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犁具俗称(农具犁的作用)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04 19:48   点击:89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犁具俗称

大约公元前3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农夫发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类早期开始耕地的农具,中国人大约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铧。

公元前500年,欧洲农夫造出了铁犁,犁前有二个轮子和一个犁刃(即犁铧)。

中国战国时期在木犁铧上套上了V形铁刃,俗称铁口犁。犁架变小,轻便灵活,更可以调节深浅,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欧洲人于1700年代开始用先进的罗瑟兰犁、兰塞姆金铁犁和播种机。

1830年美国移民开始用迪尔铜犁,其他各大洲也开始用铜犁。总之,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各位发明家的心血,并显现了他们的智慧。

2. 农具犁的作用

耙子,如猪八戒的九齿钉耙

用于归拢或散开谷物、柴草或平整土地用的一种农具,柄长,装有木、竹或铁制的齿。

耙子,包括耙体、柄头和手柄,其要点在于,柄头为一种圆管,该圆管中心位于耙体对称中心线上,其下端与耙体固接的接合部呈圆环形。手柄施加到耙体上的作用力通过耙体对称中心线再予以均匀分散,操作顺畅,使用方便,且连续强度好,不易损坏;手柄与柄头连接方式改插套连接为螺旋连接,不但连接、拆卸方便,连接强度好,而且手柄可以改传统木棍为轻质金属棒

3. 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

以前耕田牛拉的叫犁。由木制的犁身和铁制的犁头两部分构成。

犁头包括犁和铧两部分。铧为生铁铸件套在木质犁头上功用是钻地破土,是一个三角状的尖锐翅状物。铧上面是犁,一个园形的小盆大小的熟铁锻件,滩着生,磨得白亮,功用是将土翻到两侧。

犁身主要是一个木质手柄,用来扶犁。

一张犁要两头牛拉,还得一个扶犁的农夫。

这种原始的犁,特点是两侧翻土,深度一般不超过五寸。

工业化后又有七寸步犁,犁铧合为一体,一侧右侧翻土,效率大为提高深度可至七寸。但仍然是两牛一人而已。

拖拉机使用后,有双轮双铧犁,五铧犁,七铧犁。效率更高,深度可超一尺。

4. 犁是什么工具

炎帝

犁是中国人创造发明的。 据古书和《史记》上描述,这时我国出了一位名叫“炎帝”的群众领袖。他第一次用一根木头做了一个木头犁,叫做耜安上一根弯木作柄叫做耒,可以说,这是我国原始的木犁。

有了来耜,就需要拉耒耜的动力。据商代出土的甲骨文考证,人们最初是用几只狗拉,后改用马拉,西周出土的铜器铭文,有的字像人执双耒,有的像人双手执耒赶马耕作。

到了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牛犁,战国时期,牛取代了马。这时,木制的耒耜安上了较长的拉杆,构成了一根或两根直木犁辕。随着炼铁技术的发展,耒耜换上了铁制犁铲。秦汉后,三人操作的二牛抬杠、二牛一人操作的长臂木辕犁,一人一牛操作的短臂双辕犁普遍使用。

后经魏、晋、南北朝继续改革,到唐代发展成定型的木制辕犁。唐代陆龟蒙著的《耒耜经》描述:其铁制件有犁铲、犁臂;木制件有犁底、压铲、策额、犁前、犁梢、犁评、犁建、犁盘等10个部件构成。结构完善,轻便灵活,可以调节耕地深浅。

同时木制的辕架也为耕索和牛索头代替。此后,千余年来,这种曲辕犁在我国很多地方广泛使用。又经宋、元、明、清至现代多次改进,出现了各种轻便犁、山地犁、辕犁、翻转犁、双轮铧犁、机耕犁等。

