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刷胶印刷机(胶浆印刷机)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05 07:06   点击:299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胶浆印刷机

套色印刷

套色印刷是一种复杂的、高度精密的技术。比方,要印红黑两色,那就先取一块版,把需要印黑色的字精确地刻在适当的地方;另外取一块尺寸大小完全相同的版,把需要印红色的字也精确地刻在适当的地方。每一块版都不是全文。

基本信息

中文名套色印刷类别一种复杂的、高度精密的技术特点每一块版都不是全文

目录

基本概念

印刷的时候,先就一块版印上一种色;再把这张纸覆在另一块版上,使版框完全精密地互相吻合,再印上另一种色,一张两色的套色印刷物就完成了。假如印刷的时候粗心大意,两块版不相吻合,或者刻版的时候两块版上的字位置算得不准确,那么,印成之后,两色的字就会参差不齐,无法阅读。如果要套多种颜色,都可以照这办法去做,不过套色越多,印刷起来越费事,所以需要极其熟练的技术。这样用各种颜色套印出来的书,如果印在洁白的纸上,真是鲜艳夺目,美不胜收!这种套印的方法,至迟在公元十四世纪的元代就已经发明了。元代的时候,中兴路(今湖北江陵)所刻《金刚经注》,就是用朱墨两色套印的,这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但是到明代公元十六世纪末,这方法才得以广泛流行。明代万历年间闵齐伋、闪昭明、凌汝享、凌蒙初、凌瀛初都是擅长这种印刷术的名家。在清代,这种技术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这种套色技术结合着版画技术,便产生出光辉灿烂的套色版画。明代末年原版《十竹斋画谱》和《笺谱》就是很好的样本。一张版画呈现着各种颜色,浅深浓淡,阴阳向背,无不精细入微。有的古版画的确是艺术上的珍品。

套色顺序

套色顺序(color sequence),在多色印刷中,按一定的颜色顺序将分色版依次套印在承印物上的颜色顺序

遵循原则

(1)透明度差、遮盖力强的油墨色序靠前,透明度好的油墨色序靠后;

(2)黑色排在第一色序,是为了套印准确;黄色排在最后一个色序是因为在温压湿的状态下,其他油墨在黄墨上的附着力很差,故把黄色放在第四色。

(3)以文字和黑色实地为主的印刷品,印刷色序一般采用青、品红、黄、黑。但若有黑色文字或实地套印黄色实地,则应该把黄色放在最后一色;

(4)以色调的冷暖来确定印刷色序,暖色调为主的印刷品,先印青、黑、后印品红、黄;冷色调为主的印刷品,先印红,后印青。

(5)墨量小的先印广告笔,墨量大的后印礼品笔;

(6)当印刷中有平网和实地叠印时,一般先印平网,后印实地。

(7)印刷时套印要求比较高的两种色,可以安排这两种色在相邻两个色组印刷,以提高其套准精度。

(8)纸张平滑度差时,颜料颗粒度粗的油墨放在第一色印;纸张紧度差时,浅色先印。

专色的印刷也基本遵循以上规律,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实验,找出最能表现预期效果的色序。

四色印刷的印刷色序,可以有24种不同的排列组合,选择符合油墨特点和叠印规律的印刷色序,才能使印刷品的色彩更忠实于原稿,才能使图像层次清楚、网点清晰,实现正确的灰平衡。所以要合理的安排印刷色序,最大程度的消除相互叠印、油墨本身的缺陷以及纸张质量等不利因素,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印刷品。

在四色印刷中,画面亮调部分,各色网点多为并列组合;而中间调部分的各色网点、则部分叠合在一起、部分仍组合形式;暗调部分的各色网点,则几乎是完全叠合在一起了。所以印刷色序对亮调部分影响不大,在中间调和暗调部分则受影响较大,因为即使是透明度很好的油墨,也具有不同程度的遮盖性,另外在湿压湿印刷过程中,先印刷的油墨在印刷下一色时,会被橡皮滚筒粘走一部分,这样先印的墨色便不能完全的呈现,而后印的墨色则能够充分地呈色。所以,一般会将能表现原稿主体色调的颜色安排在靠后的色序。

十四条原则

印刷色序会直接影响印刷产品的质量,为了获得良好的复制效果,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根据三原色的明度排列色序:三原色油墨的明度反映在三原色油墨的分光光度曲线上,反射率越高,油墨亮度越高。所以,三原色油墨的明度是;黄>青>品红>黑。

2.根据三原色油墨的透明度和遮盖力排列色序:油墨的透明度和遮盖力取决于颜料和连接料的折光率之差。遮盖性较强的油墨对叠色后的色彩影响较大,作为后印色叠印就不易显出正确的色彩,达不到好的混色效果。所以,透明性差的油墨先印,透明性强的后印。

3.根据网点面积的大小排列色序:一般情况网点面积小的先印,网点面积大的后印。

4.根据原稿特点排列色序:每幅原稿都有不同的特点,有的属暖调,有的属冷调。在色序排列上,以暖调为主的先印黑、青,后印红、黄;以冷调为主的先印红,后印青。

5.根据设备的不同排列色序:一般情况下单色或双色机的印刷色序以明暗色相互交替为宜;四色印刷机一般先印暗色,后印亮色。

6.根据纸张的性质排列色序:纸张平滑度、白度、紧度和表面强度各有不同,平、紧纸张先印暗色,后印亮色;粗、松的纸张,先印明亮黄墨,后印暗色,因为黄墨可以遮盖掉纸毛和掉粉等纸张缺陷。

7.根据油墨的干燥性能排列色序:实践证明,黄墨比品红墨的干燥速度快近两倍,品红墨比青墨快一倍,黑墨固着性最慢。干性慢的油墨应先印,干性快的油墨后印。单色机为防玻璃化,一般最后印黄色以以便迅速结膜干燥。

8.根据平网和实地排列色序:复制品有平网和实地时,为取得好的印刷质量,使实地平服、墨色鲜艳厚实,一般先印平网图文,后印实地结构。

9.根据浅色和深色排列色序:为使印刷品具有一定的光泽而加印浅色的,先印深色,后印浅色。

10.风景类产品的青版图文面积远大于品红版,依据图文面积大的色版后印的原则,宜采用黑、品红、青、黄色序。

11.以文字和黑实地为主的产品一般采用青、品红、黄、黑色序,但不能在黄色实地上印黑文字及图案,否则由于黄墨粘度小,黑色粘度大而产生逆套印,造成黑色印不上或印不实的现象。

12.对于四色叠印区域很小的画面,套色顺序一般可采用图文面积大的色版后印的原则。

13.金、银色产品,由于金墨、银墨的附着力很小,金、银墨应尽可能放在最后一色,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三次叠墨印刷。

14.印刷的色序要尽量与打样时的色序保持一致,不然就追不上打样的效果。

相关设备

德国海德堡四色机、机组式凹版印机、套色凹版印刷机等

结构印刷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位套色浮雕微结构印刷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浮雕型光学微结构层和油墨色定位嵌套的一体化联机印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把微结构区域作为印刷的一个专色,在指定位置印刷成型油墨,该油墨区在未完全干燥固化状态下,通过下一印刷版辊上的浮雕微结构母版辊定位贴合、铸压,使油墨嵌入母版上的浮雕微结构凹槽,在承印材料和微结构图像包覆区对油墨进行干燥的铰链固化成型,母版辊上的浮雕形微结构完全镜像复制到承印物的油墨表面,该复制成型区作为一个套色印刷在指定的位置,能和前后印刷色连线,形成±0.15mm的套位精度。本发明能实现与普通印刷进行定位套色和母版上的图案与油墨印刷的精确定位。

