大力发展机械、化工等工业生产,从而建立了一批大中型国有企业,如无锡柴油机厂、无锡油泵油嘴厂(现威孚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压缩机厂等。这些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建立,标志着无锡工业进入了成熟时期,并成为现代工业的主要支柱。

改革开放:新生

20 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无锡抓住经济体制变革的良好契机,大力发展个体企业,特别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所谓“苏南模式”是指苏、锡、常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行非农化的方式和路径,与“温州模式”、“泉州模式”、“耿车模式”并称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苏南模式”的发展,不仅动摇了计划经济基础,而且显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因此,20 世纪末无锡就已实现了经济由以农业为主体向以工业为主体转变,农村面貌由村落化向城市化转变,乡镇企业成为现代工业的新秀。

无锡工业发展不仅给城市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还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遗产。初步统计为 79 处,其中 34处已经列入市级工业遗产名录,成为无锡工业遗产的典型代表。

无锡自古就有“太湖明珠”、“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源地”、“米市”、“布码头”“钱码头”“丝都”“窑码头”等美誉,其城市文化包括太湖水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吴文化等。但是提起“吴文化”,人们往往都和苏州联系到一起;提起“太湖文化”,嘉兴、湖州、苏州等城市也要分一杯羹。

“民族工商业文化”真正跟无锡密不可分。所以,无锡工业遗产旅游要传承“民族工商业文化”,担负起无锡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重任。

2. 无锡市锡麦粮机有限公司

无锡市锡麦粮机有限公司于2004年08月27日在无锡市新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王敢闯,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粮食、粮油机械设备及配件的加工、制造、销售等。

3. 无锡粮食机械厂

        无锡并不是一个酒文化很浓郁的城市,也不因以产酒而扬名在外。所以要评无锡十大名酒有点勉为其难,但无锡并不缺乏酿酒历史和品质优良的酒,还是有几款酒在当地及周边广受青睐的。

         1,玉祁粮食白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无锡这酒非常受当地人的喜爱,价格非常亲民,无论自己喝或者请客,还是做菜,都少不了玉祁粮食白酒的影子。

          2,惠泉黄酒。无锡人冬天有喝黄酒的习惯,惠泉黄酒很受当地人喜欢,甚至在酒店宴席上也经常能看到。无论做菜还是直接饮用,惠泉黄酒都是非常不错的。

          

4. 无锡粮食机械有限公司电话多少

白酒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品种繁多,是广阔的地域、气候、原料、水质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在选购白酒时,应各选所好。无锡市玉祁酒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华企业。其前身是1954年无锡地区的酿酒糟坊合伙经营上午锡西酿酒工厂。经历史演变为国营无锡县酒厂。玉祁有悠久的酿酒历史,历代的酿酒传人,一代又一代传承着高超的酿酒技艺。

玉祁酒业的无锡白酒,坚持传统酿酒工艺,纯粮酿造,与时尚不沾边,但感触。以五谷粮食制成上好的酒曲,配以“资深”的酒窖池,经过配料、蒸煮糊化、入窖发酵、蒸酒等多个环节,塑造了这五谷发酵天然醇香的无锡白酒。

普通人饮用白酒时,高度白酒(46°或以上)不要超过2两,低度白酒每日不要超过3两;当然,酒首先要选好,不要选酒精勾兑的低档白酒,低档酒绝大多数是食用酒精勾兑出来的,难入口还上头()。所以,夏天喝的白酒,一定要选纯粮酿造的白酒,选用天然农作物酿造的酒,这类酒不但口感好、不口干,还不上头。

无锡玉祁酒业作为一家中华酿酒企业,深耕无锡,狠抓产品质量,精选合格原料,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粮食白酒。

5. 无锡粮食机械有限公司电话地址

是的。

无锡白酒现在的产地是无锡玉祁镇,这里自古就是产酒的地方。同时生产玉祁双套,也是很有名的。

玉祁酒业的无锡白酒,坚持传统酿酒工艺,纯粮酿造。以五谷粮食制成上好的酒曲,配以“资深”的酒窖池,经过配料、蒸煮糊化、入窖发酵、蒸酒等多个环节,塑造了这五谷发酵天然醇香的无锡白酒。