5. 犁的用途是什么

中国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石犁。黄河流域在今河南、山西境内发现了仰韶、龙山文化的石犁;在长江下游包括今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发现了崧泽、良渚文化的石犁;在华北的内蒙、河北北部、天津等地发现了红山文化的石犁。此外,东北吉林等地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犁。这些石犁形状呈多样性,有杏叶形、桂叶形、三角形、舌形、矛头形、鞋底形;大小有长10几厘米至50厘米不等。时间上距今约在七千多年至四千多年之间。

  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除石犁仍然盛行之外,发现了八件铜犁铧。其中江西新干商墓出土两件;山东济南发现一件商代铜犁,并有明显“使用磨损痕迹”;解放前陆懋德家藏铜犁铧一件(河南陕西间出土);浙江绍兴、长兴各发现一件铜犁铧,其中一件长18.2厘米;云南呈贡天子庙发现了两件铜犁铧,一件长27.6厘米。这些铜犁铧的出现为牛耕的出现进一步提供了条件。

  战国秦汉时期,铁犁普遍使用。战国时,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都发现了铁制犁铧冠。其中河南辉县固围村二号魏墓发现的一件,一边长17.5厘米,一边长18厘米,两翼距23厘米。秦代铁犁铧有尺寸记载的发现三件,以临潼陈家沟遗址发现的一件为最大,犁高(长)38厘米,两翼26.8厘米。

  两汉时期,铁犁的发展不仅很普遍,而且水平更高、更完备。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一是犁头是由犁铧冠、犁铧、犁壁三个部件组成的。犁壁又有马鞍形、板瓦形、菱形、方形缺一角。二是犁有大、中、小三种:大型铁犁铧一般长、宽均达30厘米以上,最大的长、宽达40厘米以上;中型铁犁铧一般长、宽均达20厘米以上;小型铁犁铧一般长、宽达10厘米以上,或平均达十几厘米。上述三种犁铧中,中小型两种犁铧应都是一条牛拉的犁;大型犁铧应是汉武帝时推行的“耦犁”,是两条牛拉的犁,其主要作用是开沟,乃是实行“代田法”时推行开的。汉代的犁是部件完整的长直辕犁,对后世影响深远。

  魏晋南北朝的犁与汉代的犁基本相同。这表现在:其一,犁头仍是由犁铧冠、犁铧、犁壁三个部件组成。犁壁的四种形状依然是马鞍形、板瓦形、菱形、方形缺一角。其二,犁的大小仍然分大、中、小三种;大型铁犁铧仍是一般长、宽均达30厘米以上,40厘米以上的考古未发现;中型一般仍为长、宽达20厘米以上;小型仍是长宽十几厘米,或是平均达十几厘米。其三,铸造铁农具所用铁的材质、功能也完全相同,据河南对考古发现的战国、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铁农具材质化验分析说:“战国早期已采用铸铁脱碳的新技术,而到汉代基本规范化和普及化,并且又有新的提高,这种新技术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对铁农具所进行的“硬度和抗拉强度的研究”表明,“汉代比战国提高一倍左右,耐磨性、韧性和抗冲击能都有提高。而魏晋南北朝的铁农具在硬度和抗拉强度方面和汉代则基本相似。南北朝时期,在北齐统治地区曾出现使用方便的“蔚犁”,但这种犁仅在局部地区使用,而且构造不明。从上述情况看,魏晋南北朝与汉代的犁基本情况相似,没有什么显著变化。

  汉代以后,中国铁犁又一次大的变化出现在唐朝,这个变化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唐代的铁犁铧銎部较大,铧的前部较薄而省去了犁铧冠。这就是说唐代的铁犁铧是犁铧与犁冠的合一,减少了部件,使用更为方便简单。二是出现了曲辕犁。曲辕犁有长、短之分。晚唐陆龟蒙《耒耜经》中所说的江东犁,辕长九尺,犁从头到尾长1.2丈,应属长曲辕犁。陈文华发现的“出土于河南洛阳的唐三彩胡人执犁俑”才是短曲辕犁的代表。元代王桢《农书》中所列犁的图形,也是短曲辕犁。短曲辕犁再经部件的并组简化就成了解放前后个体农民所使用的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