现象解析

在丝网与胶印的配套生产过程中,因为两种印刷方式的印迹不匹配而产生的套色不准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其出现的原因涉及多方面,通过细致的分析,采用认真的工艺控制和自动调节技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提高效益。

印前设计

作为一名设计人员,不仅要对色彩学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对各种不同印刷方式的优缺点也要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在产品的设计上有的放矢,发挥长处,避开短处。只有既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又拥有良好印刷适性的作品才能做得比较长久。在四色网目调的印刷上,胶印以其高分辨力、低成本当仁不让。而丝网印刷又能体现一些其它印刷方式所不能达到的特殊效果,如:布纹、冰花、磨砂等。凹印兼有胶印的高速稳定和丝网的墨层厚实等特点,可运用到大面积的底色印刷中去。

在胶片的制作方面,丝网因其自身具有拉伸性,在制作与胶印1:1套色的胶片时,主要套色图案应做得比胶印胶片略大一些。这样在实际印刷中,发挥丝网墨层厚、遮盖强的特点,可有效避免漏底漏空现象的出现。在工序色次的安排上,则根据印刷机的速度、稳定性等特点,尽量遵循先胶印后丝网的原则。

胶印印前控制

在多道工序的生产过程中,任何一道工序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做好印前控制把隐患消除在萌芽尤为重要。这里我们主要是控制胶印的印迹。通过调整胶印滚筒包衬纸的厚度,可以调节胶印印迹的长短。用这种方法把胶印印迹调整到与胶片1:1的标准再开机印刷。同时印刷过程中要保证印刷针位一致,规距良好,为后面的工作打下好的基础。

半成品控制

纸张伸缩也是影响套色精度的因素之一。加强半成品的过程控制是减小纸张伸缩较为有效的手段。首先是印刷车间温、湿度的控制。印刷企业都会配备中央空调设备。不同车间的温、湿度要尽量保持一致。温度20℃~23℃,相对湿度40%~60%较为适宜于印刷。裁切好的纸张先放在车间里进行预伸缩,充分适应环境。印好的半成品存放时川保鲜膜封好。生产上各工序之间尽量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原材料的选择上,根据其自身特性选用伸缩率较低的纸张。一般来说进口纸优于国产纸,木浆纸要优于草浆纸。只是成本相对来说要高一些。

网版制作

科学合理的制作丝网印版,也能有效地改善套印。网版的张力是重要的控制要素。张力过低的网版将导致丝网与印刷的表面脱离缓慢,影响了色彩的稳定。同时,持续的伸缩状态,降低了网版的使用寿命。而且使图案变形,印迹在纵向上拉长,甚至于横向上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伸长。而使用变形的网框会出现印刷中的甩角现象,影响套印精度。因此,要选用好的网框。根据图案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目数的聚脂丝网。其张力再根据日数的高低进行适当的调整。目数增加张力减少,目数减少则张力增加,从而避免因张力过大而撕网。如烟包中300目丝网使用较多,具张力控制在20~23N/cm之间。而170目左右的丝网,张力应在30N/cm以上。绷好的网放一段时间再使用,防止脱网回弹。

网印机的调整

通过印前对丝网印刷机压力、角度、网距的一系列调整,在最低伸缩下可以达到最佳的印刷效果。刮墨刀通常选择70~75°中等硬度的胶条。网距调整为3~5mm,刮板与丝网角度呈60~75°角。将刮板研磨成平口,刃口位于(自动机)承印滚筒的中心线上。控制好刮刀的压力,使之在刮出最佳效果时压力为最轻。其方法也很简单:减小压力至最轻,倒墨于版上,通过4~5张坏片的刮印,逐步增加压力,直到达到预期的效果。回墨刀压力不可过重,以免咬口处图文起杠。

丝网胶片预缩

经过上面的一系列控制和调整后,对于平台型的半自动网印机,套色问题已不是很大。但对于以滚筒为承印平台的全自动网印机,仍会出现套印不准的现象。这就与全自动机设计的平压圆的印刷方式有一定的关系了。在圆形的滚筒上加入承印物的厚度,直接导致了圆直径的增加,另外丝网自身的特性也注定其拉长不可避免,那相应圆的周长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印迹纵向的伸长不可避免。这里可以套用圆的周长公式:C(周长)=π(圆周率)×D(直径),大致计算出印迹的伸长率。

色浆的运用

1、色种:色种于印刷前加帮浆里搅匀,每一色按加入的比例不同而产生深浅色,当印深色布料上色困难,不能无限制加进色种,色种过多上色颜色无助,反而容易脱色,正确的方法是使用吊色浆,萤光色种通常使用量较大,在(10-30)%之间,当需要使用较多色种时,应在义里适当增加固浆。

2、吊色浆:当深色布料染色困难时,应在印花浆(帮浆)里加入吊色浆,按所染色程度要求,可以加入不同成分的吊色浆,加入的数量,用户应根据实际使用要求,加到得到满意效果,如果印尼龙布则需要使用尼龙布吊色浆。

3、白花浆:白花浆有无可比的遮盖力,能使深色的布料鲜明的印上白色,亦可能用作打底,衬托其它浅色,其手感虽硬,但也可以印出其特有的印花效果,也可与其它印花浆料搭配使用。

4、帮浆:

A帮浆:为高闪点矿物油的水乳液,主要用作涂料印花的稀释剂。其使用方法如下:颜料色种先用尿素(水和尿素的比例是1:1)打浆,再加入帮浆和固浆(印花粘合剂)等其他助剂,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加入适当助剂,充分搅拌均匀后印花,然后烘干可达到印花牢度要求。

1号帮浆:加入色种就可直接使用,适用于印浅色布料,只需风干,印后3~4天,即可达到印花牢度。

2号帮浆:适用于印深色的萤光色种。因其颜料含量较高,故加多一些固浆。

5、弹性浆:弹性浆是最近的新产品,使用时需连续加印两次,印完第一次后用热风吹干表面,再印一次即可取出风干或烘干衣物的表面将产生一层胶膜,柔软而有弹性。白弹性浆有很强的遮盖力,可印任何深色衣料,透明弹性浆可加入的白弹性浆,再加色种,以增加遮盖力。

6、发泡浆:发泡浆又叫凸浆,于衣物印完后风干或70度热风烘干,用180度~185度烘100稍图案即可凸起,亦可将湿毛巾隔住,以熨斗压图案背面片刻,同各种颜色的凸浆,发泡浆本身不能单独使用,在使用时可按需要加入帮浆,植毛浆或弹性浆,但发泡浆用量不能小于50%,其中以加入帮浆而成本最低,以加入弹必浆而质量最好。

7、金银浆、珍珠浆:市场有调好的金银浆、珍珠浆供7应浆,但调好的金银浆、珍珠浆应尽快用,以免氧化变黑自己亦可以用植毛浆加进金银粉搅拌后自己调出金银浆。

8、柔软剂:当要求衣物印后更柔软的手感,可加入0.2%的柔软剂于印花浆内,通常柔软不可过量加入,否则会影响印色的牢固度。

9、亮胶浆:该浆是一种具有高盖率的涂料罩印浆,适用于深色织物、皮件等印花,印花后的优良的遮盖及光亮度,牢度可靠,手感柔软和富有弹性等效果。

10、尼龙弹性浆:用于普通尼龙面料印刷,使用前根据效果需要可加入帮浆或发泡浆内充分搅匀即可使用,通常尼龙透明弹性浆加入的比例为20%-30%,尼龙吊色浆加入的比例为8%-15%。

