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抢险救灾无人机(无人机在抢险救灾中的应用)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2-12-21 16:33   点击:247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无人机在抢险救灾中的应用

特战救援队是一家纯公益民间救援组织,成员大部分为退役军人,一部分骨干队员是退役特种兵,大多数队员年龄在25至35岁之间。培训基地是救援队的总部,救援训练、理论知识、模拟救援在基地内培训完成。

截止2021年特战救援队共56支队伍,正式队员6000余人,志愿者7000余人。下设各分支队伍及6支直属队,分别为湖南株洲航空直属队(6架通航直升机),湖南长沙心理救援直属队,湖北十堰车勤直属队,青岛、深圳、三亚三支水下救援直属队。2019年发展两支直属队分别为北京搜救犬直属队及聊城无人机直属队。分别负责抢险救灾和爱心救助及支教活动。

2. 无人机在抢险救灾中的优化运用

就业前景:无人机应用技术系新兴技术,属于高新前沿科技产业,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应用除军事用途外,在民用领域也就越来越广泛,由于无人机具有运行或成本低,无人员伤亡风险,机动性能好,可进行超视距飞行,使用方便高效等特点,目前已被成功用于影视航拍、测绘航测、高压线巡查、地址勘探、抢险救灾、农药喷洒、商业表演等领域。

就业方向:

1.农业植保、农林病虫害检测与防治

2.电力线巡视、电力线架线、电力风车巡检

3.石油管道巡线、移动基站检查

4.航拍数字遥感,空中检测

5.国土资源勘察、测绘、水资源勘察

6.应急救援、公安反恐、国土监察

7.交通路口监控、高速公路巡检

8.保险勘察、环保监测

9.影视拍摄、广告拍摄、无人机表演

10.无人机培训、无人机教育

11.无人机试飞、无人机测试、无人机维修

12.新闻赛事直播、野生动物跟踪、保护

3. 无人机应急救灾

《民用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办法》,内容如下:

一、民用无人机应当依法从事工业、农业、林业、渔业、矿业、建筑业的作业飞行和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检测、科学实验、遥感测绘、教育训练、文化体育、旅游观光等方面的飞行活动。

二、民用无人机活动及其空中交通管理应当遵守相关法规和规定,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及民航局规章等。

三、组织实施民用无人机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等规定申请划设和使用空域,接受飞行活动管理和空中交通服务,保证飞行安全。

四、为了避免对运输航空飞行安全的影响,未经地区管理局批准,禁止在民用运输机场飞行空域内从事无人机飞行活动。申请划设民航无人机临时飞行空域时,应当避免与其它载人民用航空器在同一空域内飞行。

五、由于无人机飞行过程中无执行任务机长,为了保证飞行安全,由无人机操控人员承担规定的机长权利和责任,并应当在飞行计划申请时明确无人机操控人员。

六、组织实施民用无人机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具备监控或者掌握其无人机飞行动态的手段,同时在飞行活动过程中与相关管制单位建立可靠的通信联系,及时通报情况,接受空中交通管制。发生无人机飞行活动不正常情况,并且可能影响飞行安全和公共安全时,组织实施民用无人机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立刻向相关管制单位报告。

七、在临时飞行空域内进行民用无人机飞行活动,由从事民用无人机飞行活动的单位、个人负责组织实施,并对其安全负责。

八、民航空管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规和本规定的要求对民用无人机飞行活动进行空中交通管理。不得在一个划定为无人机活动的空域内同时为民用无人机和载人航空器提供空中交通服务。

九、民用航空器机组人员发现无人机飞行活动应当及时向相关空中交通管制部门报告。空中交通管制单位发现区域内有无人机活动或者收到相关报告,应当向所管制的航空器通报无人机活动情报,必要时提出避让建议,并按要求向相关管制单位、空管运行管理单位和所在地的民航监管局通报。

十、民用无人机活动中使用无线电频率、无线电设备应当遵守国家无线电管理法规和规定,且不得对航空无线电频率造成有害干扰。民用无人机遥控系统不得使用航空无线电频率。在民用无人机上设置无线电设备,使用航空无线电频率的,应当向民用航空局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

十一、未经批准,不得在民用无人机上发射语音广播通信信号。

十二、使用民用无人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无线电管制命令。

4. 无人机在抢险救灾中的应用有哪些

定向士官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好

定向士官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好,由于无人机具有运行或成本低,无人员伤亡风险,机动性能好,可进行超视距飞行,使用方便高效等特点,目前已被成功用于影视航拍、测绘航测、高压线巡查、地址勘探、抢险救灾、农药喷洒、商业表演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行业正希望用无人机取代传统的工作方式,我国无人机行业发展速度极快。

