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陕西面机器(陕西的活络面机器)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18 11:26   点击:283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陕西的活络面机器

1荞面加净水(春季加2.5千克,冬季3千克)与石灰净水、鸡蛋、豆粉充分揉匀揉熟,再将荞面团揉成条形,放入榨孔机中,插入榨杆压榨,面条即从小孔中压出,截断下锅,煮熟即成。

2碗内调料(以50碗计,下同):白酱油750克,红油750克,味精12克,花椒面25克,芽菜粒250克,葱花150克,鲜汤7.5千克。

3家常牛肉馅:(1)配料:牛肉(净)2千克,水发笋子500克,芹菜茎1千,郫县豆瓣250克,豆豉50克,辣椒面10克,白酱油100克,姜末10克,料酒50克,菜油600克,川盐15克。

(2)将牛肉去筋剁成绿豆大的颗粒,放盐(10克)拌匀。芹菜洗净切0.6厘米长的小短节,加盐(5克)码味除涩水。笋子切成绿点大的粒,沸水氽后漂洗滤干。豆瓣、豆豉剁细,用油(100克)煸至香酥。(3)炒锅洗净放旺火土,下菜油(500克)烧至七成熟、放肉颗粒与姜末煸散,亮油,下笋粒与调料翻炒至入味,上色,再加芹菜翻炒均匀起锅即成。

2. 陕西活络面是什么做的

1、大概需要二十分钟左右。

2、白面饸烙是人们喜欢吃的一道面食之一,是北方的一道传统风味小吃,饸烙面是以高粱面、荞麦面为主要食材,用饸饹机压面制作而成,吃起来很有嚼劲,口味偏咸。

3、但在蒸饸饹面时不要蒸太长时间,二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3. 西安饸络面

没有,但西安有自己的饸络面。

荞麦饸饹不仅酥滑香糯、柔软可口、酱香浓郁、酸爽热暖,而且荞麦低糖,富含芦丁及多种维生素,非常有益于人体健康,还利于减肥!

4. 陕西饸络面

荞麦面做的,压饸络的机子搭在铁锅上

5. 陕西饹络面

饸饹面属于小吃的一种,比较经济,而且谢口味独特,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小吃。他不属于什么菜,现在市场上的合罗面包括关中地区的荞面饸络,属于凉拌小吃,也可以加汤作为羊血饸络,还有陕北的清炖羊肉饸饹面。这种小吃在陕西市韩受欢迎的也比较有市场。

6. 压活络面的机器

1、荞面加净水(春季加2.5千克,冬季3千克)与石灰净水、鸡蛋、豆粉充分揉匀揉熟,再将荞面团揉成条形,放入榨孔机中,插入榨杆压榨,面条即从小孔中压出,截断下锅,煮熟即成。

2、碗内调料(以50碗计,下同):白酱油750克,红油750克,味精12克,花椒面25克,芽菜粒250克,葱花150克,鲜汤7.5千克。

3、家常牛肉馅:将牛肉去筋剁成绿豆大的颗粒,放盐(10克)拌匀。芹菜洗净切0.6厘米长的小短节,加盐(5克)码味除涩水。豆炒锅洗净放旺火土,下菜油(500克)烧至七成熟、放肉颗粒与姜末煸散,亮油,下笋粒与调料翻炒至入味,上色,再加芹菜翻炒均匀起锅即成。

4、猪肉馅:猪肉与玉兰片均匀切成指甲片大小。炒锅洗净放旺火上,下油烧熟放入肉片煸散,亮油,投入各料炒匀,掺入鲜汤,收汁起锅。

5、将碗内调料兑好,掺鲜汤,捞入荞面条,淋上臊子即可。

7. 活络面机器的图片

  荞面饸饹 饸饹,古代称之为"河漏"。'元代农学家王祯《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或作汤饼。"韩城的羊肉餄餎不是作为汤饼(古时称汤面为汤饼),而是用一种特制的箔餄餎床子,将荞面压成细而长的圆状条面,捞入碗中,再泼入多味调料的羊肉汤,故称羊肉餄餎。如凉吃,放少许凉粉,再加入油辣、蒜泥、芥茉等调味,成为凉粉餄餎,食时不仅带有特异的香味,且对身体大有补益。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乔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滞、泄痢、腹痛、上气之疾。"因荞麦性寒,故韩城俗话说:"荞面凉冶沿,离不开三样好调和,油泼辣子、蒜、芥茉。"荞面热缩铝,原汤加调料,羊肉臊子辛辣椒。"

  饸饹多用荞麦面制成,荞麦在所有谷类中被称为最有营养的食物,富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 P、维生素 B1、 B2、芦丁、镁、总黄酮等。而且荞麦中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网上还流传着乔面禾洛乔面活络荞面合络。

  荞面1000克,水300克,碱面少许。

  把荞面倒入盆里,用水调拌均匀,再掺入碱水,揉好扎软。将饸饹床放于开水锅上,揪一块面填入饸饹床眼里,用手按住饸饹床把,用力将面压出成条,落入开水锅内,煮熟捞出即成。

  筋性强,利口,但性寒不易消化。

  【注】此面为吕梁、忻州、晋中等地区山区人民常食的一种面饭。吃时浇以各种浇头,吃汤面亦可。特别是配以羊肉臊子,肉暖面寒暖寒调合,味道美,食用最佳。食此面时适宜配辣椒。