2. 胶水印刷机

印刷机:可以为半自动、手动和全自动印刷机。

2、成形设备:钉箱机,粘箱机,也分全自动和半自动。

3、覆膜机,在纸箱上覆一层透明塑料膜。

4、分纸机,薄刀机:将进厂纸板剪裁成所需纸板尺寸。

5、胶水机,覆面机的手工版。

6、送纸机,印刷机前台送纸,相当于全自动的送纸,较人工快。

7、还有其他设备:如模切机,生产异型纸箱或者小纸箱,加工精度比较高

3. 胶桶印刷机

1.先开动压缩机,并将装好水墨的小墨桶置于气泵下,开动气泵将水墨吸上机板顶上,并现同时使胶辊及网纹辊运转后,可整机起动工作。

2.检查网纹辊油墨厚度,如果厚度很大,首先应认为是油墨粘度太大,应稍加水稀释。如果稀释油墨还很厚,且产生两辊压力小而漏墨,就要调整传墨两辊之间的中心距。

3.调整着墨量,给纸印刷。要随观察是否有水墨吸上,以确保胶辊不会因没有水墨而损坏。

4.生产任务完成或下班停机时,先停主机,但印刷胶辊与网纹轩仍不分离,并仍处于工作状态(主电机停后,胶辊电机要转,由胶辊带动网纺辊),用清水代替印刷墨汁清洗印刷胶辊与网纹辊及进排墨汁管路等。清洗好后,才能停止印刷胶辊的转动,然后转动小手轮,使印刷胶辊与网纹辊处于分离状,才不致于使印刷胶辊受损,延长两辊的使用寿命。

4. 印刷胶片机

PVC在开片时要经过电晕处理才可以印刷,如果没有电晕的去印刷,是不上墨的。

5. 胶浆印花机器

1.电吹风吹热 用电吹风,对准去掉的胶印位置开始吹热风,印花会变得软黏,直接就能够刮下来。

2.锉刀锉掉 用美工小刀轻轻的刮胶印,如果担心刮破衣服,用小锉刀直接锉掉。

3.使用胶带 用胶带粘在上面,用手指使劲压一压然后快速撕掉,胶印也会被去掉。

4.电熨斗熨烫 用电熨斗不停熨烫这些胶印,即可融化去除。

6. 胶浆印花机

衣服上的印花是一种胶浆,通过印花机等印上的。

步骤:

第一步,把织物匹染成单色,第二步,把图案印在织物上。

注意事项:

第二步中的印花色浆含有能破坏底色染料的强漂白剂,因此用这种方法能生产蓝底白圆点图案的花布,这种工艺叫拔白。当漂白剂与不会同它反应的染料混合在同一色浆中(还原染料属于这种类型)时,可进行色拔印花。因此,当一种合适的黄色染料(如还原染料)与色的漂白剂混合在一起时,就可在蓝底织物上印出黄色圆点图案。

7. 印刷胶印机

Lithrone G40最大印刷速度达到16500页/每小时,能在几分钟内完成高质量的工作。

  小森公司是生产单张纸和web胶印机的领导者,今天对外推出其最新的印刷机Lithrone G40,该机器于今年7月20日正式介绍给小森美国的GraphiCenter一些特定客户使用。Lithrone G640结合了Lithrone SX40许多先进工艺及Lithrone S40良好的产品特点,是同类产品的最佳产品,可以满足快节奏的印刷市场。以小森的革命性KHS-AI技术为核心收纸,最大印刷速度高达16500页/每小时,使Lithrone G40成为小森创新理念“按需胶印”的中流砥柱。

  Lithrone G640是一款高性能印刷机, 通过稳定地印刷平台高效率地印刷出杰出的印品。G40的一些新特点包括:  ·吸送料机板中心配置一个带且没有刷子,无论纸重,都能实现稳定可靠的高速印刷。  ·KHS-AI自学习功能能明显改善纸张浪费进而降低成本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使用前浸的布和压痕清洗方式进一步提高自动清洗系统。  ·新的自动换版系统不仅速度比以前的系统快油墨,而且采用新型版夹能避免版弯曲,提高套准精度。

8. 银浆印刷机

FPC

  FPC是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的简称,又称软性线路板、柔性印刷电路板,挠性线路板,简称软板或FPC,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的特点,主要使用在手机、笔记本电脑、PDA、数码相机、LCM等很多产品。

特点

生产流程

制程要点

贴装工艺要求和注意事项

特点

  1.可自由弯曲、折叠、卷绕,可在三维空间随意移动及伸缩。

  2.散热性能好,可利用F-PC缩小体积。

  3.实现轻量化、小型化、薄型化,从而达到元件装置和导线连接一体化。

生产流程

  1. FPC生产流程:

  1.1 双面板制程:

  开料→ 钻孔→ PTH → 电镀→ 前处理→ 贴干膜 → 对位→曝光→ 显影 → 图形电镀 → 脱膜 → 前处理→ 贴干膜 →对位曝光→ 显影 →蚀刻 → 脱膜→ 表面处理 → 贴覆盖膜 → 压制 → 固化→ 沉镍金→ 印字符→ 剪切→ 电测 → 冲切→ 终检→包装 → 出货

  1.2 单面板制程:

  开料→ 钻孔→贴干膜 → 对位→曝光→ 显影 →蚀刻 → 脱膜→ 表面处理 → 贴覆盖膜 → 压制 → 固化→表面处理→沉镍金→ 印字符→ 剪切→ 电测 → 冲切→ 终检→包装 → 出货

  2. 开料

  2.1. 原材料编码的认识

  NDIR050513HJY: D→双面, R→ 压延铜, 05→PI厚0.5mil,即12.5um, 05→铜厚 18um, 13→胶层厚13um.

  XSIE101020TLC: S→单面, E→电解铜, 10→PI厚25um, 10→铜厚度35um, 20→胶厚20um.

  CI0512NL:(覆盖膜) :05→PI厚12.5um, 12→胶厚度12.5um. 总厚度:25um.

  2.2.制程品质控制

  A.操作者应带手套和指套,防止铜箔表面因接触手上之汗而氧化.

  B.正确的架料方式,防止皱折.

  C.不可裁偏,手对裁时不可破坏冲制定位孔和测试孔.

  D.材料品质,材料表面不可有皱折,污点,重氧化现象,所裁切材料不可有毛边,溢胶等.

  3钻孔

  3.1打包: 选择盖板→组板→胶带粘合→打箭头(记号)

  3.1.1打包要求: 单面板 30张 ,双面板 6张 , 包封15张.

  3.1.2盖板主要作用:

  A: 防止钻机和压力脚在材料面上造成的压伤

  B::使钻尖中心容易定位避免钻孔位置的偏斜

  C:带走钻头与孔壁摩擦产生的热量.减少钻头的扭断.

  3.2钻孔:

  3.2.1流程: 开机→上板→调入程序→设置参数→钻孔→自检→IPQA检→量产→转下工序.

  3.2.2. 钻针管制方法:a. 使用次数管制 b. 新钻头之辨认,检验方法

  3.3. 品质管控点: a.钻带的正确 b.对红胶片,确认孔位置,数量,正确. c确认孔是否完全导通. d. 外观不可有铜翘,毛边等不良现象.

  3.4.常见不良现象

  3.4.1断针: a.钻机操作不当 b.钻头存有问题 c.进刀太快等.

  3.4.2毛边 a.盖板,垫板不正确 b.静电吸附等等

  4.电镀

  4.1.PTH原理及作用: PTH即在不外加电流的情况下,通过镀液的自催化(钯和铜原子作为催化剂)氧化还原反应,使铜离子析镀在经过活化处理的孔壁及铜箔表面上的过程,也称为化学镀铜或自催化镀铜.