6. 无锡良工粮油设备有限公司

陈宫举起宝剑要把曹孟德给杀喽。可是剑也举起来了,他这手也下不去了。怎么回事儿呢?陈宫转念这么一想,我是为了报国呀,才跟随着这不义之人来到了此地。今儿个我要是把他杀喽,我岂不也落一个不义之名啊。怎么办呐?唉!我不如离开他得了,另寻去处。

陈宫想到这儿,把剑轻轻地还入鞘内,把门儿拉开来到院内,找到自己的马,出了店房,陈宫走了。

陈宫刚走,曹操醒了。他回头一看,哎?陈宫怎么不见了?曹操就起来了。点着灯他这么一找,不单陈宫不见了,马也没了。噢他这才明白,公台是弃我而去呀。人家离开我了。为什么呢?不用问,这准是我那两句话,他伤了心了。我说,宁愿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陈宫看我是个不仁不义之人,这才离开我。

到了陈留这儿见着了他的老父亲曹嵩。他父亲一看,“哎呀,孩子,你闯了这么大的大祸,天下各地都在绘影图形捉拿于你,你是隐藏起来呀?还是就呆在陈留?”

“老爹爹,孩儿想尽散家财,打刀枪制盔甲,招兵买马聚草屯粮,联合天下各路英雄好汉,灭董贼,重整汉室。”

“哎呀”老曹嵩一听高了兴了,我这儿子行啊,有这么大的志向。“好,老父情愿,把所有的家财散尽。”

这老头,开始典房子,卖地,把钱全拿出来了,买铁,买马。买铁干嘛呀?打刀枪没这玩意儿不行啊,制盔甲也需要铁呀。然后又插旗一杆大旗来,上写“忠义”二字。曹操就在陈留这儿招开了兵了。一听说杀董卓扶汉室,大家甭提多高兴了,都争着抢着来啊。还有往这儿送粮草的呢。

来了好多英雄好汉,乐禁、李典,曹仁,曹洪,夏侯敦,夏侯渊。这夏侯弟兄可不是外人,感情是曹操的本家兄弟。曹操的父亲曹嵩啊,是宦官曹腾的一个过奉儿子,所以这么姓了曹了。自己的几个兄弟来了,曹操更高兴了,而且夏侯敦、夏侯渊的本领还非常好呢。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啊。这次听说曹操在这儿招兵,他们带来了好几千人马。嘿哟,曹孟德真是平地一声春雷呀。这气派可大了!

他马上,就给各路诸侯把信发出去了。请诸侯到这儿来,是共议国家大事。扶汉室,讨董贼。曹操这第一封信,就写给袁绍。因为袁绍最恨董卓啦,袁绍看不惯董卓那骄横霸道胡作非为。俩人不是在酒席宴前打起来了嘛。后来袁绍一气之下走了。董卓怕他造反呐,封他个渤海太守。袁绍手下有人马呀,所以这第一封信给他了。

袁绍接着曹操这封信,当即就起了兵了。袁绍这一起兵,各路诸侯是纷纷而至啊。

第一路诸侯来的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袁阔成读作 “孔秀”,发音实为 “孔宙”)

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路河内郡太守王匡

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汉献帝原封陈留王)

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

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汉献帝日后被篡位,封作山阳公)

第九路济北相鲍信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三岁让梨,三十岁却不让天下,堪称忠臣孝子)

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陶谦日后三让徐州给刘备)

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马腾,马超,马岱父子三人还有大段精彩故事)

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别忘了旗下的赵云赵子龙)

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

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日后三分天下之一)

第十七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只有第十四路诸侯北平太守公孙瓒还没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公孙瓒怎么来晚了呢?原来他在路上遇到了几位英雄好汉。他碰上谁了?不是旁人,就是张飞鞭督邮之后离开安喜县的刘关张兄弟三人。

公孙瓒怎么认识刘备呢?因为公孙瓒和刘备是同窗好友。没想到今儿在这儿碰上了。他一问刘备,刘备把前番经过这么一说,自己现在在哪儿呆着呢?在刘恢那儿避难呢。

“哎呀呀贤弟呀,你赶快跟我去吧。咱们和曹操曹孟德合兵一处,灭董贼重扶汉室。”说到这儿公孙瓒看了看刘备身后的二兄弟,“啊这是什么人呐?”

