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犁具种类(铧式犁的种类)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15 02:49   点击:248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犁具种类

一般种类水稻种植过程中会造成什么元素富集,尤其涉及一种使水稻米麸富集中微量元素的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米麸中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拓展资料

现将水稻本田的肥料施用量分绍如下:

第一是底肥,也叫基肥,包括有机肥和各种化肥。有机肥用量为每667平方米2000~3000千克,化肥用量为硫酸铵30千克或碳酸氢铵50千克,过磷酸钙30~50千克,硫酸钾10~15千克。以上这些肥料均在耙田前一次施入,耙田后可使肥、土、水相融,以减少肥料流失。

第二是追肥,追肥以氮素化肥为主,如果总的追肥量每667平方米不超过30千克硫酸铵,其大致的肥料分配如下:

①面肥。插秧前耙田时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3~5千克。

②分蘖肥。插秧后10~15天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5~10千克。

③穗肥。在拔节初期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8~10千克。

④粒肥。抽穗前7天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3~5千克。

水稻栽培技术

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和插秧。

稻的耕种除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亦有高度机械化的耕种方式。但仍不失下列步骤:

整地

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期间。过去使用兽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来整地犁田,但当今多用机器整地了。

育苗

农民先在某块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会被称为秧田,在撒下稻种后,农人多半会在土上洒一层稻壳灰;现代则多由专门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来使稻苗成长,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关键。在秧苗长高约八公分时,就可以进行插秧了。

插秧

将秧苗仔细的插进稻田中,间格有序。传统的插秧法会使用秧绳、秧标或插秧轮,来在稻田中做记号。手工插秧时,会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帮助农人将秧苗分出,并插进土里。插秧的气候相当重要,如大雨则会将秧苗打坏。现代多有插秧机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状不是方型的稻田中,还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一般会呈南北走向。还有更为便利的抛秧。

除草除虫

秧苗成长的时候,得时时照顾,并拔除杂草、有时也需用农药来除掉害虫(如福寿螺)。

施肥

秧苗在抽高,长出第一节稻茎的时候称为分蘗期,这段期间往往需要施肥,让稻苗健壮的成长,并促进日后结穗米质的饱满和数量。

灌排水

水稻比较依赖这个程序,旱稻的话是旱田,灌排水的过程较不一样,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后,幼穗形成时,还有抽穗开花期加强水分灌溉。

收成

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时,就可以开始收成,过去是农民一束一束,用镰刀割下,再扎起,利用打谷机使稻穗分离,现代则有收割机,将稻穗卷入后,直接将稻穗与稻茎分离出来,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为稻谷。

干燥、筛选

收成的稻谷需要干燥,过去多在三合院的前院晒谷,需时时翻动,让稻谷干燥。筛选则是将瘪谷等杂质删掉,用电动分谷机、风车或手工抖动分谷,利用风力将饱满有重量的稻谷自动筛选出来。

施肥要点

民谚说:"秧好一半禾",这说明水稻秧苗健壮是增产的基础,另一半禾是指秧苗移栽后的管理。水稻秧苗在本田的生长期比秧苗长的多,早。中、晚稻都在100天以上。此期水稻要经过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到成熟期几个时期。这段时间水稻营养的及时供应更为重要。

一般本田施肥按水稻的生育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是指从移栽至分孽终止,也就是水稻的营养生长阶段,此时以促进有效分蘖和争取多穗为目标;中期是指水稻生育已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花粉形成时期),此时以壮秆攻大穗为目标,但施肥不能过多;后期是指水稻进入抽穗到成熟的时期,此时以攻粒多、粒饱为主,既要保住不脱肥,又不能贪青晚熟。

以上水稻三个时期的施肥方法,实际上是指施肥的原则、理论和目标,真正实践起来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也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土壤和不同的水稻品种来确定施肥量的多少,也就是要做到因地制宜,灵活掌握。具体说就是看土壤是肥还是瘦,土壤质地是沙还是勃。如果土壤又肥又沙,则施肥量要减少,土质是勃而瘦,施肥量就要加大,这就叫看土施肥。此外,还要注意看苗施肥,苗壮少施,苗瘦多施,这就是下面施肥量中,为什么要有一个幅度的缘故。

2. 铧式犁的种类

包括四大类。

1.

耕整机械耕整机、铧式犁、翻转犁、圆盘犁、旋耕机、松土机、灭茬机、平地机、挖坑机、开沟起垄机、联合整地机、圆盘耙、镇压器。

2.

植保机械中耕机、除草机、烟雾机、喷雾器、剪草机、喷粉机、割草机。

3.

排灌机械喷灌系列、滴灌系列、微喷系列、温室大棚系列、过滤器| PE管材管件| PVC管材管件| 出水口(阀)喷头| 喷枪| 水泵。

4.

