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液体灭菌设备(灭菌的设备)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17 01:02   点击:116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灭菌的设备

1、二氧化氯消毒剂发生器

发生器的二氧化氯产量应不低于额定值;

发生器产生的消毒剂溶液中,二氧化氯(以有效氯计)占总有效氯的质量百分数不小于95%;

主要原料如亚氯酸钠的转化率不低于80%。

2、二氧化氯复合消毒剂发生器

发生器的有效氯产量应不低于额定值;

发生器产生的消毒剂溶液中,二氧化氯(以有效氯计)占总有效氯的质量百分数不小于55%;

主要原料如氯酸钠、亚氯酸钠的转化率不低于60%。

3、在正常工况下,发生器的使用寿命不小于5 年,平均*工作时间不少于8000h。

4、发生器在正常工况下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发生器在室内使用时(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环境温度以5℃~40℃为宜),室内环境中lv气浓度应符合HJ/T 30的规定,其高允许浓度应小于1mg/m。

5、用于饮用水时,消毒后水中的亚氯酸根、氯酸根等原料残留物的总量应不大于0.7mg/L。

2. 灭菌设备有哪些

高压蒸汽灭菌适用于培养基、金属器械、玻璃、搪瓷、敷料、橡胶及一些药物的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用高温加高压灭菌,不仅可杀死一般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芽胞、孢子也有杀灭效果,是最可靠、应用最普遍的物理灭菌法。

注意事项:

1、包裹不应过大、过紧,一般应小于30cm×30cm×50cm。

2、高压锅内的包裹不要排得太密,以免妨碍蒸气透入,影响灭菌效果。

3、压力、温度和时间达到要求时,指示带上和化学指示剂即应出现已灭菌的色泽或状态。

4、易燃、易爆物品,如碘仿、苯类,禁用高压蒸气灭菌。

5、锐性器械,不宜用此法灭菌,以免变钝。

6、瓶装液体灭菌时,要用玻璃纸和纱布包扎瓶口,如有橡皮塞时,应插入针头排气。

3. 灭菌设备常规使用条件下,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有四种。

第一种是工艺监测,就是按灭菌工艺参数进行检测记录。

第二种是化学监测,就是利用化学指示剂在灭菌结束时判定灭菌的各项指标是否达到所要求的参数。

第三种是生物监测,就是利用活的微生物在常规程序灭菌后是否被全部杀灭来监测。

第四种是B-D试验监测。

4. 灭菌设备属于几类器械

一二三类是国家综合考虑医疗器械的预期目的、结构特征、使用方法等因素,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的结果。

第一类是风险程度低,实行常规管理可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多数非无菌提供,可重复使用。如:外科用手术器械(可重复使用的不锈钢材质的刀、剪、钳、镊、钩)、医用X光胶片、刮痧板、手术衣、手术帽、检查手套、纱布绷带、引流袋等。

第二类是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有无菌要求的话需要无菌提供,一次性使用。如:医用缝合针、一次性医用防护服、一次性使用无菌备皮刀、一次性使用压舌板、脑内用钳、激光定位系统、电子血压计、体温计、心电图机、脑电图机、显微镜、无菌医用激光光纤、助听器、超声消毒设备、不可吸收缝合线、避孕套等。

第三类是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如:高频电刀、血管吻合器、心肌活检钳、X射线放射治疗系统、植入式心脏起搏器、角膜接触镜、人工晶体、超声肿瘤聚焦刀、血液透析装置、植入器材、血管支架、综合麻醉机、齿科植入材料、医用可吸收缝合线、血管内导管等。

具体一二三类产品可通过2017年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进行查询。

5. 灭菌设备验证指南

答:卧式蒸汽灭菌器安全阀检查方法步骤如下:

  ①手动打开安全阀,看安全阀是否正常;

  ②加热升温过程中,看压力表指针的上升状况是否有受阻情况发生,没有受阻,可正常使用。

  自动控温型灭菌锅

  ①手动打开安全阀,看安全阀是否正常;

  ②加水时,观察水位指示灯是否正常显示水位状况;

