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成套大米设备生产(大米的生产工艺及设备)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24 09:36   点击:197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大米的生产工艺及设备

玉米加工设备就是把玉米加工成其它产品的设备,你想做一个多大的企业,要求产量是多少每天,如果原料是玉米胚芽的话,必须有的设备有:软化设备(破碎机、软化锅、轧胚机设备与设备之间用刮板连接)、榨油设备(蒸炒锅、榨油机)、虑油设备(气泵、过滤机、捞渣机、储油罐)、如果你的产量较大的话,建议上浸出设备(浸出器、烘干机、蒸发系统)、如果有浸出设备的话,就必须有包装设备(自动包装秤)、另外还得有个储油罐。需要说明的是浸出浸出设备投资较大,而且危险性也是最大的一个,这个工段的主要辅料是溶剂,一种比汽油还要容易燃烧的液体。如果生产线是150吨/天,这套设备得1000万元左右。 玉米加工设备有:压胚磨粉机、撞击松粉机、电气手动闸阀门、电气手动三通、单双仓分级筛、麻绳清除机、叶轮关风器、玉米破碴机、玉米提胚机组等。成套设备供应已完成商惠酒精玉米提胚整套工艺设备;哈特啤酒麦芽、大米前处理工艺设备。新产品以及老产品的细化提升每年都有新品推出

2. 大米生产需要什么设备

1,你这一日5-6T,现在就有一套设备的机器,厂房两百平就足够,动力电在50KW左右,2,原粮库建议大点,最好至少有个几百平,有好时候多收水稻。3,最好有色选机,最少一台11万,电子包装秤2.8万,四台提升机一万,加前面说的一套4万,这是基本的,后续还有些小的配件的,安装,电料等等,4,现在的利润不好说,有时多的你会笑出来,可有时你可能会哭。能坚持就能赚钱。原粮出米在55%--72%,看原粮,区域定。5,需要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还有粮食局开收售粮证。税务局。

3. 大米生产线设备

稻谷加工工艺流程就是指稻谷加工成成品大米的整个生产过程。它是根据稻谷加工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设备,按照一定的加工顺序组合而成的生产作业线。碾米厂操作规程规定,为了保证成品米质量、提高产品纯度、减少粮食在加工过程中的损失、提高出米率,稻谷加工必须经过清理、砻谷及砻下物分离、碾米及成品整理等工艺过程,即必须经过清理、砻谷、碾米三个工段。   

1.清理工段 清理工段的主要任务是:以最经济最合理的工艺流程,清除稻谷中各种杂质,以达到砻谷前净谷质量的要求。同时,被清除的各种杂质中,含粮不允许超过有关的规定指标。清理工段一般包括初清、除稗、去石、磁选等工序,其工艺流程如下所示:   原粮→初清→除稗→去石→磁选→净谷   (1)初清 初清的目的是清除原粮中易于清理的大、小、轻杂,并加强风选以清除大部分灰尘。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稻谷中所含大杂,常具有长而软、呈纤维状的特点,这类杂质如不首先清除,将会堵塞自溜管与加工设备、称重设备的进口或出口,或缠绕在设备主要工作部件上,严重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初清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以后各道工序的工艺效果,而且有利于改善卫生条件。初清使用的设备常为振动筛、圆筒初清筛等。   (2)除稗 除稗的目的是清除原粮中所含的稗籽。如果历年加工的原粮中含稗数量很少(200粒/千克以下),而且通过调查确认今后的原粮中含稗数量也不会再增加,少数稗籽可在其他清理工序或砻谷工段中解决时,可以不必设置除稗工序,否则应予考虑。高速振动筛是除稗的高效设备。   (3)去石 去石的目的是清除稻谷中所含的并肩石。去石工序一般设在清理流程的后路,这样可通过前面几个工序将稻谷中所含的小杂、稗籽及糙碎米清除,避免去石工作面的鱼鳞孔堵塞,保证良好的工艺效果。去石设备常采用吸式比重去石机及吹式比重去石机。使用吸式比重去石机时,去石工序也可设在初清工序之后、除稗工序之前,好处是可以借助吸风等作用清除部分张壳的稗籽及轻杂,既不会影响去石效果,又对后道除稗工序有利。   (4)磁选 磁选的目的是清除稻谷中的磁性杂质。磁选安排在初清之后,摩擦或打击作用较强的设备之前。一方面,可使比稻谷大的或小的磁性杂质先通过筛选除去,以减轻磁选设备的负担;另一方面,可避免损坏摩擦作用较强的设备,也可避免因打击起火而引起火灾。磁选设备主要是永磁滚筒,此外也可使用永磁筒、永久磁铁等。   除了上述工序以外,为了保证生产时的流量稳定,在清理流程的开始,应设置毛谷仓,将进入车间的原粮先存入毛谷仓内。毛谷仓可起调节物料流量的作用,来料多时贮存,来料少量添补。另外,还起到一定的存料作用,为进料工人提供适当的休息时间,这对间歇进料的碾米厂尤为重要。此外,为了使清理工段与砻谷工段、碾米工段之间生产协调,在清理工段之后还需设置净谷仓。   