  4.2.PHT流程: 碱除油→水洗→微蚀→水洗→水洗→预浸→活化→水洗→水洗→速化→水洗→水洗→化学铜→水洗.

  4.3.PTH常见不良状况之处理

  4.3.1.孔无铜 :a活化钯吸附沉积不好. b速化槽:速化剂浓度不对. c化学铜:温度过低,使反应不能进行反应速度过慢;槽液成分不对.

  4.3.2.孔壁有颗粒,粗糙: a化学槽有颗粒,铜粉沉积不均,开过滤机过滤. b板材本身孔壁有毛刺.

  4.3.3.板面发黑: a化学槽成分不对(NaOH浓度过高).

  4.4镀铜 镀铜即提高孔内镀层均匀性,保证整个版面(孔内及孔口附近的整个镀层)镀层厚度达到一定的要求.

  4.4.1电镀条件控制

  a电流密度的选择

  b电镀面积的大小

  c镀层厚度要求

  d电镀时间控制

  4.4.1品质管控 1 贯通性:自检QC全检,以40倍放大镜检查孔壁是否有镀铜完全附着贯通.

  2 表面品质:铜箔表面不可有烧焦,脱皮,颗粒状,针孔及花斑不良等现象.

  3 附着性:于板边任一处以3M胶带粘贴后,以垂直向上接起不可有脱落现象.

  5.线路

  5.1干膜 干膜贴在板材上,经曝光后显影后,使线路基本成型,在此过程中干膜主要起到了影象转移的功能,而且在蚀刻的过程中起到保护线路的作用.

  5.2干膜主要构成:PE,感光阻剂,PET .其中PE和PET只起到了保护和隔离的作用.感光阻剂包括:连接剂,起始剂,单体,粘着促进剂,色料.

  5.3作业要求 a保持干膜和板面的清洁, b平整度,无气泡和皱折现象.. c附着力达到要求,密合度高.

  5.4作业品质控制要点

  5.4.1为了防止贴膜时出现断线现象,应先用无尘纸粘尘滚轮除去铜箔表面杂质.

  5.4.2应根据不同板材设置加热滚轮的温度,压力,转数等参数.

  5.4.3保证铜箔的方向孔在同一方位.

  5.4.4防止氧化,不要直接接触铜箔表面.

  5.4.5加热滚轮上不应该有伤痕,以防止产生皱折和附着性不良

  5.4.6贴膜后留置10—20分钟,然后再去曝光,时间太短会使发生的有机聚合反应未完全,太长则不容易被水解,发生残留导致镀层不良.

  5.4.7经常用无尘纸擦去加热滚轮上的杂质和溢胶.

  5.4.8要保证贴膜的良好附着性.

  5.5贴干膜品质确认

  5.5.1附着性:贴膜后经曝光显影后线路不可弯曲变形或断等(以放大镜检测)

  5.5.2平整性:须平整,不可有皱折,气泡.

  5.5.3清洁性:每张不得有超过5点之杂质.

  5.6曝光

  5.6.1.原理:使线路通过干膜的作用转移到板子上.

  5.6.2作业要点: a作业时要保持底片和板子的清洁.

  b底片与板子应对准,正确.

  c不可有气泡,杂质.

  *进行抽真空目的:提高底片与干膜接触的紧密度减少散光现象.

  *曝光能量的高低对品质也有影响:

  1能量低,曝光不足,显像后阻剂太软,色泽灰暗,蚀刻时阻剂破坏或浮起,造成线路的断路.

  2.能量高,则会造成曝光过度,则线路会缩小或曝光区易洗掉.

  5.7显影

  5.7.1原理:显像即是将已经曝过光的带干膜的板材,经过(1.0+/-0.1)[%]的碳酸钠溶液(即显影液)的处理,将未曝光的干膜洗去而保留经曝光发生聚合反应的干膜,使线路基本成型.

  5.7.2影响显像作业品质的因素: a﹑显影液的组成 b﹑显影温度. c﹑显影压力. d﹑显影液分布的均匀性.e﹑机台转动的速度.

  5.7.3制程参数管控:药液溶度,显影温度,显影速度,喷压.

  5.7.4显影品质控制要点:

  a﹑出料口扳子上不应有水滴,应吹干净.

  b﹑不可以有未撕的干膜保护膜.

  c﹑显像应该完整,线路不可锯齿状,弯曲,变细等状况.

  d﹑显像后裸铜面用刀轻刮不可有干膜脱落,否则会影响时刻品质.

  e﹑干膜线宽与底片线宽控制在+/-0.05mm以内的误差.

  f﹑线路复杂的一面朝下放置,以避免膜渣残留,减少水池效应引起的显影不均.

  g﹑根据碳酸钠的溶度,生产面积和使用时间来及时更新影液,保证最佳的显影效果.

  h﹑应定期清洗槽内和喷管,喷头中之水垢,防止杂质污染板材和造成显影液分布不均匀性.

  i﹑防止操作中产生卡板,卡板时应停转动装置,立即停止放板,并拿出板材送至显影台中间,如未完全显影,应进行二次显影.

  j﹑显影吹干后之板子应有绿胶片隔开,防止干膜粘连而影响到时刻品质.

  5.8蚀刻脱膜

  5.8.1原理:蚀刻是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45—50)℃蚀刻药液经过喷头均匀喷淋到铜箔的表面,与没有蚀刻阻剂保护的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将不需要的铜反应掉,露出基材再经过脱膜处理后使线路成形.

  5.8.2蚀刻药液的主要成分:酸性蚀刻子液(氯化铜),双氧水,盐酸,软水

  5.9蚀刻品质控制要点:

  5.9.1以透光方式检查不可有残铜, 皱折划伤等

  5.9.2线路不可变形,无水滴.

  5.9.3时刻速度应适当,不允收出现蚀刻过度而引起的线路变细,和蚀刻不尽.

  5.9.4线路焊点上之干膜不得被冲刷分离或断裂

  5.9.5时刻剥膜后之板材不允许有油污,杂质,铜皮翘起等不良品质。

  5.9.6放板应注意避免卡板,防止氧化。

  5.9.7应保证时刻药液分布的均匀,以避免造成正反面或同一面的不同部分蚀刻不均匀。

  5.9.8制程管控参数:

  蚀刻药水温度:45+/-5℃ 剥膜药液温度﹕ 55+/-5℃ 蚀刻温度45—50℃

  烘干温度﹕75+/-5℃ 前后板间距﹕5~10cm

  6 压合

  6.1表面处理:表面处理是制程中被多次使用的一个辅助制程,作为其他制程的预处理或后处理工序,一般先对板子进行酸洗,抗氧化处理,然后利用磨刷对板子的表面进行刷磨以除去板子表面的杂质,黑化层,残胶等.

  6.1.1工艺流程:入料--酸洗 --水洗--磨刷--加压水洗—吸干--吹干--烘干--出料

  6.1.2研磨种类﹕

  a 待贴包封﹕打磨﹐去红斑(剥膜后NaOH残留)﹐去氧化

  b 待贴补强﹕打磨﹐清洁

  6.1.3表面品质:

  a .所需研磨处皆有均匀磨刷之痕迹.

  b. 表面需烘干完全,不可有氧化或水滴残留等.

  c 不可有滚轮造成皱折及压伤.