玄德这才给引见,“这是我的二弟关羽,三弟张飞。”

“哎呀!”公孙瓒一听,“久仰大名啊!现在不知道两兄弟官居何职?”

“呵呵,我二弟,是马弓手,我三弟是步弓手。”

公孙瓒一听泄气了,这么大本事的人,才是个马弓手步弓手哇。这简直是两颗明珠埋在土里一样啊。“得了,别在这儿呆着了,快跟我走吧。”

因为这个公孙瓒晚到了两天。总算赶到了,他把人马扎住了一看,哎呀!联营扎出去二百多里呀,那帐篷角压着帐篷角啊。称得起是旗分十色,真是兵是兵山将是将海。站到远处手打凉棚这么一看啊,无边无沿。将如猛虎,马似蛟龙,盔明甲亮,刀枪跃眼,鼓号声声,旌旗蔽日。中军好似斑斓虎,巡营小校似狻猊。

曹操一看诸侯都到了,他是杀牛宰马大宴群雄啊。这么多的诸侯,得选个盟主哇,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费,不能群龙无首哇。那么谁担当这个盟主呢?

曹操提了一个人,说只有袁绍袁本初,能有资格担当这个盟主。袁家四世三公,德高望重。

袁绍心里是挺高兴啊,不能说好就是我吧,怎么也得客气两句啊。“哎不行不行,孟德,袁绍无能啊。我怎么能担当这样的重任呢?还是选别位诸侯吧!”

大家一听,“唉袁绍公您就不用客气啦,只有您够资格能担当这一盟主。”

空口无凭不行啊,就这么喝着酒一说就完啦。怎么办?明日一早,得登台拜印。当天晚上就修起一个台子来,这个将台高三丈,一共是三层啊,分天地人三才。旗分五色,红黄蓝白黑。分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缺了中央戊己土),左有白旄(方言土话读作“毫”),右有黄钺。白旄,就是旗子顶上扎这么一撮子羽毛。这黄钺呢,斧子出尖儿叫钺。光有这钺还不行,还得拿金色儿把它涂了。摆这么两综东西干什么呀?为了显示庄严,和权威。

袁绍袁本初,衣冠楚楚,环佩叮当,肋下佩剑,是挺身走上将台。拈香下拜,然后是高声朗读盟约。盟约这个大意呀,就是汉室不幸,贼臣董卓专权,毒死了皇帝,杀害黎民百姓。以袁绍为首的各路诸侯同心协力灭贼兴汉。是谁也不准有二心,黄天后土祖宗明灵啊。

随后这些诸侯跟着都跪下了。磕完头起来,歃血为盟。什么叫歃血为盟啊?这歃血为盟是古代人盟约的一种重要形式。把血抹到嘴上,这就表示决心已下是永不悔改呀。

袁绍走下将台,升了中军宝帐。中军官,捧印官,传令官,叉手而立。捆绑手,刀斧手,列立两旁。袁绍看了看各路诸侯,“列位大人,袁绍不才,承蒙诸公推为盟主。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国有常刑,军有纪律。各宜遵守,勿得违犯。”

大家异口同声,“我等,有令则行哇”

袁绍拿起一支令箭来,“袁术听令!”

“在!”

“我赐你令箭一支。”

“不知盟主哪厢使用?”

“命你,为督粮官,押解全军粮草,不得有误!”

“得令!”

“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听令!”

“在!”孙坚,啪,一挑鱼踏尾,几步走到帅案前。这位可了不得啊,素有江东猛虎之称。

“命你统兵十万,为全军先锋官,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兵法汜水关,不得有误!”