2.砻谷工段 砻谷工段的主要任务是,脱去稻谷的颖壳,获得纯净的糙米,并使分离出的稻壳中尽量不含完整粮粒。砻谷工段的工艺流程如下所示:   净谷→砻谷→稻壳分离→谷糙分离→净糙   (1)砻谷 砻谷的目的是脱去稻谷颖壳,使用的设备大都为胶辊砻谷机。   (2)稻壳分离 稻壳分离的目的是从砻下物中分出稻壳。稻壳体积大、比重小、散落性差,如不首先从砻下物中将其分出,会影响后续工序的工艺效果。谷糙分离过程中,如混有大量

4. 大米的生产工艺及设备名称

大米是稻谷经清理、砻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后制成的成品。

清理工序就是利用合适的设备,通过适当的工艺流程和妥善的操作方法,将混入稻谷中的各类杂质除去,以提高大米成品的质量,同时利用磁铁除去稻谷中的铁钉、铁屑等,以保证生产安全。砻谷工序就是用橡胶辊砻谷机或金刚砂砻谷机将稻谷的颖壳脱下,并使颖壳与糙米分离。碾米工序即用碾米机碾削、摩擦糙米使皮层和胚乳分离,然后再进行刷米、去糠、去碎、晾米等处理,这样就可得到所需等级的大米。

5. 大米制作工艺

根据配方数量,把原料和营养强化剂(每500克加维生素B127克、钙质6.5克、赖氨酸1克左右)投入混合机充分混合,并加入适量温水和少量食盐(0.2%),再充分搅拌,使面团含水率为35~37%。

制粒:用辊筒式压面机,将面团压成宽面带,然后送往带有米粒形状凹模的制粒机(制粒机有辊筒式和挤压式等多种,辊筒式制粒机米粒凹模的长径为0.8厘米,短径为0.3厘米。挤压式制粒机与螺旋式通心粉挤压成型机大体相同,物料经过挤压后,从模孔挤 出成型,但工艺参数复杂,技术要求高),在加压状态下把面带压成米粒,然后用分离机将米粒分离筛选,筛掉粉状物。

蒸煮:将含水40%左右的米粒,在输送带上用蒸汽处理3~5分钟,使米粒表现形成保护膜,并杀死害虫和微生物。

烘干:烘干温度一般为95℃,烘干时间约需40分钟左右。烘干后的人造米水分应降至13%左右,再经冷却,水分降至11~11.5%,即可贮存食用。

6. 大米生产技术

这种传统的酿酒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将大米蒸熟 后拌曲发酵,然后蒸馏得成品酒。具体操作起来就更复杂一些,其工艺如下:浸米—蒸煮—扬冷、拌曲—入缸固态培菌糖化—半固态发酵—蒸馏—成品酒。

其中仅是蒸煮工序就很麻烦,操作要求较为严格。例如:将浸好的大米倒入甑内,待园气后初蒸15~20分钟,然后泼入热水,还要上下翻倒几次,又上盖, 待园气后再蒸几十分钟,再进行第二次泼水、翻倒、再蒸。同时还要求所蒸煮的大米外硬内软、无生心、疏松不糊,、透而不烂,均匀一致等等。如那一环节掌握不 好,达不到要求都可能影响到出酒率。

v采用生大米酿酒就简单得多了。生大米不需要淘洗,不需要浸泡,当然更不需要蒸煮。将市售的大米买来后,每公斤大米加入6克生料曲种,加入三公斤冷水搅拌、密封发酵,经蒸馏就得成品酒。所以,有人戏称生料酿酒技术为“傻瓜酿酒技术”。

v生料酿酒,可以说就谈不上什么“工艺流程”,如果硬要编个工艺流程的话,那么这个工艺流程就是:配料(大米+曲+水)—发酵—蒸馏—成品酒。

v采用生料酒曲酿制大米白酒,每斤米得一斤酒,45~50度,口感与传统酿制的一样,甚至超过。

由此可见,采用生料酿酒,简化了工艺、节约了燃料和人工、减轻了劳动强度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出酒率,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由于生料酿酒操作简单,管理粗放,完全可采用规模化、机械化大生产。

