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成都 钟楼(塔钟是什么)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04 13:15   点击:161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成都 钟楼

钟楼车站坐662路到泰兴路成金路口下,然后到成金路上坐602路到终点站金堂车站下。

公交线路:662a路→602路,全程约29.0公里1、从新都钟楼客运站乘坐662a路,经过11站,到达成金路泰兴路口站(也可乘坐662b路)

2、步行约140米,到达泰兴路口站3、乘坐602路,经过8站,到达金堂客运中心站

2. 塔钟是什么

塔钟历史悠久,第一台结构简单的机械塔钟是意大利的丹蒂制造出来的,最早用于欧洲中世纪的教堂,它是完全机械式结构,动力使用重锤,打点钟声完全使用人工撞击铸钟。随着科技发展,钟塔楼钟、led照明塔钟、石英塔钟、电子塔钟、机械塔钟、建筑塔钟、建筑用塔钟、欧式塔钟、学校塔钟、教堂塔钟相继问世

3. 成都石塔寺

【文君井】

在四川邛崃县城内。相传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开设“临邛酒肆”时的遗物。西汉司马相如与邛崃富商卓王孙之女文君相爱,文君夜奔相如,结为夫妇。婚后设酒店于临邛(今邛崃县)市上,“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后世传为佳话。据传,此井即相如文君当年汲水之所,后人遂题名“文君井”。唐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作《琴台》,诗有“酒肆人间世,琴合日暮云”句,就是凭吊遗迹之作。文君井庭园十余亩,井旁不远处有琴台,台前有月池、假山,园林别具一格。“井上疏风竹有韵,台前月古琴无弦”这副悬于琴台的对联,写出了文君井园内的景色。

【石塔】

在四川邛崃县西外石塔寺,距城约45公里。石塔寺宋代名大悲院,明正统年间重修,今已荒废。石塔犹巍然立于寺前,外观十三级。两重须弥基座,束腰,每三个壶门,内有阴刻花卉,繁简相宜,线条流畅,是雕刻佳品。座上为回廊,四面用十二根八方形石柱,托起微翘的四角攒尖房盖,如亭翼然。塔身方形,中段微凸,呈梭形,卓然挺立,形制甚奇。四面有长方形佛龛,龛楣题匾“释迦如来真身宝塔”等字。南龛匾额题“大宋壬辰乾道八年仲秋兴建石塔僧安静记”。题记确切记载此塔始建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

【石笋山石刻造像】

在四川邛崃县城西北约25公里大同乡石笋山。造像分布在高约30—50余米,长约120余米的悬岩上,计三十三龛、窟,大小造像一千余躯。据造像题甩载,开凿于唐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为邛崃石刻造像最集中而又保存完好的艺术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佛传故事、净土变、释迦、无量诸佛、天王、力士、飞天、舞乐等。四、六龛净土变,为石刻艺术精品,刻有殿宇、塔幢、楼阁、桥池、船舫、花鸟等,造像百余,布于楼阁桥池间,在紧密复杂的场面中,仍感觉有宽阔的境界。十四龛阿弥陀佛坐像通高8.3米,两侧观音和大势至的面相与身饰缨珞,具有唐代艺术盛期的瑰丽气象。三十二龛释迦两侧的胁侍文殊、普贤所乘青狮、大象,为石刻圆雕,质感极强。三、八龛的如意轮观音、千手观音,是此间密宗石刻的代表作。二十五龛的浮雕飞天、簿乐,供养人等,都是石刻艺术佳作。

【兴贤塔】

在四川邛崃县城东南25公里观音场内丁字口处。清道光八年(1828年)建成,是一个字库。塔座北向南,密檐式,六方形,通高16.5米。此塔花卉周身,陶砖到顶,绚丽夺目,雄壮而坚。第一层为束腰须弥座。下部之各方圭脚处,均雕花卉,正面两侧有青狮白象。中部束腰处,东西南三方刻碑文,正面是土地堂,内土地神像,横额为“彰善堂”。土地堂上面是字库,两侧为六根莲花瓣吊檐,其间之排坊上精雕八仙。上部的五个塘子处嵌有隋唐演义彩雕,斗栱和角神相互衬托。第二层正中为仓颉殿,背面是文昌官。栏额各方嵌有二十四孝。第三层为塔身,中为兴贤塔,背为观音阁。塔刹以覆盆和相轮均是陶制。此塔各部匀称,制作精美,是研究古陶瓷的实物。

【花置寺造像】

在四川邛崃县城西北7公里许原花置寺庙基前,寺已废,现造像坐落在水库山上。据碑记,始造于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共七龛,最大为立佛像,高4.2米,右手持物,左手举胸前,着双领下垂外衣,面容丰腴,神态慈祥。另两龛为千佛龛,是两组庞大的浮雕小佛。右龛小佛二十一排。每排四十五尊,计小佛九百四十五尊;左龛二十排,每排四十尊,小佛八百尊。两龛共有小佛一千七百四十五尊。小佛均跃坐莲台,神态庄严。两龛间有石台造像,雕刻甚精,惜已残缺。