“得令!”孙坚立刻率领自己手下四员大将,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当夜领兵,兵进汜水。

这汜水在哪儿啊?就是现在河南荥阳以西。虎牢关,就在那儿!

人马还没到汜水呢,汜水关的流星探马已经报进了相府。可把董卓吓坏了,当即升殿议事,把文武全找来了。“如今各路诸侯兵犯汜水,我们该怎样迎敌呀?”

董卓的话还没说完呢,吕布就过来了。“相父,这有什么可怕的呀。您就给我一支将令,我视这群诸侯如草芥。”草芥?就是小草籽儿。“我把他们的首级全拿来,你把它高挂国门!以儆效尤。”

“哼哼”董卓一看,“我有温侯吕布,老夫无忧矣。”

董卓刚要把令箭交给吕布,在殿脚下恼了一位,他大喊了一声:“且慢!杀鸡焉用牛刀!此区区小事,何劳温侯大驾!某家不才,在汜水关前,杀这些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

呀嗬,董卓一看,我这儿能人不少哇。这是谁啊?他举目一看,在殿脚下站立一员大将。

此人身高九尺开外,生的是虎体狼腰,豹头猿臂,面如生蟹盖。那脸跟生螃蟹盖似的,青须须蓝汪汪绿不叽紫拉毫青。眉横一字,是赤眉虬髯。虬髯?别人那胡子都一绺一绺的,他这胡子全打着卷儿,用手这么一揪,二尺多长,一撒手,突噜噜又全回去了,卷毛胡子。头戴青铜狮子盔,朱缨倒挂,搂颌带密排金钉,身穿大叶青铜甲紫战袍,上绣海水江涯,宝蓝色中衣,足蹬五彩战靴。此位乃是关西好汉,大将华雄。在他身后有一名小校,给他扶着那口大刀。诶哟我的个天,这口刀叫三亭冷艳朔合扇板门刀,刀头长三尺三寸三分三,背儿厚一指刃薄一丝光闪闪明亮亮冷森森逼人之寒夺人的二目,刀上的血槽都满了,是杀人不计其数。

方才那几句话说的是多狂呐,杀这些诸侯的脑袋就像由兜里往外掏点儿东西一样。一点儿也不狂,这人是真有本领。

董卓心中大喜呀,当时是派精兵五万,以华雄为大帅,胡轸为先锋,赵岑为副将,派李肃为谋士。叨唠唠一声炮响,兵离京城来到汜水关。

刚到了汜水关,有人讨战,华雄领人马杀出城外刚把队伍列好,华雄一看,对面有一面大旗,旗上写着一个“鲍”字,感情不是孙坚的人马。哪儿来这么一哨人马呀?感情是第九路诸侯济北相鲍信他兄弟,鲍忠的人马。

鲍忠从哪儿来呀?袁绍一传令派孙坚走了,鲍信心里就不痛快。哎呀,这孙坚要去了,打进汜水关直捣洛阳,这功劳不就是他的了嘛。他秘密地把他兄弟给派出来了,抄小路,奔汜水关来了。

鲍忠跑的挺快,到这儿一见华雄她也不知道华雄多厉害。刚一报名,一个照面儿,连个回合都没走哇,叫华雄手起刀落,斩鲍忠人头于马下。

刚把鲍忠给杀了,孙坚就赶到了,是两军大战。这一通儿杀呀,由打晌乎杀到晚上,结晚上杀到了掌灯,杀的是伸手不见掌对面不见人马仰人翻呐。孙坚的人马,叫华雄杀得大败啊。孙坚还没吃过这亏呐,一下子大败了三十里才算扎住了营寨,收拾残兵败将。

打了败仗就够惨的了,粮草还接济不上了。督粮官袁术哪儿去了?袁术呐,根本就没给发粮。袁术想啊,孙坚乃江东一猛虎呐,这要把粮食给他供足了,他取下了汜水,然后到洛阳杀死董卓,这功劳不就全归他了。我呀,我不给你粮草。

