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耕机配的收割机价格(微耕机配的收割机价格表)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15 05:15   点击:101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微耕机配的收割机价格表

微耕机在不在补贴范围之内。如果有补贴的话。也不会太多。微耕机是小型农业机械。如果是大型微耕机。补贴肯定是有的。农机补贴是根据你买什么农机具。如说。大型旋耕机。大型玉米收割机。还有大型水稻插秧机等等。购买大型的农机具补贴自然就多。中型的就少一些。微型的补贴就会更少一些。

2. 农用微耕机型号价格图片

微耕机发动机我认为最好的品牌就是久宝田,久宝田是生产农业机械,发动机很重大的生产厂家,绝对是名牌产品。质量,性能绝对有保障,尤其是安全性能。和质量达到了农用机械,微耕机这种高端的水准是一款性价比非常高大品牌的微耕机产品,可以放心选择,久宝天系列的发动机是最好的选择,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3. 微耕机的种类与价格图片

以前农村拥有大片的耕地,一户农家人数又少,只能依靠微耕机来耕耘。

2000年左右,重庆一位农机老板赴日本调查。当时,他对一种小型、精致、操作方便的农业机械很感兴趣。它非常适合小地块和斜坡。再加上当时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农田经营的尴尬现象:轮式拖拉机无法再进入,牛场效率太低。于是,他引进了这台农机,这就是后来的合生微型农机。合生微型耕耘机问世时,虽然售价在1万元以上,但仍然卖得很好,供不应求。因为微耕机真正解决了农民对耕地的需求,大部分耕地都能倒下,而且效率也很好。当时,这么高的价格,一年可以卖出几万套。后来,许多农机制造商看到了需求,开始生产微耕机。例如,重庆许多曾经生产摩托车的企业直接转型为微型耕耘机。于是,竞争来了,价格直接减半。但现在微分蘖出现了问题。首先是价格问题。微型耕耘机的市场价格一直很低。一些微型耕耘机的销售价格只有2000元左右,平均只能赚30-50元。因此,农机销售商陷入恐慌,用户产生疑问。微型农机价格很乱。二是补贴问题。随着第二和第三农业机械国家之间的转换,许多微型农业机械没有补贴。农机制造商很难做到这一点。如果他们这样做,成本太高了。如果他们不这样做,就会影响销售。因此,风冷机厂家对微耕机感到头疼。三是安全问题。随着微耕耘机种类的增多,微耕耘机的损伤也时有发生。每年,许多农村农民都受到微型耕耘机的伤害。因此,微型耕耘机的安全性能也有待提高。以上三点原因就是微耕机难买的原因。

4. 农用微耕机价格

拖拉机12v电瓶充电需多长时间,要根据充电电流和电瓶的亏电状况决定的。一般情况下大电流快充四到六个小时电瓶外表的温度接近30度就行啦。如果是修复性充电小电流充十二到二十四小时。电充满了就能用的很久,没满电就用不了很久。

5. 进口微耕机大全价格表

先说两个例子,湖北大冶农民侯安杰,租地1.96万亩,主种粮食,号称湖北粮王,还有其他经济作物,年净挣400万,京山农民刘若峥,租地1290亩,主种粮食,也有其他经济作物,年净挣100多万元。能种两季的都种两季,提高复种指数。

两人的亩均收益,似乎很不一致,这是为什么?两人都曾和我交往过一段时间,侯安杰始终不愿透露他的收支账,400万元,是有关方面的一个就低的框算数,而刘若峥则给我提供了他的收入明细账,算下来就是100多万元。另外,候安杰的土地量大,要再转租给他人种,他人只负责田间管理,候安杰负责机耕机插机收服务,他的收入,是扣除了转租者收入后的收入,刘若峥也用机械化,雇工加自己种,开支相对少。总收入不如侯安杰,亩均收入就高一些了。

两人的收入都不错,原因在于种地多。最近的情况是,有媒体连续报道了江西一些地方争着租田种的情况,导致租金猛涨,由100元、200元、300元乃至400元一亩,都有人租,到400元的租金,每亩一季还能挣个二百来元。无论是侯安杰、刘若峥,还是江西的租田户,都是种田大户。

如果说,农村想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这些人却恨不得种得越多越好?