  西安城墙内的西北方向有一个地方名叫教场门,顾名思义,大概是当年八旗兵、绿营兵操演武功的地方。“门”没有看到过,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教场门”三个字出现在西安人的口中,常常是后面还挂着另两个字“饸饹”。

  饸饹,因多用荞麦面制成,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据有人考证说此食物在元代已经有了,根据是元人王桢著的《农书•荞麦》节中有“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渭之河漏。”“河漏”、“饸饹”,两者在读音上无论按普通话还是陕西腔都很相近,也许后者是前者的转音吧。

  荞麦亩产不高,但制成的饸饹却很惹人爱,色泽黑亮,入口筋顽,越嚼越香。因而几十年前西安的巷子里就有一句俚语“荞面饸饹黑是黑,筋韧爽口能待客。”饸饹能待客,可不是谁在自家小厨房捣腾一阵子就能做出来的,象羊肉泡、葫芦头一样,也得到市面上专营的“老字号”才能品到正宗风味,上面说到的教场门饸饹就曾经是古城最有名的一家。

  问了一些烹饪界老人,对教场门饸饹比较肯定的一种说法是出现于清末,是由渭南吕家村一位姓孟的老人创出的牌子,其后人孟兆武少承家传,练就了一手做饸饹的绝技,1932年,他先在当时西安市最热闹的南院门第一市场售卖,后来又迁到教场门,此后几十年,在西安饮食市场中自成一家,名气大噪。据内行讲,孟氏做饸饹选料很考究,主要用关中千阳、陇县、白水、长武、蒲城诸县的新鲜荞麦现磨现做,饸饹的制做过程笔者曾经看过几次,主要分和面、煮条、拌油等程序,这些也无甚稀奇,唯一有趣的是两个环节,一个是制青石水,选一块鸡蛋大小的青石用火烧红,放入凉水中一激,“嗞喇”一声,青石水就成了,舀一小碗徐徐洒入面盆再揉和成面团。据说加入这青石水,饸饹由此就筋韧耐嚼了。我看那从火苗上取下的圆溜溜的石块轻轻滑入水中,瞬间爆出无数翻滚的小水珠,雾气蒸腾,当时就想,这简直就是给饸饹注入了灵魂嘛!

  借其它物性以使食物入口筋滑的方法,在北方很多地方都存在。记得当年在部队时,驻兵榆林毛乌素沙漠,于营中常吃一种黄面饸饹,入口不仅滑爽,而且有一种油香味,当时只糊里糊涂地听老兵讲加了什么“沙毫”,即是沙漠中大量生长的一种野草的籽实,许多年以后才知道,那东西提炼出的“沙棘”油,其价令人咋舌。闲言少叙。再说制饸饹的另一环节。压床子。是把一个象粗木条凳似的木架子架在大铁锅上,一个漏斗状的圆孔对着锅,将荞面一块块抟成团塞入圆孔用力下压成条条细丝入锅,行话是“锅开压、锅开打”。“打”就是一煮开就打断长条收上来。这床子如今在西安的食肆上已难看见,偶能见到,就有外国人拍照,本地人围观,以看稀罕,这用具简直可以进饮食文物博物馆了。这饸饹分热凉两种吃法,一般是夏季凉吃,调入精盐、香醋、芥末、蒜汁、芝麻酱和红油辣子,有时师傅芥末下得狠了一些,一筷子入口,不由浑身一颤,好象七窍六神都通了,是消夏祛暑的好东西。冬季多是热吃,在饸饹碗里浇上臊子和热骨头汤,再撒入胡椒粉、香菜、蒜苗丝和紫菜,吃起来汤鲜面筋,通体舒畅。

  前面说教场门的饸饹有名时用了“曾经”二字,就是想在这里说如今教场门的饸饹几个字在一般西安人的口中已鲜有提及了。不过,对于好吃此物者而言,却不必发愁,西安食肆上售卖者越来越多,从西安饭庄、五一饭店这样赫赫有名的大店到街头的小吃铺,什么黑荞饸饹、苦荞饸饹还真不少,若得空尝上一碗,你会发现,这饸饹的臊子和调料汁子还真是越来越有滋味了,也难怪,如今物阜民丰,人的嘴就谗了、尖了,这一谗一尖,不定又会促成几个新的饸饹“老字号”冒出来呢!

8. 陕西活络面的做法

切肉,五花肉切小片。

步骤 2

热锅烧油,下肉片,翻炒至肉片亮晶晶,肥肉出油。转中小火继续翻炒。

步骤 3

加入十三香一点,盐一点,生抽一点,辣椒几粒,姜片几片,翻炒均匀后,加入煮开过的醋,继续翻炒,可以盖盖子烹一会,再加适量醋。继续翻炒。

步骤 4

出锅啦

步骤 5

豆腐切片,油炸至两面金黄。捞出切条备用。

步骤 6

木耳黄花菜泡发后,切碎,炒熟备用

步骤 7

冷水加姜末,烧开后,加盐,生抽,煮开过的醋,刚做好的臊子一勺,炸好的豆腐条,炒好的木耳黄花菜。切好的葱花一把。

步骤 8

面条煮熟后,放进凉白开中,捞出,放进碗里(一碗不要放太多面,一口香嘛,少面多汤才好吃)。

步骤 9

面条碗里浇上刚煮好的汤,就可以开动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