军无粮自乱。果然,孙坚这人马就慌了。没有粮草怎么打仗呢。

汜水关的李肃来见华雄:“华将军,孙坚大营里没粮啦。将军何不趁此时偷营劫寨,生擒孙坚。”

“先生,言之有理。”

他们人穿软甲,马摘銮铃,前来偷营劫寨。孙坚,一点儿防范都没有。华雄的人马到了大营营门这儿还不知道呢。一声炮响,杀进大营。孙坚是慌忙披挂上马,忙中出错呀,怎么能抵挡得了华雄?让华雄杀的呀,人马是四散奔逃。

祖茂保着孙坚且战且走,好不容易杀出一条血路,可是奇怪呀,孙坚往那边儿跑哇,华雄的人马往哪边儿追。怎么回事儿呢?孙坚头上戴着一顶飞龙烈焰冠,他这帽子上,有很多珠宝,晚上在月光下一照哇,这顶帽子通红,特别醒目。

有人就告诉华雄了,“华将军,那戴赤冠的,就是孙坚。”

华雄传令,一定要将他生擒活捉。

所以孙坚往哪儿边跑,华雄的人马就往哪边儿追。祖茂这么一看,明白了,“主公哇,您这帽子太扎眼了,您把冠给我得了,我把头盔给您,您往北走,我往东去。”

“好好好。”

他和孙坚把头盔换了,孙坚往北去了,祖茂往东边儿跑,华雄就拿祖茂当了孙坚了,是死追不舍。祖茂跑着跑着,一看路边有一片树林,在这个大道口这儿啊,孤零零有这么一棵树剃,有一人多高。祖茂心生一计,他把这帽子摘下来,奔儿,就扣这树桩子上了。然后他一拨马,藏到树林子后边儿去了,他打算,要暗算华雄。

华雄领着人追着追着一看,嗯?孙坚怎么站那儿不走了?他吩咐人,“乱箭齐发,给我攒死他。”

随着一阵帮锣声,那箭像冰雹雨点一样,射了半天呐,嘶,这人还在这儿站着,奇怪呀。他派几个小校到跟前去看。几个小校摸过来这么一瞅啊,嗨,感情是树桩子。我说射他,他不动地方呐。这么射,射到五月节,他还得在这儿站着。

华雄一抖缰绳,刚到近前,祖茂从树林子里边窜出来了。祖茂的刀还没等举起来呢,华雄一个大鹏展翅,劈祖茂于马下。然后,人家掌得胜鼓回城了。孙坚他们,大败而归。

袁绍一听到禀报可吓坏了。这还了得?江东猛虎叫人家给杀败了,而且华雄刀劈祖茂,诶呀!立刻升帐!把所有的诸侯全都请来了,商量商量这得怎么办呐?华雄这员将怎么这么勇啊?

这些诸侯来到中军帐刚坐下,小校来报:“华雄讨战!”

这华雄来的也太快了,想开了口子的水一样,这人马就拥到袁绍的营前了。不单来讨战啊,他让他手下的军校,用一根儿五丈多长的大杆子,挑着孙坚那顶烈焰冠,在营门前骂战。你说,这多寒碜人呐。

袁绍一想,这还了得了?“什么人,到阵前取华雄首级?”

旁边儿过来一员小将,“末将愿往!”

袁绍一看,是小将俞涉,“多加小心。”

“料也无妨。”俞涉披挂上马,杀出营门。

工夫儿不大,小校来报:“启禀盟主,华雄刀劈俞涉!”

“嘶啊?”出去连一个回合都没走上就让人给宰啦?“哎呀!这华雄如此厉害吗?”

“慢来!盟主休得长华雄的威风灭我们的锐气!末将不才,我愿生擒华雄于帐下!”

袁绍一看不是旁人,是大刀潘凤,“潘将军,接令!”

潘凤提刀上马,一声炮号杀出辕门。没有片刻之功小校慌忙来报:“报嗷”这报那音儿是从脑后出来的。“启禀盟主大事不好!潘将军到阵前会华雄未战三合被华雄砍于马下!”

