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ds3型水准仪中的3指的是(ds3水准仪分为哪两种)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04 09:04   点击:168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ds3水准仪分为哪两种

主要是根据工程水准测量精度要求确定的。DS即“大地”和“水准仪”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数字“3”表示该仪器的精度;S3级水准仪又称为普通水准仪,其每公里往返测量误差≤3mm,一般可用于国家三、四等以及工程建设的水准测量。

2. DS3型水准仪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ds3水准仪d表示大地,s表示水准测量,3表示每公里高差中误差小于3毫米。

三等水准测量应满足以下条件:

1.视距长度不大于75米,前后视距差小于3米,前后视距积累差小于5米。

2.视线离地面距离大于0.3米。

3.红、黑面读数差小于3毫米,红、黑面读数高差之差小于7毫米。

3. ds3水准仪代表什么

水准仪(英文:level)是建立水平视线测定地面两点间高差的仪器。原理为根据水准测量原理测量地面点间高差。主要部件有望远镜、管水准器(或补偿器)、垂直轴、基座、脚螺旋。

按结构分为微倾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激光水准仪和数字水准仪(又称电子水准仪)。按精度分为精密水准仪和普通水准仪。 自动安平水准仪,当圆水准器气泡居中仪器放平之后,不需再经手工调整即可读得视线水平时的读数。

它可简化操作手续,提高作业速度,以减少外界条件变化所引起的观测误差。DS3水准仪操作麻烦一点而已。

4. ds3水准仪3表示的意义

ds3水准仪目镜的作用:是将由物镜放大所得的实像再次放大。

物镜作用:是将标本作第一次放大,它是决定显微镜性能的最重要的部件——分辨力的高低。

水准仪(英文:level)是建立水平视线测定地面两点间高差的仪器。原理为根据水准测量原理测量地面点间高差。

5. ds3水准仪主要由什么组成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四等水准测量观测程序和具体施测方法。2、熟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与检核方法。

3、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方法。

二、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为DS3水准仪1台,双面尺1对,尺垫2个,记录纸若干。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1、选定一条闭合水准路线,其长度以安置4~6个测站为宜。沿线确定待定点的地面标志。

2、在起点与第一个立尺点之间设站,按以下顺序观测:

后视黑面尺﹣﹣读取下、上丝读数:精平,读取中丝读数:

6. ds3水准仪各部分名称

1、望远镜:主要是瞄准目标,其次是测量距离。主要有物镜、调焦透镜、十字丝分划板和目镜构成。

2、水准器:用来指示水准仪的视准轴是否水平或竖是否铅垂。依形状分为管状水准器和圆水准器。

3、基座:支撑仪器上部,并通过中心螺旋与三脚架连接。基座主要由轴座、脚螺旋三角压板和底板构成。

水准仪(英文:level)是建立水平视线测定地面两点间高差的仪器。原理为根据水准测量原理测量地面点间高差。主要部件有望远镜、管水准器(或补偿器)、垂直轴、基座、脚螺旋。按结构分为微倾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激光水准仪和数字水准仪(又称电子水准仪)。按精度分为精密水准仪和普通水准仪。

水准仪是在17~18世纪发明了望远镜和水准器后出现的。20世纪初,在制出内调焦望远镜和符合水准器的基础上生产出微倾水准仪。20世纪50年代初出现了自动安平水准仪;60年代研制出激光水准仪;90年代出现电子水准仪或数字水准仪。

7. ds3水准仪上的水准器分为哪两种

圆水准器是用来指示竖轴是否竖直的装置。

管水准器是用来指示视准轴是否水平的装置。

圆水准器是用来指示竖轴是否竖直的装置。

管水准器是用来指示视准轴是否水平的装置。

圆水准器是用来指示竖轴是否竖直的装置。

管水准器是用来指示视准轴是否水平的装置。

8. ds3水准仪的技术操作分为哪几步

我们工地上使用的导线是四等水准导线,对于四等水准测量的相关技术要求如下:

当然有些规范上的要求对视距有些不同,好像有一种规定是视距不大于80m,这里我们取100m,依照老规范。

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和DS3级水准仪。这里介绍一下

DS3级水准仪的技术参数:即为每一公里水准测量的中误差为±3mm,物镜有效孔径不小于28mm,放大倍数不小于38倍,水准管划分值:20″/2mm,

由于四等水准测量要求视距不大于100m,所以视线长度一般为30m—50m左右。最为适宜。安置水准仪的测站至前、后视立尺点的距离,应该用步测使其相等。

另外对四等水准的要求如下:

视线高度>0.2m,前后视视距差≤3m, 前后视视距累计差≤10m,红黑面读数差≤3mm,红黑面高差之差≤5mm.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即为黑-黑-红-红

(1) 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 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 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 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 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 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即可以忽略仪器下沉而造成的对数据精度的影响。

2、测站数据的计算与检核:这里我们把前后视读数记作以m为单位:

后视距 (9)=[(1)—(2)] ×100m

前视距 (10)=[(4)—(5)]×l00m

对于视距的要求,四等视距S≤100m

前、后视距差 (11)=(9)—(10)

对于视距差的要求,四等视距差S≤±3m

前、后视距差累积 (12)=本站(11) 上站(12)

对于视距差累计的要求,按照表中,四等视距差∑S≤±10m

同一根水准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

前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3)=(6)十K—(7)

后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 (14)=(3)十K—(8)

四等水准要求红黑上下丝读数之差误差≤3mm

(上式中的K为红面尺的起点数,为4.687m或4.787m)

黑面测得的高差 (15)=(3)—(6)

红面测得的高差(16)=(8)—(7)

校核:黑、红面高差之差 (17)=(15)—[(16)±0.100]

或 (17)=(14)—(13)

四等水准要求红黑面尺高差之差≤5mm

高差的平均值(18)= [(15) (16)±0.100]/2

=(15)- (17)÷500

在测站上,当后尺红面起点为4.687m,前尺红面起点为4.787m时,取十0.100,反之,取-0.10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