  ③在排除冷空气的前提下, 观察显示屏上的温度和压力表指示温度的差,通常情况下,压力表上的温度略高于显示屏上的温度,此压力差如果不超过3℃,可正常使用。

6. 灭菌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 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防止尘埃飞扬。治疗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   2、 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   3、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须再经无菌处理后方可使用,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4、 无菌包应注明无菌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以便取用,放在固定的地方。无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14天,过期应重新灭菌。   5、 取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钳(镊)。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区。   6、 进行无菌操作时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7、 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二) 准备质量标准   1、 工作人员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修剪指甲。   2、 备齐用物。   3、 治疗盘、无菌持物钳或镊,浸泡于消毒溶液内,无菌溶液、无菌包布、无菌容器及物品、无菌手套、弯盘、75%酒精、无菌棉签。   4、 查对无菌物品、灭菌日期及手套号。   5、 用物排放有序,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三) 操作流程质量标准   1、 选择清洁、干燥、宽阔的场所进行操作。   2、 解开无菌包系带卷放在包布下边。   3、 用拇指和食指先揭左右两角,最后揭开内角,注意手不可触及包布的内面。用无菌钳(镊)取出一块无菌巾放于治疗盘内,剩余部分按原折痕包起扎好,并注明开包时间。   4、 铺无菌盘:   单巾铺盘:双手拇、食指捏住治疗巾两上角外面,轻轻抖开,双折铺于治疗盘上,内面为无菌区,盖的半幅成扇形折到对面无菌盘上,开口边向外,放入无菌物品后,边缘对齐盖好。将开口处向上翻折两次,两侧边缘向下翻一次,以保持无菌。   双巾铺盘:双手捏住无菌巾的左右两上角的外面,轻轻抖开,由远向近铺于治疗盘上,无菌面向上,放入无菌物品。依上法夹取另一块无菌巾,由近侧向对侧覆盖于治疗盘内上,边缘多余部分反折,不应暴露无菌区。   5、 打开无菌容器盖,必须把盖的无菌面(内面)向上,放在稳妥处,夹取所需物品放入无菌盘内后立即盖严。   6、 倒无菌溶液,仔细检查核对溶液后,面对瓶签两拇指将橡皮塞向上翻转,再用一拇、食指将橡皮塞拉出,用食、中指套住橡皮塞,另一手(或同一只手)握住瓶签倒出少许溶液冲净瓶口,再由原处倒出所需溶液于无菌容器中,套上瓶塞并消毒翻转部分与瓶颈(从非污染处到污染处)后立即盖好,并注明开瓶时间。   7、 打开无菌盘上层无菌巾一部分,核对无菌手套袋上所注明的手套号码、灭菌日期和消毒指示胶带,然后将手套袋摊开,取出滑石粉包,将粉擦于手掌、手背和指间,以一手掀起手套内袋开口处,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使手套的两拇指相对,一手伸入手套内戴好,再以戴好手套的手伸入另一手套的反折部分,依法戴好另一手套,将反折部分翻转套在工作服衣袖外面,揭开无菌盘进行无菌操作。   8、 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底部,不可触及容器内面及边缘。   9、 开包递送无菌物品时,一手托起无菌包,另一手打开无菌包一角,将带子卷起夹在托包的手指缝内,另一手依次打开其它三角并抓住递送或稳妥地将包内物品放入无菌容器中(无菌区域内)。   10、 操作完毕,从手套口翻转向下脱去手套,整理用物。   (四) 终末质量标准   1、 操作有序,方法正确,无菌概念清楚,无菌观念强。   2、 能口述无菌操作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五) 注意事项   1、 开包后的无菌包和开封后的无菌溶液有效期均为24小时,无菌盘有效期限不超过4小时。   2、 无菌持物钳取时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及溶液以上的容器内壁。使用时应保持钳端向下,不可倒转向上,用后立即放入容器中。如到远处夹取物品时,无菌持物钳应连同容器一并搬移,就地取出使用。无菌持物钳只能用于夹取无菌物品,不能用于换药和消毒皮肤。无菌持物钳及其浸泡消毒容器,应每周清洁消毒二次,并更换消毒溶液及纱布。门诊换药室或使用较多的部门,应每日清洁消毒一次。 3、 使用无菌瓶内的溶液时,不可将无菌敷料堵塞瓶口倾倒无菌溶液,或直接伸入溶液瓶内蘸取,以免污染剩余的溶液。   4、 无菌包内物品不慎污染或无菌包浸湿,外界微生物可渗入包内,造成污染,需重新消毒。   5、 戴手套时应注意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外面,而戴手套的手则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或另一手套的里面。戴手套后如发现破裂,应立即更换。脱手套时,须将手套口翻转胶下,不可用力强拉手套边缘或手指部分,以免损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