“哎呀!”袁绍一听有点儿吓傻了。这华雄这么勇么?“还有哪位将军讨令去战?”

帐里边儿没一个言语的。谁还敢接这令,袁绍看了看,“嘿嘿可惜啊,我手下两员大将,颜良、文丑,一个都没来。今日如有二将在我身边何惧华雄?”

袁绍刚说到这儿就听有人冷笑,啊?他举目一看在公孙瓒身后站立一人,此人身高八尺开外,生的是面如重枣卧蚕眉丹凤眼胸前飘洒五绺长髯,头上戴鹦哥儿绿匝巾,身穿鹦哥儿绿的战袍。

“冷笑者何人?”

这员将一听问他,抢步上前叉手施礼,“末将不才,姓关名羽字云长。愿讨盟主一令,到阵前取华雄首级。”

“官拜何职?”

“马弓手!”

“嗨嘿”还没等袁绍说话,把袁术给气晕了,什么什么?马弓手也敢讨令?那还不得让人华雄笑话死啊?“小小的马弓手,也敢抢令迎敌,还不给我打出帐外,更待何时?”

“且慢!”让曹操给拦住了,“术公差矣!此人既然口出大言,必有惊人本领。让他阵前一战又奈何妨?战得华雄还则罢,战不得华雄回来再治罪也不迟。”

“嗯”袁术不言语了。袁绍一听有理,把令箭举起来。举起令箭他看了看,又把令箭放桌上。“列位大人,关羽到在阵前,若被华雄得知是一马弓手,岂不笑杀我等?”

“哎”曹操摆了摆手,“本初何出此言?你看,关云长气度非凡相貌堂堂,到阵前华雄怎么能知道他是马弓手呢?”

“呃这个……”袁绍没词儿了

曹操把令箭接过去了,吩咐人,帐外给云长备马。就在备马这时候,曹操,亲手给关羽倒了一杯酒,举到他的面前,“云长,饮下此酒,再战不迟!”

云长手捻胡须看了看曹孟德,“多谢曹公厚意,此酒先暂放此处,关某,去去就回!”

说完了,他走出帐外,手提青龙偃月刀,跨马出营。工夫不大,就听营门外,是旌鼓大作号角长鸣。震天动地,好像山崩地裂一样。那鼓敲得都震心呐。这些诸侯哇,都坐不住了,一个个面有惊慌之色。袁绍一听,完了!关羽此时,早已被人斩于马下。这时候替关公担心的,得说是刘备刘玄德啊,玄德替二弟捏把冷汗,能打得了华雄嘛?更着急的,是张飞张翼德,他站在大哥身后一劲儿擦拳磨掌,后悔刚才,没讨一支令,到阵前,给二哥助助威。袁术坐那儿冷眼看着曹操,心说,关羽被斩我看你这脸往哪儿搁。曹操坐那儿若无其事。

就在这时就听大帐外马走銮铃之声,跟着腾腾几步,云长打外边儿进来了,他高挺胸膛手捻长髯微合二目用手一抖,腾咕噜噜噜把华雄的首级扔进了大帐。

曹操用手一摸刚才那杯酒还没凉呢。

云长停杯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7. 无锡市良工粮油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

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

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

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

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

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

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

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学习本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无需将“而”“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懂,学生可以翻译,了解区别就可以了。

而对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过老师穿插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样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讲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在具体的内容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无需讲得过深,从字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能够释读全文就可以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注释、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义。

2、通过结合事例、编讲故事把握各章所蕴含哲理。

3、通过结合背景,历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三、教学准备:

参考书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导入,化深为浅)

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

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

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七天后,孔子去世了。

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

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可是,当时那些权势煊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

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2、简介《论语》(整体把握语言特点,明确学习目标)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

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仁”,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具体内容,他的治学态度与处世方法各是什么?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出“仁”的内涵。

3、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学习方法:

(1)  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2)  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3)  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  “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  “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  “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  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要求学生解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心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