5. 无人机防灾减灾

无人机在民用领域的用途极为广泛,应用潜力巨大。主要有五个应用方向,具体如下。

(1)环境监测

无人机可用于农作物生长情况监测;土壤墒情监测;海洋监测(海洋通道、毒品走私、碳氢化合物污染监测、救护的定位);城市安全监测及边防监测;工程建筑(如桥梁、大坝)的监测;输油管、天然气管道、悬挂电缆、铁路、高压线的监测;公路交通及危险品的运输监测等。

(2)应急救灾监测与评估

无人机可以承担长时间的枯燥监测任务,搭载高分辨率相机、热红外成像仪、激光扫描仪等载荷,用于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火情、雪崩、火山、飓风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可执行危险性大的任务(如毒气和放射性污染区域),为灾害损失情况的精确评估提供第一手信息资料。

(3)科学研究

在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等地球科学领域,无人机可以搭载高光谱成像仪、湍流通量仪、激光雷达、气溶胶光谱仪、大气色谱仪、湿度计、温度廓线仪等多种环境探测设备,执行大范围、长时间的科学数据采集任务。

(4)反恐维稳

在突发事件、反恐应急中,搭载成像设备的无人机可用于监控事件现场,提供事态最新变化,为应急处置提供第一手数据,还可以投放传单,进行高音广播,为稳定现场事态提供技术支持。在地区治安、边境巡逻中,无人机可以承担可疑地区长时间监视的任务,为快速锁定毒品的种植地点、数量,掌握毒品生产运输情况提供技术保障。

(5)搜索救援

在野外营救中,可利用无人机搭载信号接收机,在人员失踪区域上空持续搜寻失踪人员发出的求救信号,特别是在海上、高山、荒漠等难以大规模人工搜索的地区,可显著提高搜寻和救援的效率。

6. 无人机在预防灾害中的作用

1.无人机用于电力巡检拍摄:装配有高清数码摄像机和照相机及GPS定位系统实时拍摄传运图片和数据;

2.无人机用于农业监测:利用集成了高清数码相机、光谱分析仪、红外传感器等装置对农田农作物巡查检测,灾害评估;

3.无人机可用于快速对环境污染、观测空气质量、土壤、植被和水质状况;

4.无人机也可用于电影、电视剧的拍摄,搭载高清摄像机在无线遥控下拍摄;

5.无人机可用上航拍;对有争议和确权的地方进行航拍;

6.无人机用于街景拍摄:对夹小街道、古老房屋、城市规划遥控航拍等用途。

7. 无人机在地震救灾中的应用

1.应急处突

当前各类重大突发事件频发,对公安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处置过程中,面对通信不畅、交通受阻等复杂条件,能否迅速、全面、准确地获取现场情况,是进行分析研判及展开针对行动的前提。通过无人机空中监控,能够迅速开展大范围的现场观察,具有实时监控人员聚集、流向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同时,无人机通过挂载高空喊话器、催泪瓦斯发射器等装置,可对现场聚集人员进行有效处置。

2.活动安保

利用警用无人机的高空视野广、监控范围大、视角灵活多变的特点,可对大型活动现场人员聚集区域进行监管。同时,通过人脸识别、自动跟踪等技术,可实现现场的有效管控。2016年12月广东河源国际马拉松赛,2017年4月广西柳州世界铁人三项赛,2017年4月武汉国际马拉松赛等均利用无人机作为现场安保手段之一。

3.侦查搜捕

无人机在空中的监视范围比地面更加宽阔,有利于扩展巡逻的覆盖范围。在现有巡逻模式下,无人机巡逻将成为一种重要执法模式,利用无人机可以事先明确地形,再对各关键部位部署警力,便于更好地抓捕违法犯罪分子。对于逃窜藏匿的不法人员,无人机也可以很快发现车辆和人员行踪,实现有效监控覆盖。即便在夜间,无人机也可以通过热成像、照明等进行有效追捕。目前新疆、江苏、湖南等地的公安部门已经将无人机应用于对当地恐怖分子、犯罪嫌疑人的搜捕工作中。

4.交通管理

无人机携带高清相机,可对城市道路的整体态势进行及时了解,同时在节假日期间,无人机可用于高速道路上对占用应急车道等违法行为进行抓拍。在发生重大事故时,无人机能够快速勘察交通事故现场,快速拍照和记录。民警通过回传信息能够在处理事故时进行准确判断,并对现场情况进行调度,快速解决道路拥堵,还原道路通畅。

5.紧急救援

当发生自然灾害或安全生产事故时,往往伴随交通阻断,人员及车辆难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针对群众求助、山林火情、湖面救助等警情时,通过无人机高空作业实时传输图像,对需要救助人员第一时间报警定位,并投递相关救生设备。

2017年8月,四川九寨沟发生地震后,四川电力公司配备4架无人机,协助其完成电力设备的维修工作,还配合公安等部门,侦查了受灾道路的受灾、断路情况。在2017年7月的湖南洪灾中,怀化媒体记者使用无人机定位到了一位因洪水受困长达两天的群众,并在无人机的指引下,救援军人成功将受困人员救了出来。今后无人机在类似的紧急救援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