  6.1.4常见不良和预防:

  a 表面有水滴痕迹,此时应检查海绵滚轮是否过湿,应定时清洗,挤水.

  b 氧化水完全除掉,检查刷轮压力是否足够,转运速度是否过快.

  c 黑化层去除不干净

  6.2贴合:

  6.2.1作业程序:

  a 准备工具,确定待贴之半成品编号﹐准备正确的包封

  b 铜箔不可有氧化﹐检查清洁铜箔:已毛刷轻刷表面﹐以刷除毛屑或杂质

  c 撕去包封之离型纸.

  d 将包封按流转卡及MI资料正确对位,以电烫斗固定.

  e 贴合后的半成品应尽快送压制进行压合作业以避免氧化.

  6.2.2品质控制重点:

  a 按流转卡及MI资料对照包封/补强裸露和钻孔位置是否完全正确.

  b 对位准确偏移量不可超过流转卡及MI资料之规定.

  c 铜箔上不可有氧化,包封/补强边缘不可以有毛边及内部不可有杂质残留.

  d 作业工具不可放在扳子上,否则有可能造成划伤或压伤.

  6.3压制:压制包括传统压合,快速压合,烘箱固化等几个步骤;热压的目的是使覆盖膜或铺强板完全粘合在扳子上,通过对温度,压力,压合时间,副资材的层叠组合方式等的控制以实现良好之附着性的目的,并尽量降低作业中出现的压伤,气泡,皱折,溢胶,断线等不良.

  6.3.1快压 所用辅材及其作用

  a 玻纤布﹕隔离﹑离型

  b 尼氟龙﹕防尘﹑防压伤

  c 烧付铁板﹕加热﹑起气

  6.3.2常见不良现象

  a 气泡﹕(1) 矽胶膜等辅材不堪使用 (2) 钢板不平整 (3) 保护膜过期

  b 压伤﹕(1) 辅材不清洁

  c 补强板移位:(1) 瞬间压力过大(2) 补强太厚(3) 补强贴不牢

  6.3.3品质确认

  a 压合后须平整﹐不可有皱折﹑压伤﹑气泡﹑卷曲等现象.

  b 线路不可有因压合之影响而被拉扯断裂之情形.

  c 包封或补强板须完全密合,以手轻剥不可有被剥起之现象

  7网印

  7.1基本原理:用聚脂或不锈钢网布当成载体,将正负片的图案以直接乳胶或间接板模式转移到网布上形成网板,作为对面印刷的工具,把所需图形,字符印到板上.

  7.2印刷所用之油墨分类及其作用

  防焊油墨----绝缘,保护线路

  文字--------记号线标记等

  银浆--------防电磁波的干扰

  7.3品质确认

  7.3.1.印刷之位置方向正反面皆必须与工作指示及检验标准卡上实物一致.

  7.3.2.不可有固定断线,针孔之情形

  7.3.3. .经烘烤固化后,应以3M胶带试拉,不可有油墨脱落之现象

  8冲切

  8.1常见不良:冲偏,压伤,冲反,毛刺,翘铜,划痕等现象.

  8.2制程管控重点:摸具的正确性,方向性,尺寸准确性.

  8.3作业要点:

  8.3.1产品表面不可有刮伤,皱折等.

  8.3.2冲偏不可超出规定范围.

  8.3.3正确使用同料号的模具.

  8.3.4不可有严重的毛边或拉料,撕裂或不正常凹凸点或残胶及补强偏移,离型纸脱落现象.

  8.3.5安全作业,依照安全作业手册作业..

  8.4常见不良及其原因:

  8.4.1.冲偏 a:人为原因 b:其他工序如,表面处理,蚀刻,钻孔等.

  8.4.2.压伤 a:下料模压伤 b:复合模

  8.4.3.翘铜 a:速度慢,压力小 b:刀口钝

  8.4.4.冲反 a:送料方向错误

制程要点

  自动裁剪

  裁剪是整个FPC源材料制作的首站,其品质问题对后其影响较大,而且是 成本的一个控制点,由于

  裁剪机械程度较高,对机械性能和保养大为重要.而且裁剪机设备精度基本可以达到所裁剪物的精度要求,所以在对操作员操作技术及熟练程度和责任心提高为重点.

  1. 原材料编码的认识

  如; B 08 N N 0 0 R 1 B 250

  B铜箔类 08:厂商代码 1N层别,N,铜片S,单面板D,双面板 2N绝缘层类别 N.无绝缘层类别K.kapthon P.polyster 10 绝缘层厚度 0,无 1:1mil 2:2mil 20绝缘层与铜片间有无粘着剂 0;无 1;有

  R,铜皮类别 A:铝箔H:高延展性电解铜R:压延铜E:电解铜 1,铜皮厚度 B,铜皮处理 R:棕化G:normal 250,宽度码

  Coverlay编码原则

  2. 制程品质控制

  根据首件

  A.操作者应带手套和指套,防止铜箔表面因接触手上之汗渍等氧化.

  B.正确的架料方式,防止邹折.

  C.不可裁偏,手对裁时不可破坏冲制定位孔和测试孔.如无特殊说明裁剪公差为张裁时在±1mm 条D.裁时在0.3mm内

  E.裁剪尺寸时不能有较大误差,而且要注意其垂直性,即裁剪为张时四边应为垂直(<2°)

  G.材料品质,材料表面不可有皱折,污点,重氧化现象,所裁切材料不可有毛边,溢胶等.

  3. 机械保养

  严格按照<自动裁剪机保养检查纪录表>之执行.

  CNC:

  CNC是整个FPC流程的第一站,其品质对后续程序有很大影响.CNC基本流程:组板→打PIN→钻孔→退PIN.

  1. 组板

  选择盖板→组板→胶带粘合→打箭头(记号)

  基本组板要求:

  单面板 15张 单一铜 10张或15张 双面板 10张 单一铜 10张或15张

  黄色Coverlay 10张或15张 白色Coverlay 25张 辅强板根据情况3-6张

  盖板主要作用:A:减少进孔性毛头 B:防止钻机和压力脚在材料面上造成的压伤.C:使钻尖中心容易定位避免钻孔位置的偏斜 D:带走钻头与孔壁摩擦产生的热量.减少钻头的 扭断.

  2. 钻针管制办法

  a. 使用次数管制 b. 新钻头之辨识方法 c. 新钻头之检验方法

  3. 品质管控点

  a. 正确性;依据对b. 钻片及钻孔资料确认产品孔位与c. 孔数的正确性,并check断针监视孔是否完全导通.

  d. 外观品质;不e. 可有翘铜,毛边之不f. 良现象.

  4. 制程管控

  a. 产品确认 b.流程确认 c. 组合确认d.尺寸确认 e. 位置确认 f. 程序确认g.刀具确认 h.坐标确认i. 方向确认.

  5. 常见不良表现即原因

  断针 a.钻机操作不当 b.钻头存有问题c.进刀太快等

  毛边 a.盖板,垫板不正确 b. 钻孔条件不对 c. 静电吸附等等

  7. 良好的钻孔品质

  a. 操作人员;技术能力,责任心,熟练程度

  b. 钻针;材质,形状,钻数,钻尖

  c. 压板;垫板;材质,厚度,导热性

  d. 钻孔机;震动,位置精度,夹力,辅助性能

  e. 钻孔参数;分次/单次加工方法,转数,进刀退刀速.

  f. 加工环境;外力震h. 动,噪音,温度,湿度

  相关连接;我司28日,机种F5149-001-CO1 由于程序的使用误用,造成钻孔’’不良’’2700张,虽然两公司都有工作上的疏忽,但对于我司的品质要求,故也要对程序要有个相对完善的管理方案.