(1)  以关键字为核心,结合字型理解含义。

(2)  结合具体故事,深入浅出,理解各章含义。

(3)  结合自己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出自己对各章的理解。

(4)  以首章为核心,围绕首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人格修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提示:

(1)  “学而时习之”一章中,前两个反问句强调了什么内容?(自己的快乐)而最后一个问句说明这种快乐是一种高尚的快乐。那他为什么而快乐呢?我们先来第一句。这一句中“而”字需要翻译吗?这里的“而”仅仅表示“学”与“时习”两个词组之间有一个先后顺序。看甲骨文中的“学”,形状象几个人在建造房屋。

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别人的行为,还需要什么?(思考房屋的结构,地基等等内容)也就是说,学习需要领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的栖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现了“学”的重要性。领悟了新的精神就够了吗?在甲骨文中“习”写成在太阳之上鸟飞翔的样子。

鸟要学会飞翔,不能停止,“习”强调了什么?(反复练习钻研),因此翻译成了“复习”。为什么这一内容需要按时复习,不能一刻懈怠呢?(因为这不仅仅是普通的知识,而是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不能松懈的。)

补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启发学生保全自己的肢体很难,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难的。

(2)  “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这些人会从远方而来?从甲骨文来,“朋”的原意是指货币的单位,两串钱为一朋,缺一不可,说明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亲密无间)“友”为两只手,也可以理解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诚信)因此,“朋”说明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与孔子之间是互相信任并且亲密无间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信任孔子呢?“朋”的另一种解释是“凤凰”,凤凰一出现,百鸟就会追随它飞翔,为什么?(物以类聚)。

孔子就是“凤凰”,这些人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随他。大家说,这些人是什么人呢?(孔子的学生们)

补充材料:孔子周游列国时,屡遭打击,他的学生虽然也有过怨言,但没有一个人离开他。孔子也很欣慰,不时地赞赏过他的这些学生们。

(3)  “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而”需要翻译为“却”,语义发生了转折。他为什么不生气呢?因为他的追求与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么?(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丧失这一道德,他就不会生气,也唯有具备高级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补充材料:孔子曾经在陈蔡之间被围七天,没有粮食吃,跟随的人都饿得站不起来了,但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面对弟子的质疑,孔子说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论:“君子达(通)于道之谓达(得志),穷于道之谓穷(困顿)。

今丘也拘(坚守)仁义之道,以(因为)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灾难),于丘其幸乎!”这番话之前从没有人说过,之后就成为了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被他们用各种方式实践着。而这些人也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4)  这一章分成三段话,表面上看讲了学习方法,交友原则和个人修养,但核心却只有一个,是什么?(表达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修养人格的最重要内容,这一修养使孔子的人格完善,并且能够影响远人。孔子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永不松懈)这是人格修养的基础,那么,孔子及他的学生们又围绕这一点补充了哪些原则呢?(学生列举相关语句,老师指出其中的关键字含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语义很虚的转折,可不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知识。新,新的见解。可以,可以凭借。为,成为。而,表示先后关系,可不译,也可译为“就”。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转折,“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其中。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切,恳切。近,当前。其,这。而,表并列,可以译为“并且”。

(5)  “三省吾身”一句中,甲骨文中的“省”的主体是一只眼睛,而一个箭头直射眼睛,说明什么?(要注意观察自己)看清别人的弱点容易,但看清自己的弱点就不容易了,所以需要多次反省。曾子所反省的内容与前面孔子所说的内容有什么相同?(强调了对别人、对朋友要讲诚信,学习的知识要反复复习)“传”字在甲骨文中的本字就是两个人传递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被密封了起来,说明非常重要。

这个字本来指传递信件,也可以引申为重要的物品。因此,必须不能遗失,就需要人们手把手传递,少了一个人都传递不到目的地。同样,我们的学习也要按时,不能有一天懈怠。

“温故而知新”一章中,“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理解与体会,为什么温习旧知就会得到新体会呢?我们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树木的旁枝,以便它长出新枝来。