这是因为,当一个农民只种一亩田时,即使种两季,也仅够养活自己。一亩田,种水稻,亩产千斤每斤以一元算,是1000元。一般计算,一个农民一年的自用粮是800斤(除自食外,还要喂鸡、鸭等),可出售200斤,收入是200元。种一亩田的成本,如种子、水费、化肥、农药等的成本大体是400元,不够,就还要加上一季越冬作物,如油菜,净收入大体是三、四百元,再用这个钱去贴补水稻投入,最多还有点盐巴酱油钱。所以,只有一亩地时,两季的产出,仅能养命,要想再有其他支出,就没钱了。这一亩田,只能算口粮田。如果再增加一亩田,农民就不需要再扣自用粮,全部用于出售,扣除几百元的成本投入,净收入就有了七八百元。再增加的田,可以称为商品粮田,越多收入越好。这是一个粗账,大体可让人看出端倪。

在中国,按户籍人口算,农村有9亿多人,现在,公布的农村耕地有18.2亿亩,农村人均有两亩地,看起来似乎可以,但中国的田土,大体有三分之二算中低产田土。刚才我们算的是好田好土的账,而中低产田土,有投入,也达不到这样的收益。另外,两亩地,如果一个人种,纯人工,一年田间的净工作时间,也就二十来天。这就是农村富余劳力多,都窝在农村,日子过得艰难的原因所在。

最近公布的数据说,现在进城务工的农民有2.5亿人,是不是农村就没人种地了呢?总体上不是,据我在农村了解,现在一户人家,种上10多亩地或20来亩地的人家比较普遍。比如一家人,如举家进城,地就流转出来了,或者儿子姑娘进城了,由父母亲种,50岁左右,甚至60岁以上,种上个10亩地,根本没问题。

另外,不要说平原,就是在山区,机械操作,也在大量使用,微耕机,微型插秧机、收割机,比人工的效率提高10倍左右,农忙时节,离家不远的农民工,还会回家干上几天农活,普遍的缺劳力情况并不存在。

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地越少越没人愿种,多了才有人想种;越是没人种田,就越是有人想种田。中国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转移,农民只会永远受穷。现在农民的转移,还没有完全到位。说起来,按常住人口算,城乡人口各占一半。实际上,由于转移的农民要真正成为市民还很难,还只能叫半市民化。由于是半市民化,在乡的农民,还要养老人、带进城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的小孩,实际上再想有更多的农民进城,已不太现实,处于胶着状态。

城里人总以为农民不会盘算,总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去替代农民,其实对自己的事,没有人比农民自己更清楚,农民家中,有几个在家,有几个外出,在现行政策下,什么样的做法,最有利于自己,农民会安排得比我们设想的好。现在,总算有这么多农民出来挣收开眼界了,又惊呼农村没人种田了,莫非想把农民逼回农村去不成。

问题中的说法,是一些人和一些媒体的说法,最近还有15名院士上书,说种地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要防止农村无人种地的问题,以其身份的显著性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尤为引人注目。如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讨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假如,我们认可在乡农户,一户种上15亩田左右已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15亩地,按现在的耕种技术,一个劳力花上3个月的净工作时间就够了,15亩地的产出,一年净收益有1万多元,加上农村生活成本低,以在田间的净工作时间算,收益不会低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在乡农民的其他时间,还可以喂猪、做点小生意,这些账,农民自己在家庭分工中,都是盘算好的。

中国农村仍然在发生变化,不少地方,有代耕代种合作社、有“土地银行”,一些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家庭,把地存入土地银行,由代耕代种合作社种,或者到农忙回不了家时,打个手机,请合作社代劳的事也不少。中国农村,人与土地资源,还会产生些什么样的组合方式,需要再观察。现在确实有些地方土地搁荒了,这是调整中必然的发生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