  P.T.H站

  1.PTH原理及作用

  PTH即在不外加电流的情况下,通过镀液的自催化(钯和铜原子作为催化剂)氧化还原反应,使铜离子析镀在经过活化处理的孔壁及铜箔表面上的过程,也称为化学镀铜或自催化镀铜,化学反应方程式:

  2.PHT流程及各步作用

  整孔→水洗→微蚀→水洗→酸洗→水洗→水洗→预浸→活化→水洗→速化→水洗→水洗→化学铜→水洗.

  a. 整孔;清洁板面,将 孔壁的负电荷极化为政电荷,已利与带负电荷的钯胶体粘附.

  b. 微蚀;清洁板面;粗化铜箔表面,以增加镀层的附着性.

  c. 酸洗;清洁板面;除去氧化层,杂质.

  d. 预浸;防止对活化槽的污染.

  e. 活化;使钯胶体附着在孔壁.

  f. 速化;将Pd离子还原成Pd原子,使化学铜能锡镀上去。

  g. 化学铜:通过化学反应使铜沉积于孔壁和铜箔表面。

  3.PTH常见不良状况之处理。

  1.孔无铜

  a:活化钯吸附沉积不好。

  b:速化槽:速化剂溶度不对。

  c:化学铜:温度过低,使反应不能进行反应速度过慢;槽液成分不对。

  2.孔壁有颗粒,粗糙

  a:化学槽有颗粒,铜粉沉积不均,须安装过滤机装置。

  b:板材本身孔壁有毛刺。

  3.板面发黑

  a:化学槽成分不对(NaOH浓度过高)

  b:建浴时建浴剂不足

  镀铜:

  镀铜即提高孔内镀层均匀性,保证整个版面(孔内及孔口附近的整个镀层)镀层厚度达到一定的要求。

  制程管控:产品确认,流程确认,药液确认,机台参数的确认。

  品质管控:1,贯通性:第一槽抽2张,以20倍放大镜检查孔壁是否有镀铜完全附着贯通。

  2,表面品质:铜箔表面不可有烧焦,脱皮,颗粒状,针孔及花斑不良等现象。

  3,附着性:于板边任一处约为2.54*2.54cm2面积以切片从轴横轴各割10条,再以3M胶带粘贴3分钟后,以垂直向上接起不可有脱落现象。

  化学铜每周都应倒槽,作用:有铜沉积于槽底,槽底的铜越来越多,消耗药水就越多,从而使成本变高。

  切片实验:

  程序:1,准备好的切片所需的亚克力药粉及药水,凡士林,夹具,器皿。

  2,根据要求取样制作试片。

  3,现在器皿的内表面均匀地涂抹一层润滑作用的凡士林。

  4,将试片用夹具夹好后放入器皿中。

  5,将亚克力药粉与亚克力药水以10:8的比例调匀后缓慢地倒入器皿中。

  6,待其凝固成型后直接将其取出。

  7,将切片放在金相试样预磨机上研磨抛光至符合要求后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其数值。

  贴膜:

  1,干膜贴在板材上,经露光后显影后,使线路基本成型,在此过程中干膜主要起到了影象转移的功能,而且在蚀刻的过程中起到保护线路的作用。

  2,干膜主要构成:PE,感光阻剂,PET 。其中PE和PET只起到了保护和隔离的作用。感光阻剂包括:连接剂,起始剂,单体,粘着促进剂,色料。

  作业要求:

  1﹑保持干膜和板面的清洁。

  2﹑平整度,无气泡和皱折现象。

  3﹑附着力达到要求,密合度高.

  作业品质控制要点:

  1,为了防止贴膜时出现断线现象,须先用无尘纸除去铜箔表面杂质。

  2,应根据不同板材设置加热滚轮的温度,压力,转数等参数。

  3,保证铜箔的方向孔在同一方位。

  4,防止氧化,不要直接接触铜箔表面,如果要氧化现象要用纤维刷刷掉氧化层。

  5,加热滚轮上不应该有伤痕,以防止产生皱折和附着性不良。

  6,贴膜后留置15min-3天,然后再去露光,时间太短会使干膜受UV光照射,发生的有机聚合反应未完全,太长则不容易被水解,发生残留导致镀层不良。

  7,经常用无尘纸擦去加热滚轮上的杂质和溢胶。

  8,要保证贴膜的良好附着性。

  品质确认:

  1,附着性:贴膜后以日立测试底片做测试,经曝光显影后线路不可弯曲变形或断等(以放大镜检测)

  2,平整性:须平整,不可有皱折,气泡。

  3,清洁性:每张不得有超过5点之杂质。

  露光:

  1.原理:使线路通过干膜的作用转移到板子上。

  2,作业要点:

  作业时要保持底片和板子的清洁;底片与板子应对准,正确;不可有气泡,杂质;放片时要注意将孔露出。

  双面板作业时应垫黑纸以防止曝光。

  品质确认:

  1,准确性:a.定位孔偏移+0.1/-0.1以内

  b.焊接点之锡环不可小于0.1mm(不可孔破为原则)

  c.贯通孔之锡环不可小于0.1mm(不可孔破为原则)

  2.线路品质:不可有底片因素之固定断线,针孔或短路现象。

  底片的规格,露光机的曝光能量,底片与干膜的紧贴度都会影响线路的精密度。

  *进行抽真空目的:提高底片与干膜接触的紧密度减少散光现象。

  *曝光能量的高低对品质也有影响:1,能量低,曝光不足,显像后阻剂太软,色泽灰暗,蚀刻时阻剂破坏或浮起,造成线路的断路。

  2.能量高,则会造成曝光过度,则线路会缩细或曝光区易洗掉。

  原理:显像即是将已经暴过光的带干膜的板材,经过显影液(7.9g/L的碳酸钠溶液)的处理,将未受UV光照射的干膜洗去而保留受到UV光照射发生聚合反应的干膜使线路基 本成型。

  影响显像作业品质的因素:

  1﹑显影液的组成.

  2﹑显影温度.

  3﹑显影压力.

  4﹑显影液分布的均匀性。

  5﹑机台转动的速度。

  制程参数管控:药液溶度,显影温度,显影速度,喷压。

  显像作业品质控制要点:

  1﹑出料口扳子上不应有水滴,应吹干净.

  2﹑不可以有未撕的干膜保护膜.

  3﹑显像应该完整,线路不可锯齿状,弯曲,变细等状况。

  4﹑显像后裸铜面用刀轻刮不可有干膜脱落,否则会影响时刻作业品质。

  5﹑干膜线宽与底片线宽控制在+/-0.05mm以内的误差。

  6﹑线路复杂的一面朝下放置,以避免膜渣残留,减少水池效应引起的显影不均。

  7﹑根据碳酸钠的溶度,干膜负荷和使用时间来及时更新影液,保证最佳的显影效果。

  8﹑控制好显影液,清水之液位。

  9﹑吹干风力应保持向里侧5-6度。

  10﹑应定期清洗槽内和喷管,喷头中之水垢,防止杂质污染板材和造成显影液分布不均匀性。

  11﹑防止操作中产生卡板,卡板时应停转动装置,应立即停止放板,并拿出板材送至显影台中间,如未完全显影,因进行二次显影。

  12﹑显影吹干后之板子应有吸水纸隔开,防止干膜粘连而影响到时刻品质。

  品质确认:

  完整性:显像后裸铜面以刀片轻刮不可有干膜残留。

  适当性:线路边缘,不可呈锯齿状或线路明显变细,翘起之现象,显像后,干膜线宽与底片线宽需在+0.05/-0.05m内。

  表面品质:需吹干,不可有水滴残留。

贴装工艺要求和注意事项

  在柔性印制电路板(FPC)上贴装SMD的工艺要求在电子产品小型化发展之际,相当一部分消费类产品的表面贴装,由于组装空间的关系,其SMD都是贴装在FPC上来完成整机的组装的.FPC上SMD的表面贴装已成为SMT技术发展趋势之一。对于表面贴装的工艺要求和注意点有以下几点。