学习也同样如此,我们对旧知识,要如同给大树修枝一样来整理它,就会发现了规律,新知识也会如树木般长出新枝来。“为”的甲骨文,是指用手牵大象的鼻子,使大象成为驯服的家畜。同样,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也可以成为老师,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

“思”字从篆文来看,是由头与心组合而成的,在古人看来,头与心均能诞生思想,是什么可以自头脑至心,贯穿不绝呢?(人的想法)

“罔”就是陷阱,从篆文来看,人陷在罗网之中,没有一个缺口可以使自己逃出去,因此光学习不思考学习的意义,只能让自己被大量的知识缠绕起来,无法挣脱。

“殆”的篆文指一个人站在了高台之上,四周无依无靠,那你说会有什么感觉?(恐惧)因此文中解释为有害的。一个人总是胡思乱想,就会有许多害处。

“善”的篆文由“羊”与“言”组成,原意是指吉祥,这里就是指人的优点好处。子夏的话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补充说明了学习的内容应广博,学习的态度应诚实,还要多提问,多思考,是学习的基础)(学生活动:根据自身经历,说小故事解读这些内容)

补充材料: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6)  孔子因得贤材而教而感到快乐,那么文中又是如何表现孔子对学生们的具体评价,并且如何表现孔子在追求道德过程中的快乐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这。乐,乐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曲,弯曲。其,这。

(7)  在这几句中,“乐”字反复出现。我们看甲骨文与篆文中的“乐”,均是表现了乐器。音乐需要声音纯正,需要音符和谐,这样才能给人带来持续的乐趣。那这一特点如何体现在这几句话中呢?(颜回“不改其乐”,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均是因为他们的立身纯正,因此他们的生活尽管穷困,但却是和谐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孔子把追求道德作为自己的乐趣,他坚信这种道德必然实现,因此即使生活穷困也不会后悔。)

补充材料:

孔子知道大家心里不高兴,问子路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行我们的道。”孔子说:“是这样的吗?由,如果仁者一定会让人相信,怎么会有伯夷、叔齐?如果智者的道一定会得到推行,怎么会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了,孔子让子贡(端木赐)进来,问子贡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贡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夫子为何不稍加贬损呢?”孔子说:“赐,良农能种植谷物却不一定能收获谷物,良工的技艺高明却不一定能顺应物理。君子能修其道,却不一定能为世俗所容。现在呢,你不求修道而求为世所容。赐,你的志向并不远大呀!”子贡出来了,孔子让颜回进去,问颜回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虽然这样,夫子推行您的道就是了,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道之不修,是我的耻辱;道已大修而不为天下所用,那是诸侯的耻辱啊。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笑着说:“不错啊,颜家的孩子!假如你有很多钱的话,我可以给你做管家呀。”

(8)  孔子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会生气,那他就不会难过吗?面对重重打击,他又是如何坚守自己的志向?(列举相关语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夺取。

(9)  “逝”字的偏旁一般解读为拾阶而上,但我从这句话同样产生了联想,可以比作流水,走过的道路是不能回头的,因此我们要珍惜这随时而逝的时光。孔子的晚年也曾经感叹,说如果自己五十岁就学习《易》,则可以终身无大过了。五十岁已是“知天命”的年龄,孔子还在学习,可见他对时间的珍惜,他要抓紧一切时间去学习。“夺”字的古文写作鸟儿从手中飞走,鸟儿是有生命的,就带有冲破的意义了。换而言之,“夺”字所表现的是指用强力夺取。这种力量大到可以从千军万马中夺取统帅,但却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意志。可见,孔子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与无所畏惧。

补充材料:

在宋国时,宋国大夫桓魋欲杀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表现出了一种大勇。

5、体会精神(归纳上文所学内容,总结感受)

(1)  在我们学习了上述的内容之后,大家总结一下孔子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的具体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提示: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习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2)  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可结合具体的故事来说)

(3)  总结:孔子真正的魅力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坚韧的个性,他坚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弟子们在他去世后定居在他的墓地周围,后人们也因此将他视为“万世师表”。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感受他伟大的精神力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