动力输送机械汽油机、柴油机、发动机、拖拉机、装卸车、升降台、输送机、提升机、给料机、装载机、叉车。

3. 犁是什么农具

犁车 不是 车 ,因为 车 的特征是有能转动的轮子,而 犁车 则没有。但因为它有载着犁、耙等耕作用具在乡村路上来回行走的作用,具备 车 的功能,因此,农民们都把它叫作犁车。犁车者,载犁之车也。20世纪50年代,农村的生产水平还很落后,耕田种地还沿用着原始的犁、耧、砘、耙,至于运输呢,村里别说是汽车、拖拉机,就是现在看起来

4. 犁具是什么

铁犁铧的发明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也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么铁犁是谁发明的呢?

  铁犁的发明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铁犁。欧洲人到17世纪才使用铁犁,比中国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国人还发明了犁镜,给犁装上犁镜,便于翻土,从而提高了农业产量。大约公元前3500年,米索不达米亚平原农夫发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类早期开始耕地的农具,中国人大约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铧。公元前500年,欧洲农夫造出了铁犁,犁前有二个轮了和一个犁刃(即犁铧)。中国战国时期在木犁铧上套上了V形铁刃,俗称铁口犁。犁架变小,轻便灵活,更可以调节深浅,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欧洲人于1700年代开始用先进的罗瑟兰犁、兰塞姆金铁犁和播种机。1830年美国移民开始用迪尔铜犁,其他各大洲也开始用铜犁。总之,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各位发明家的心血,并显现了他们的智慧。

  意义

  使用铁犁的地域范围已很广泛

  两汉时期,统治者都很重视发现农业,亦重视推广铁犁和 牛耕。从考古发掘来看,自北而南,已发现铁犁或其部件的省份有辽宁、山西、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宁夏、陕西、四川、甘肃、新疆、江苏、福建、贵州、云南等,出土铁犁铧或其部件以百数。只有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区在当时,“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尚无使用铁犁的痕迹,而主要使用铁口或全铁?、 铲等。

  铁犁的进步性和定型化

  两汉铁犁的进步性与规格定型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上:1.犁身全铁化,称为全铁犁,坚固耐用;2.犁口锋利化,角度缩小到90度以下,锐利适用;3.规格定型化,犁因不同需要,而有大、中、小型之分,形制亦因需要而有差异;4.犁头犁冠化,使用于多沙石地区的犁头,多加装铁犁冠,其形制类似战国时期的“V”形犁,对犁铧刃部起保护作用,可随时更换;5.犁铧犁壁化。犁上装有犁壁,便于翻土、起垄,用力少而见功多。

  上述不同类型的铁犁和部件,在《中华农器图谱》中都选有典型图片著录。如其中的“辽阳大铁犁”(第一卷第155页),是于1955年在辽宁辽阳三道壕出土的,为西汉时期的遗物,其底长40厘米、后宽42厘米、后高13厘米。用复制件在耕后砂壤松土中模拟试耕,用福格森165拖拉机牵引,一人扶犁,用弹簧拉力计测拉力,入土深度15.5厘米,平均拉力为60公斤左右,速度为0.5米/秒左右。据此,此大铁犁如用一头壮牛(乌犍或黄犍)或用牯牛(未阉公牛)二头抬扛,可持续(二小时为限)作业。元代王祯《农书》所记?铧,“其制大倍常铧,?亦称是。凡开田间沟渠及作陆堑,乃别制箭犁,可用此?斫犁底为胎,锻铁为刃,犁辕贯以横木,二人扶之,可使数牛挽行。插犁既深,一去复回,即成大沟。”铧及其使用的情况大约与西汉 辽阳大铁犁类似。

  两汉的中犁底长和后宽各约30厘米,小犁底长和后宽各约20厘米。此两种铁犁多用于田间作业。上述三种型号的犁一直沿用到近代拖拉机或现代步犁推广之前。

5. 犁的用途是什么

汉代应用的一种新式耕具。 西汉时代铁犁已广泛应用。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创造了耦犁可以用二牛三人一组耕地,由二牛合犋牵引﹑三人操作的一种耕犁。

汉武帝时赵过在履行代田法的同时﹐创造了二牛耦耕的耦犁﹐其操作办法是一人牵牛﹐一人掌犁辕﹐以调节耕地的深浅﹐一人扶犁

6. 犁具属于什么结构

区别在于指向不同,概念不同,用途不同,意思不同等,铧是指犁具结构中用于铲开土壤的铁制犁铧,是犁具上的一个构件,而犁则是用于耕地松土的农具,是犁地,种植的工具,包括犁铧等多种部件,所以二者指向不同概念,意思不同,有联系也有区别

7. 常用的犁的种类哪四种分别是

常用的劳动工具有抹布、扫帚、拖把、清洁刷、玻璃擦、鸡毛掸、锄头、刮板、钳子、锉刀、锤子、螺丝刀、板子等。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直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它被用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起传导劳动的作用。

常用的劳动工具有抹布、扫帚、拖把、清洁刷、玻璃擦、鸡毛掸、锄头、刮板、钳子、锉刀、锤子、螺丝刀、板子等。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直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它被用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起传导劳动的作用。

劳动工具:

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人类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生产工具在生产资料中起主导作用。社会生产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上,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上开始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