  一.FPC的常规SMD贴装

  特点:贴装精度要求不高,元件数量少,元件品种以电阻电容为主,或有个别的异型元件。

  关键过程:1.锡膏印刷:FPC靠外型定位于印刷专用托板上,一般采用小型半自动印刷机印刷,也可以采用手动印刷,但是手动印刷质量比半自动印刷的要差。

  2.贴装:一般可采用手工贴装,位置精度高一些的个别元件也可采用手动贴片机贴装。

  3.焊接:一般都采用再流焊工艺,特殊情况也可用点焊。

  二.FPC高精度贴装

  特点:FPC上要有基板定位用MARK标记,FPC本身要平整.FPC固定难,批量生产时一致性较难保证,对设备要求高.另外印刷锡膏和贴装工艺控制难度较大。

  关键过程:1.FPC固定:从印刷贴片到回流焊接全程固定在托板上.所用托板要求热膨胀系数要小.固定方法有两种,贴装精度为QFP引线间距0.65MM以上时用方法A;贴装精度为QFP引线间距0.65MM以下时用方法B。

  方法A:托板套在定位模板上.FPC用薄型耐高温胶带固定在托板上,然后让托板与定位模板分离,进行印刷.耐高温胶带应粘度适中,回流焊后必须易剥离,且在FPC上无残留胶剂。

  方法B:托板是定制的,对其工艺要求必须经过多次热冲击后变形极小。托板上设有T 型定位销,销的高度比FPC略高一点。

  2.锡膏印刷:因为托板上装载FPC,FPC上有定位用的耐高温胶带,使高度与托板平面不一致,所以印刷时必须选用弹性刮刀。锡膏成份对印刷效果影响较大,必须选用合适的锡膏.另外对选用B方法的印刷模板需经过特殊处理。

  3.贴装设备:第一,锡膏印刷机,印刷机最好带有光学定位系统,否则焊接质量会有较大影响.其次,FPC固定在托板上,但是FPC与托板之间总会产生一些微小的间隙,这是与PCB基板最大的区别.因此设备参数的设定对印刷效果,贴装精度,焊接效果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FPC的贴装对过程控制要求严格。