由于生料酿酒具有上述诸多优点,仅管这个新技术推广时间不长,宣传力度不大,但仍然受到许多酒厂的欢迎,尤其是受到那些文化不高、缺乏酿酒技术的小酒 厂和家庭酿酒作坊的普遍欢迎。例如:目前广西省内即有上千家小酒厂和家庭作坊在采用生料酿酒技术生产大米白酒。江西、湖南、浙江、上海等也有许多厂家在采 用生料酿酒技术生产。

然而,生料酿酒再简单也是一门科学技术。既是一门科学技术,就有一定的工艺规范和操作规则。遵循这些规则,出酒率就高;违背或不按这些规则操作,就达 不到出酒要求。原因是,由淀粉转变为酒是生物化学反应的结果,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假如改变了规定的作用条件,其代谢产物就不是酒,而是另一种代谢产物 ——如醋酸。

一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把科学看成魔术,把生料曲种当成是“仙丹妙药”,以为在生大米中加点水,丢进去一点生料曲种,它就自然而然地“变”出酒来。一但没有变出酒来或变出的酒不多,就否定了生料酿酒技术的意义和作用。

现将笔者采访数十家成功地采用生料酿酒厂家的经验和个人的心得,总结几条出来供已采用的厂家和对生料酿酒有兴趣的厂家参考。

我们知道,酿酒的希望和目的无非是两个:

一是能得到较高的出酒率;二是酿出的酒能有一个较完美的口感。但是,是否能达到这两个目的的关键环节,是在发酵这道工序。尽管曲种如何好,糖化力和发 酵力如何高;尽管大米的质量好,含淀粉多;尽管蒸馏设备如何先进、接酒技术如何高明。如果在发酵这一环节掌握不好,成品酒的得酒率也就不高。

如何发酵,如何管理,一般酒厂和酿酒作坊都有一定的经验。但生料酿酒与传统的燃料酿酒方法还有不同之处。生料酿酒在发酵期中要特别注意和掌握温度、厌氧和发酵期这三个环节。

一、 温度(指室温℃)。生料酿酒的发酵温度应控制在20℃以上和40℃以下。高于40℃者易产酸,甚至酵母死亡;低于20℃者,生料难以发酵。最佳发酵温度是25℃~30℃。

温度与发酵期的关系是:温度高,发酵期短;温度低,发酵期长。具体说来,温度在20~25℃时,发酵期一般是15~20天,温度在25~30℃时,发酵期一般是10~12天左右。温度在30~40℃时,发酵期一般为8天左右。

生料曲种耐高温,在35~40℃时酵母仍能继续生长、繁殖,而且不会产酸。因此,采用生料酿酒。不存在“安全渡夏”问题。

但是,生料酿酒也存在如何安全过冬的问题。实践证明,在温度20℃以下时,生料很难发酵,如温度在10℃以下则停止发酵,这时的酵母处于冬眠状态,不繁育生长。因此,室温在20℃以下时,要采取保温和升温措施,使室温升到20℃以上,生料发酵才能正常进行。

室 温在20℃以下时,除了采取保温、升温措施以外,还可以采取熟料发酵。这里所说的熟料发酵与传统的蒸煮有很大的区别。这里所说的熟料发酵是指将大料随便蒸 煮而已。具体操作就是将生大米加入三倍冷水,然后用火煮,待煮到大米基本过心即离锅冷却到36℃以下时,加生料曲种搅拌、密封发酵。采用这种熟料发酵方 法,五天左右即全部发酵完毕,然后蒸馏即得成品酒。另外,也可将大米蒸煮成米饭,无夹心即可。

二、 厌氧。所谓厌氧,就是将生大米或煮熟的大米加曲加水装入发酵容器后要密封,使之在没有或缺乏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发酵。尤其是在发酵的中期和后期,更要特别注 意厌氧发酵。因为在酒精发酵过程中,不需要游离氧参加。如果在发酵中有氧气参加,酵母菌则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将糖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大 量菌体使酒精的产量大为减少。

