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外国人对天平秤的评价(古老的天平秤)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22 19:42   点击:278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古老的天平秤

世界上最原始的秤,其实物证据(石块砝码)发现于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文明遗址(约2400-1800 B.C.),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古埃及人在同时代(约1878B.C.)的记载中也有提及,但至今没有发现实物。在中国,秤的出现也很早。春秋中晚期,楚国已经制造了小型的衡器 — 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大体以倍数递增,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发明传说相传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搬动得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外出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十三颗星代表一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但是,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他想,怎样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们的恶行呢?终于,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十六两为一斤。目的是为了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并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会折损‘阳寿’(短命)!”就这样,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并一直沿袭了两千多年,直至今天。

2. 古代的天平秤是什么样

秤是从古代的天平演变而来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天平”。随着岁月的更迭,天平的提纽渐渐从中间移至一端,并在衡杆上刻斤、两数,形成捉系杆秤的雏形。秤的产生,过去一直认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在陕西眉县的一座西汉墓中,发现一件距今2000多年的木杆秤,经专家鉴定认为,这是我国迄今已知的最古老的木杆秤实物。

3. 什么叫天平秤

  1、精密电子秤:称量比较精准,通常精确到0.01克。  2、便携式电子秤:称量不够精确,误差偏大。  3、物理天平:称量精确度较差,误差较大。  电子精密天平通常使用电磁力传感器(见称重传感器),组成一个闭环自动调节系统,准确度高,稳定性好。是传感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微处理器技术发展的综合产物,具有自动校准、自动显示、超载保护等多种作用。

4. 天平秤用来秤什么

天平秤是一种用来称重量的工具,一端是砝码,放在天平的一端作为重量标准的金属块或金属片,大小不一,各有一定重量;另一端有一个托盘,用来放置被称的物品。

工作基准组及标准砝码通常分为千克组(1~20kg)、克组 (1~50g)和毫克组(1~500mg),根据需要还可以有微克组或其他种砝码组合(如在台秤上采用的增砣组)。砝码的组合形式通常有 5、3、2、1,5、2、2、1和5、2、1、1。使用时,不能用手捏,只能用镊子夹。常见的天平秤有:左、右托盘、底座、横梁(含平衡螺母)、分度盘、指针、标尺、游码。不过现在一般都用电子天平了。

5. 清代天平秤

东晋时期,北周时期,南陈时期,南宋时期,清朝(天平天国)时期,近代(民国)时期

南京是一座历经繁盛与沧桑的城市,历史上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劫难数十次,其中大的劫难就有六次。奇怪的是,这座城市却顽强不息,每次跌倒每次爬起,并承担了重要的历史使命。南北朝时期的衣冠南渡,保留了华夏血脉。我们尤其不能忘记的是最后一次,三十万军民的殉难成为中华民族的心中永远的痛!

6. 天平秤由来

中国,秤的出现的很早。春秋中晚期,楚国已经制造了小型的衡器 — 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大体以倍数递增,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的铜衡杆,这种衡器即不同于天平也不同于后来的称杆,但与不等臂天平类似。经过逐步演化的过程,衡杆的重臂缩短,力臂加长,也就成为了现代仍在使用的杆秤。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