9. 印刷涂胶机

印刷制版是印前的工艺流程之一,传统的制版工艺与其他流程相比,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手工工序较多,主要依赖于操作工的经验。随着CTP和数字化印刷制版技术的普及,传统制版工艺将逐渐退出市场。印刷制版流程剪片  胶片(又称菲林)由照排车间送到制版车间后,首先要做的是把胶片的空白部分剪掉,即剪片。正确的操作方法是,把胶片正面朝上放置在看版台上,先看清版号的奇偶,如果是奇码版,则剪掉胶片左边的空白部分;如有中缝,剪切时要尽可能靠里侧,以免拼版人员再加工;如果为偶码版,则剪掉胶片右边。以上为黑白版胶片的剪切方法,如果为彩色版胶片,一般需要在上下各留一个对位标记。拼版  拼版分书版与报版两种拼法。8开报版一般采用书版拼法,常见的版数有4、8、16、24及32版,偶尔也会有48版或64版。通常在拼版时,是先把大版数分成有标志的几部分,如A.B.C.D几个版,如64页报版可分成A32,B32或A、B、C、D各16个版。   (1)报版常规拼版遵循下列规律:   ①左边上下两边的版号之和与右边上下两边的版号之和相等,并且等于最大版号数加1。如32版的情况,左右两边上下版号之和应当为33。   ②奇数版位与偶数版位位置固定,且左右两边小版版位与大版版位也固定,如,在32个版的拼版过程中,32、25、1、8四个版与24、17、9、16四个版分别拼在两个大版上,其中32与24、25与17、1与9、8与16版位相同。   (2)4开报版的拼版一般遵循以下规律:   ①版数为20以内,包括20时,拼版时以4个版为一组进行,且4个版中两头的2个版与中间的一个版分别拼在一起,即:1、4和2、3、5、8和6、7、9、12和10、11、13、16和14、15,17、20和18、19。   ②版数大于20的情况,可以把版号数减去20的整数倍后,再按第一种情况的方法处理。如48可与45拼在一起,因为48与45分别减去2个20后所得的8与5是拼在一起的。   ③奇数版与偶数版版位固定。即:1、3、5、7、9…与2、4、6、8、10…版位是相同的。折手  拼版版式是通过折叠样张的方式得到的,折叠样纸的过程称为做折手。根据印刷设备与折页机折页方式的不同,折手方式也不相同。如8开版就有头对头与脚对脚之分,4开版有报头向上与报头向下之分。一般情况下,对于有2个三角板或使用折页机的印刷设备,其折手均为两手,即对于16版的情况是前8大与后8小套在一起;对于24版的情况是前16大套在一起再与后8小套在一起;对于32版,是前16与后16分别大套后再小套在一起。晒版  由于报纸印刷的时效性强,所以报社印刷厂制版车间一般提倡“弱曝光”的晒版方式,为的是在制版过程中节省时间,把晒版时间设置得短一些,并将冲版条件做相应的调整,以制出符合印刷要求的印版。另外,晒版时还需要注意晒版机玻璃的干净程度与真空泵的吸气情况。冲版(显影)  冲版时为了适合弱曝光的晒版条件,显影液的配比一般要比说明书上的配比浓度高。以显影液为例,说明书要求原液与水的配比为1:5~1:8,而“弱曝光”一般要按1:4的浓度配制。印版冲洗出来后,常有带脏情况,处理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把印版重新冲洗一遍,但太浪费时间;另一种方法,也是较好的方法是向显影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洗衣粉,通过增强冲版液分子活性的方法去脏。修版  修版时最关键的一点是去除印版上不该有的胶片边痕。用修版笔修脏后的痕迹也一定要用湿布及时擦除,以免印刷时上脏。对于印版上的划痕,可以用细毛笔蘸少许稀硫酸涂在划痕处处理。检查拼版质量  版面检查是印版上机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如果这道工序把关不严,将会给印刷厂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检验版面除检查版面文字与图片有无断笔、少画、发虚的情况外,还要对版面的版位进行详细的检查。如果是连晒的印版还需要检验YMCK四块印版一晒与二晒的偏差。晒版车间多是靠目测检验印版质量,但由于印版图文与空白部分反差小,长时间检测会产生疲劳,且有些差错不易检出。较好的检验方法是,冲洗后的印版及时提墨,加大印版的反差,以适应人眼的观察习惯。计算版数  在印版上机时,一定要点清印版的数量。计算版数时要分清是8开还是4开报版。   (1)8开报版的计算   计算公式为:n/4+a×3+b×1。   n为总版数,计算时,n一定要为8的整数倍,如果不是,要以大于此数的最邻近的8的整数倍计算。如总版数为28,则要以版数32来计算。a为彩版套数,可拼在一起的4个彩版为1套,不足4个的也算1套。b为套红版套数,可拼在一起的4个套红版为1套,不足4个的也算1套。   例如,总版数为28个版(n=32),其中彩版数为16(a=4),2个版套红(b=1),则做一套版需ps版总数为:32/4+4×3+1×1=21块。以上公式适合于窄幅单倍径塔式轮转机。   (2)4开报版的计算   计算公式为:n/2+a×3+b×1+c。   n为总版数,计算时n一定要按8的整数倍计算,否则要以大于此值的最邻近的8的整数倍计。a为彩版套数,可拼在一起的2个彩版为1套,不可拼的2个彩版算2套。从1版开始连续的8个版为一组,不成组的版面一般为后4个版;一套彩版计做2套,a一定要为偶数,如为奇数则加1。b为套红版套数,可拼在一起的2个套红版为1套,不可拼的2个算2套,从1版开始连续的8个版为一组,不成组的版面一般为后4个版,1套套红版计做2套。b一定要为偶数,如为奇数则加1。c为白版数,在一组版(从1版开始的连续的8个版为一组)中如果彩版与套红版套数为1,则需要白版。彩版需要3块,套红版需要1块。   举例说明,假设总数为20(n=24),1、4、5为彩版(a=2),9、12、17、20为套红版(b=3),白版数c=1,则做一套版需要ps版总数为:   24/2+2×3+3×1+1 =22。   以上公式适合于窄幅双倍径“Y”型轮转胶印机。   另外,在计算版数时,应结合印刷机的实际结构,切不可死套公式。影响印版质量的因素显影液浓度  在制版中影响印版质量的因素最多,主要有显影液浓度、显影温度和显影时间以及显影液的循环搅拌情况、显影液的疲劳衰退程度等。 显影液的浓度是指显影剂的相对含量,即NaOH、Na2SiO3总含量。市场上销售的显影液多是浓缩型液体,使用时需要按比例稀释,显影液的浓度多以显影液的稀释比来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显影速度与显影液浓度成正比关系,即显影液浓度越大,显影速度越快。   当温度22℃,显影时间为60秒时,PD型显影液浓度对PS版性能的影响见表1(略)。从表中数据可看出,以3级干净为准的曝光量,PD型显影液浓度以1∶6为最佳。   当显影液浓度过大时,往往因显影速度过快而使显影操作不易控制;特别是它对图文基础的腐蚀性增强,容易造成网点缩小、残损、亮调小网点丢失及减薄涂层,从而造成耐印力下降等弊病;同时空白部位的氧化膜和封孔层也会受到腐蚀和破坏,版面出现发白现象,使印版的亲水性和耐磨性变差。显影液浓度大,还易有结晶析出。   当显影液的浓度偏低时,碱性弱,显影速度慢,易出现显影不净、版面起脏、暗调小白点糊死等现象。   显影液的正常浓度可通过网点梯尺测试;在正常曝光条件下显影30~100秒时,若出现小黑点丢失较多时说明显影液浓度过大;若出现小白点糊死较多时说明显影液浓度偏低。所以最好在厂家指定的浓度范围内使用显影液。显影温度  显影温度高时,显影液中分子热运动剧烈,对涂层中树脂的溶解力就大;温度低,分子热运动减弱,对树脂的溶解力差些;所以造成了在相同的曝光条件下,不同温度所需的显影时间也不同。   显影温度低时对版材质量的负面影响通常比温度高时大,所以用户在冬季一定要把显影液温度调到指定的范围内,这样制版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PS版的显影速度与显影温度成正比关系,即显影温度愈高、显影速度愈快。   显影温度对制版质量影响是显而易见的。PD型显影原液与水1∶6稀释后,在显影1分钟的条件下显影温度对印版质量影响见表2(略)。   从这组数据可看出,如显影1分钟,显影温度最好控制在20~24℃。显影温度低不易显干净;显影温度高时感光层的感光性物质与成膜树脂分子间的结合力减弱,抗碱性下降,未见光的图文部分感光层也将被溶解。显影温度高时,版面上网点面积百分比也会减少,印版的再现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12℃,显影速度约加快1倍。如果显影温度过低,显影速度慢,以至难以完成显影。因此如显影1分钟,显影温度宜控制在手显22±2℃、机显24±2℃。显影时间  PS版的显影时间主要由PS版的种类、曝光时间及显影液的浓度、显影温度等条件来确定。当上述条件确定后,PS版的显影程度与显影时间成正比关系,即显影时间越长,显影越彻底。但显影时间过长会产生网点缩小等现象。   显影时间对制版质量的影响是明显的,用PD型显影液原液与水以1∶6的比例稀释,显影温度为22℃时,显影时间对印版质量影响见表3(略)。   从表3可看出,PS版显影时间过长,版面上的细小网点容易丢失。但显影时间不足时又达不到显影的目的,即非图像部分的感光层不能彻底溶解而导致上机印刷时版面起脏。显影液的循环  显影是通过显影液与PS版感光层之间的接触、溶解来完成的,因此多采用动力显影方式。如手工显影时需晃动显影盘,机械显影时则采用循环泵和毛刷辊装置加快显影液的流动与循环,使显影速度和显影均匀性提高。相反采用静显影方式,显影液不能有效流动循环,显影速度则会明显降低,显影均匀性也差。显影液补充  显影过程中,显影液会随着显影进行以及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或与水中的钙、镁等离子反应而逐渐疲劳衰退,显影性能变差、显影能力减弱。   一般来说印版显影时,可与在相同曝光条件下晒出的灰梯尺空白级数来观察显影效果,如显影效果不好,需及时更换显影液。   随着冲版量的不断增加和空气中的CO2不断溶入,显影液中的OHˉ浓度会下降,pH值将越来越低,显影时间应慢慢变长,至最后在正常曝光条件下PS版无法显影,这就是显影液疲劳衰退的现象。但随着显影液pH值的降低,碱液对氧化层和涂层树脂的腐蚀力下降,版材的网点再现性及耐印力比用新配制的显影液好一些。但必须注意两点:   一是冲版量必须控制在显影液容许范围内;   二是用后的显影液必须密封保存与空气隔绝,因为即使是没显过一张版的显影液暴露于空气中,一星期后显影性能将明显下降。   机显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定期维护显影机,以保证已曝光的PS版显影能正常进行。   ②在显影之前必须保持各传动辊清洁,若牵引辊不干净,显影时印版易粘上脏点。   ③如显影机有涂胶装置,一定注意胶辊要保持清洁,否则要弄脏印版。   ④一般情况下,阳图PS版显影液(原液)的显影能力为10m2/L。   ⑤上保护胶时,一定要均匀施胶,不能太厚,以免干后导致涂层龟裂和掉版。烤版  如印数较多,则需要烤版,烤版时要注意:   ①首先要选好烤版胶,烤版胶不能太脏。如用固体桃胶配制,一定要用热水溶胶,胶要彻底溶开、过滤再用。   ②把适量的烤版胶涂在版面上,用海绵将版面涂擦均匀。   ③烤版胶不能用干布擦拭。   ④版材在烘版箱中烘烤,图像区域会均匀变色。不同的PS版,烘烤时间、温度及最终颜色会不一致,所以需通过试验确定烤版条件。   烤版时还要注意:   ①烤版箱内的红外灯管一定要横向排列,如纵向排列,往往导致印版瓦楞状变形而影响使用。   ②烤版胶浓度要合适,如烤版胶太稠,烤版效果和上墨效果也不会令人满意;如烤版胶太稀,烤出的版容易上脏。   ③烤版温度不能过高,温度过高也会导致铝版基韧化和发软,树脂层焦化,影响耐印力。   烤版时间太长易导致印版上脏,烤版时间太短达不到烤版的效果。   看上去制版工艺不是太复杂,但要想制作出合格的印版,确实需要操作人员用心晒版,耐心制作。印刷制版即使的未来  传统印前制版工艺比较繁杂,目前,绝大多数报刊印刷厂已基本实现数字化制版技术的升级,传统制版工艺已成为配角,它必将退出书刊印刷流程,被CTP拼版技术取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