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科技电影观后感 600到1000字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2-06-24 08:22   点击:299  编辑:祁志   手机版

  听,地球的低泣
  静谧的母亲河静静地流淌,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如今,清澈的母亲河已悄然逝去,取而代之的是泛绿亦或发黄的散发着一股恶臭的河水。是谁抹黑了母亲河洁净的脸庞?是谁给母亲河换上了绿衣黄衫?曾经哺育过无数儿女的母亲正在抽泣!那些与母亲河共同走过漫长岁月的老人们愤怒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工厂源源不断的污水的排放,生活水平的提高却让有些人忘记了感恩,一双双充斥着污浊的手无情伸向了母亲河。昨日鲜活的母亲河已离我们远去,只剩下衰颓的身躯无助地呻吟…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资料表明:全世界森林面积以每年约17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平均每天有140种生物消亡等。所有这一切都在向人类发出警示:人类在破坏地球环境的同时,也在毁灭着自己。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所以承担树木的命运成为我们环境保护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
  白居易曾经说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可见能源有限,用度无穷,要求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也成为一种自觉。
  有人说,五六十年代的人,缝缝补补又三年;七十年代的人,节俭等于合理消费;八十年代的人,勇于享乐,向往“超前消费”。笔者作为80后一代,对于所谓“勇于享乐,向往“超前消费”的观点不敢苟同。
  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大家应该行动起来,已经有好多的环保工作者冲锋在一线,他们佑护了我们的健康,他们的苦乐年华,蹉跎岁月,都化为无声的环保之歌。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其实,环保事业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事业,就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细节做起”的事业,真正的环保工作,你我都是第一角色--时至今日,人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大自然对我们人类一无所求,而人类只有在大自然的荫蔽下才能得以生存。地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任意挥霍的家园。她对我们是唯一的,却不是永远的。人类不善待地球,这个家园最终变为墓地。
  OK?

谁能帮我找一篇1000字以上的读后感?急!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读后感
我读到的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的本子,标注〔美〕A.H.马斯洛 著,李文恬(“恬”字左边加“氵”)译,林方校。
  虽然译者介绍,此书是“关于人性与社会关系的研究”的著作,不过我觉得以心理学的术语,也是用马斯洛自己的话,此书是阐明他的“成长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的。
  人人几乎都知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他的“自我实现理论”。但如果一个人不满足于从别人的综述中学得一知半解,那就非得读一读马斯洛的《存在心理学探索》不可。
  
  一
  
  马斯洛建立他的理论是从批判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开始的,他在本书中写道:“弗洛伊德对于人的描述显然是不合适的,他没有考虑人的志气、人的可以实现的希望、人的神圣的品质。弗洛伊德给我们提供了心理病理和心理治疗的最全面的体系……”“弗洛伊德向我们提供了心理疾病的一半,而我们现在必须用心理健康这一半使之完成。”
  从以上的话我们可以看出,马斯洛对人性的研究也是“动力”一派的。不过他不是象弗洛伊德一样将动力归之于“本能”“性本能”,他提出了动机背后的需要,这才是人生的真正动力之源泉。
  他的关于需要的理论是深刻而细致的。前面讲过,一般人常常只了解到“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几种需要,用它们来解释人类活动的动机。读过此书,才会学习到马斯洛更深刻的论述。
  首先,他是将5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的。前4种需要属于基本需要,最后一种才是成长需要。
  第二、基本需要与成长需要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马斯洛将基本需要看作一种“缺失性需要”,反过来说,这些需要缺失人就会得病。不过不是生理病,而要得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疾病。这是马斯洛的精神病理学。他写道:“神经病从其核心和起源来看,似乎是一种缺失性疾病;它起源于没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称之为需要的东西,这些需要是和对于氨基酸和钙的需要是一样的,即它们的缺失就会引起疾病。”马斯洛的这些观点,不但具有理论和哲学上的意义,对于我们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人来说,更具有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
  第三、马斯洛更推崇和看重成长需要。在他看来,基本需要的满足仅是使人不得病,而追求成长需要才能使一个人更健康。基本需要的满足需要依赖一系列客观条件,有许多是人无法左右的。只有成长需要——自我实现,才完全是从内心而来的动机,几乎不需要外部的条件就可以实现。有这种需要的人,更重视精神领域的价值的追求,更能摆脱世俗的名利羁绊,心态更平和,胸怀更宽广,生活更有目标。
  第四、需要的满足必须是一层一层进行的。所以马斯洛的发展心理学强调必须关注儿童的基本需要的满足,需要的缺失就会使儿童的人格受损。他说:“只有感到安全的儿童才敢于健康地成长,他的安全需要必须得到满足。”“低级需要自身充分满足已经实现的基础上会浮现出新的高级需要的倾向。有幸正常生长的儿童,需要获得了满足,当他充分尝到的快乐厌烦了,会热切地继续寻求更高级的、更复杂的快乐,只要这些快乐对他来说已经变得可以得到而又无危险和威胁。”
  
  二
  
  马斯洛对于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论述是激动人心的。我个人认为这些论述是他的心理学理论中最令人感动,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这是一种纯粹精神上的体验,它具有高山仰止般的道德高度。“任何人在高峰体验时,都暂时具有了我在自我实现个体中发现的许多特征。也就是说,这时他们变成了自我实现的人。如果我们愿意的话,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时的性格上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情绪与认知的表现状态。在这时候,不仅是他最快乐和最激动的时刻,而且也是他最成熟、最个体化、最完美的时刻——一句话,是他最健康的时刻。”
  不要以为马斯洛的高峰体验是一种玄学式的论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从认知、情绪、对同一性的体验等几个大的方面,说明了高峰体验的特征。总之,高峰体验虽然不可人为的召之即来,但它并非不可理解。它是长期追求后的一次飞跃,是经历长时培养后的开花结果。
  “高峰体验时刻的人,成为一个更纯粹精神的而较少世故的人。”“他摆脱了阻碍、抑制、谨慎、畏惧、怀疑……”“他是更有创造性的。”“高峰体验仅仅是善的和合乎需要的,而且从来没有被体验为恶的和不合乎需要的。这种体验从本质上就是正当的。这种体验是完美的、全面的。”
  
  三
  
  中国古代对于人性的理解有“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两派。如果这样简单的分类,那马斯洛是属于相信“人性本善”的。他对世界和人的根本看法是乐观的,在这一点上与弗洛伊德似乎是相信人性本恶迥然不同。
  马斯洛这样表明着自己的观点:“似乎大多数的心理学家都认为,邪恶行为是反应性的而不是本能性的。这种看法包含有这样的意思,虽然‘恶的’行为是非常深地置根于人性之中,而且是从来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但是,当人格成熟和社会改善时,仍然可以期望缩小恶。”
  所以,
  “专业的心理治疗家每天都在转变和改变着人性,每天都在帮助人变成更强大、更有道德、更有创造性、更和蔼的、更热爱的、更利他的、更安祥的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诗》有之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
  我们大可不必学司马迁那样伤感和多情。需要的是学马斯洛等心理学大师们的榜样,在自己不断成长的同时,以大爱之心帮助那些基本需要缺失的人,帮助他们找回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行业,帮助别人的实践也是个人自我实现的过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