其原理是:在有氧条件下发酵,其产品是醋酸,在无氧条件下发酵,其产品是酒精。所以,如果你不想要醋酸的话,就一定要在无氧条件下发酵。

怎样进行厌氧发酵呢?许多酒厂的实践经验是:在发酵初期,采用半密封。所谓发酵初期,是指自生料投入发酵容器,至发酵液面冒出小米花泡沫这段时期。进入发酵中期和后期,就绝对采用全密封式发酵。所谓中期和后期,是指自发酵液面冒出小米花泡沫起至整个发酵完全结束止。

有 的厂家则与此相反,重视发酵初期的密封,但在发酵中期和后期就不重视了。当原料投入发酵容器以后,他们很重视密封,但从此就无人过。二氧化碳将塑料薄膜冲 破了,捆绑的绳索松脱了,无人检查、更换,使空气中的杂菌大量进入发酵容器,醋酸菌大量生长、繁殖、甚至把酒精作为它的养料,这就是有些厂家反映出酒率不 高的原因。

三、 发酵期。发酵期是指,从投料到蒸馏前的这段时间。

上面已讲过,发酵期的长短决定于温度的高低。温度高,发酵期短;温度低,发酵期长。我们不能说发酵期越短越好,当然也不能说发酵期越长越好,如何适当地掌握这个发酵期的长短,是提高出酒率和增加成品酒的口感和重要环节。

适当的发酵期,首先是看原料是否完全、彻底发酵,其次是原料已经完全彻底发酵后,还要延长发酵期一二天,以利于酯化、增香。

原料已经完全,彻底发酵的标志是:生淀粉已完全转化为糖,糖已完全转化为酒精。用检测残余淀粉的含量和总残糖的含量方法就能确定原料是否完全彻底发酵了。当残余淀粉和残余总糖的含量在百分之一以下时,即说明原料已得到完全、彻底发酵。

一些小型酒厂和酿酒作坊没有检测设备,怎能掌握了解原料是否完全、彻底发酵呢?笔者于1996年编著的《生料酿酒工艺及其操作方法》一书中,曾介绍了用眼睛看、耳朵听、口尝、手摸等方法。由于篇幅关系就不再详述。这里只介绍一种眼看、手摸的简单方法供参考。

手摸,是用母指和食指挤压正在发酵中的米粒,如无硬心、无粗糙感,一挤就化,就说明原料已基本上完全、彻底发酵了。

用眼看,一是看原料,二是看颜色。

当漂浮于发酵液面上的大米,全部或大部分沉入池底,发酵液由浑浊变青,而且整个发酵液处于静止状态,不再冒泡,米粒不再上下窜动时,就说明整个发酵过程已完毕,原料已经完全、彻底发酵了。

看颜色,就是看发酵液的颜色变化。从投料起至发酵开始冒小泡时的这段时期发酵液是清亮、透明的。从发酵开始至发酵结束这段时期,发酵液由清亮、透明变为米汤色。从发酵结束至酯化时期,发酵液由米汤色变清,最后变成暗淡的淡茶色。

实践证明,适当延长一点发酵时间,是提高出酒率和增加成品酒香味的重要措施。

要延长多少时间才能算适当呢?笔者主张,当发酵液由浑浊变清,整个发酵液处于静止状态时,再延长一二天即为适当。从颜色上看当发酵液由浑浊变清,由清变为暗淡的淡茶色即可进行蒸馏。

为什么要延长一二天发酵时间呢?因为酒的芳香物质,是原料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再经生化反应而成为芳香物质。这个生化反应过程需要时间,这个时间就是酯化时间。

7. 大米加工工艺流程及工艺条件

稻谷变为大米的过程是选美的过程。稻谷收购入仓时进行第一道选美,清理除杂,去除稻谷中的杂质及一些瘪谷粒,使稻谷干净饱满。

接着进入砻谷机进行脱壳,脱壳之后的米称为糙米,直接食用口感较差。

下一个环节是碾米,去除糙米的表皮,经过碾米机后米黄色的糙米会变成白色的毛米。

由于在碾米去皮的过程中产生的糠粉会有部分粘附在大米粒上,影响大米的美观、口感及保存期,所以还要进行抛光,去除糠粉,使大米晶盈光洁。

抛光之后,还要进行一轮筛选,即光电色选,主要目的是选出大米中的异色粒及异物。

经过前面几道碾米和抛光后,机器会对大米有一定的挤压力从而导致大米破碎产生碎米。

色选机通过光电感应原理,能够剔除大米中的黄粒腹白米及恶性杂质比如石子其他异物。大米加工的核心过程就结束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