【大邑地主庄园】

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场口。是解放前大地主刘文彩的宅园。修建于1928—1942年。占地70余亩,房屋三百五十余间。分老公馆、新公馆两处。庄园四周风火墙高达两丈余。当年刘文彩在这里每霸占一户农民的房产土地,就修一层墙,开一道门,整个庄园重墙夹巷。建筑十分侈豪,有长方形、方形、梯形、菱形等各种造型,处处楼阁亭台,雕梁画栋;各种格子窗栅,雕花门缕刻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吉祥博古图案等艺术装饰,多达数百种。庄园内部分为大厅、客厅、接待室、帐房、雇工院、收租院、粮仓、秘密金库、水牢和佛堂,望月台、逍遥宫、花园、果园等部分。存有大量实物,是研究中国封建地主经济的一处典型场所。1958年在此建四川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内有著名泥塑艺术《收租院》。

【收租院泥塑】

在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内。以刘文彩庄园收租院为现场,用连续组雕形式塑造与真人大小相同的一百十四个泥塑人物群像。塑像内容依次分为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帐、逼租、怒火七组。通过农民交租这一主题,深刻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每组有相对的独立性。塑像生动,真实感人。1965年创制。

【药师崖石刻】

在四川大邑县城西15公里斜源场、三坝场、新场交界处的风凰山凤凰禅院背后,故又名后崖。其地孤峰突起,石径悬空,邖水环绕于前,群山罗拜于后,自唐以来有奇绍之称。药师崖因主龛刻像为药师古佛而得名,始刻于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其后五代、宋、元、明都曾增刻,明嘉靖年间,大部进行改装,所以具有明代石刻的风格。石刻全长150米,共十五龛,造像一千余尊。药师佛造像位于石刻正中,坐于莲花合上,通高54米。火焰纹背光,体态丰满,面部慈祥。龛顶有两个彩绘浮雕飞天,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除佛像外,还有风俗人情、民间故事、生产生活场面。这里风景秀丽,山势奇绝,文人题咏亦多。

【鹤鸣山】

又名鹄鸣山。在四川大邑县城北15公里。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米,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形如展翅欲飞的玄鹤。这里为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和避暑胜地。自张道陵在此创立道教以来,道教中有名望者如五代杜光庭、北宋陈希夷、明代张三丰等都曾修炼于此。隋唐以前山上就建立了道观,宋、元、明、清各代曾多次维修。后因年久失修,房屋损坏严重,现存仅有迎仙桥、解元亭、三官庙,招鹤亭、送仙桥等明清建筑。山上碑刻、雕刻较多,有宋米芾书“第一山”巨碑一通,条形石上刻有宋陆游《夜宿鹄鸣山》七律一首。文昌宫有清乾隆年刻双龙浮雕。历代墨客文人留题甚多。

4. 成都 钟声

是陈寅恪 的《忆故居》里面的句子。

《忆故居》

序:寒家有先人之敝庐二:一曰崝庐,在南昌之西山,门悬先祖所撰联,曰“天恩与松菊,人境讬蓬瀛。”一曰松门别墅,在庐山之牯岭,前有巨石,先君题“虎守松门”四大字。今卧病成都,慨然东望,暮境苍茫,因忆平生故居,赋此一诗,庶亲朋览之者,得知予此时之情绪也。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扩展资料:

诗歌赏析: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钟声渺远而悠扬,林影依依可爱,群鸦归巢,故乡的回忆总是温馨的;而此刻漂泊岭南的作者却有家归不得。由于奉行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绝不依从任何一个政党的思想,即使在抗战取得胜利的日子,可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凄凉仍然无法排遣。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作者眼中的山河早已破碎,破碎的还有中国的文化,还有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正如他在送别学生的诗中所说的“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欲羞死”,也许中国文化的破碎更让诗人悲痛。

因此,即使在举国同庆的日子,诗人仍然摆脱不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凄凉。“人间不会孤游意,归去含凄自闭门”,也许只有早已远去的、“赢得大清干净水的静安先生才是诗人的知音。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一身傲骨、一腔正气、一生不愿随波逐流之气、一天的浩然之气。在一九四五年那个举国同庆的日子里,一代大师留给了我们一个默默凝视夕阳的孤独的背影。

而此后的四十年,大师是寂寞的,直到新世纪的曙光照耀神州大地,当中华民族开始伟大复兴之路时,人们开始重建被我们自己曾经一再否定的文化,于是,若干年前那个夕阳下的背影,又被人们重新提起。

一个没有大师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大师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

竹门松菊家何在,且认他乡作故乡。他乡且作故乡,这是大师的自我安慰,自我解脱, 是一种无奈,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抗争。

5. 成都钟楼介绍

成都地铁3号钟楼站最早开车时间早上6点

6. 四川成都塔

塔子山公园塔的历史是:文峰塔,别名白塔。修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坐北向南,塔为砖石结构,七级楼阁式。塔高26.64米,塔顶为六角攒尖顶,塔身呈六边形,各层有一窗(呈螺旋式)。

从古至今,塔子山文峰塔便备受关注。《江北厅志》《江北县志稿》均将其列为“渝州一景”,称其为“文笔摩霄”。

“从前,取道水路,只要看见长江北岸塔子山上那个高耸挺拔的白塔,就知道重庆城到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