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呼吸机的使用流程(呼吸机使用流程考核标准)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2-12-14 16:55   点击:271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呼吸机使用流程考核标准

  1、  急救站名称使用“xx市120急救城中分站”。

二、急救站点应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自觉服从市急救中心统一调度指挥,迅速赶往事发现场进行紧急医疗救治,严格按照“区域就近、病情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及患者意愿”的原则做好患者转送、监护、治疗等急救服务工作,不得因任务调派、收费等因素拒绝、推诿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不得违规转送病人,谋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 

三、站点建设应配置相应标准数量和规格的救护车、医疗设备、医用耗材、急救药品和通讯设施等,并做好各项设施设备、药品耗材的日常维护、保养和更新,组建由驾驶员与医务人员组成的急救服务单元,按照有关要求加强对全体人员岗前培训和定期业务培训。急救站点建设主要包括基本设置、工作用房标准、人员配置标准、救护车配置标准、通讯设备配置标准、管理运行机制等。

1、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急救分站用地面积一般为250-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一般为100-500平方米,由基建办提供场地。同时,依据服务区域范围和服务人口的增加应适当增加急救分站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2、急救分站应设置救护车专用停车位或停车库、1办公室、值班室、2休息室,根据需要设置器械库、药品库、防护器材库以及车辆人员清洗、消毒、

生活卫生设施(空调、办公桌椅、文件柜、更衣橱、热水器)等。值班室、休息室原则上选择平房或楼层的第一层,值班室、停车位置应方便人员和救护车的迅速出警。

3、急救站点一般至少配备2-3辆救护车和3-4个车组急救工作人员。每辆车组至少应配备医护人员、驾驶员、急救员(担架员)4名。救护车、医疗器械配备由医院提供。暂时配备一部救护车。每组人员至少3名医生、3名护士。医生由临床科室抽调,进行院前培训,每月3名医生排班。拟安排1名120分管主任。担架员由物业提供,年龄50岁以下,身体健康

4、(1)、急救分站管理人员应为专职,高年资中级职称或副高及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临床一线工作经验。

(2)、院前急救医生由医务科安排,全日制医学院校毕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具有职业医师资格,有3年及以上临床一线工作经验,在院前急救岗位轮训不少于1个月,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院前急救护士应为全日制医学院校毕业,中专及以上学历,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至少有两年以上护理工作经验。

(3)、院前急救司机应具有B照以上驾驶证,3年以上驾龄,身体健康能适应艰苦条件下野外作业工作,上岗前接受相关专业岗前培训合格。

(4)、急救员(担架员)由后勤保障,年龄应在50岁以下,身体健康能适应艰苦条件下负重工作,上岗前能接受相关专业岗前培训并经受考核合格。

(5)、接线员应为全日制医学院校毕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具有医学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背景,熟悉院前急救工作流程,上岗前至少在院前急救岗位轮训1个月,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2. 呼吸机使用流程考核标准最新

静脉输液、无菌技术、穿脱隔离衣、吸痰术、皮试液的配置、心肺复苏、引流管的护理、鼻饲法、导尿术、单人搬运法、双人搬运法、胃肠减压术、肌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口腔护理、吸氧、雾化吸入。

护士需要掌握的其他技能:

急救技能 : 心肺脑复苏、人工心肺复苏术、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洗胃机、除颤仪的使用、气管切开术、气管插管术等。

基本理论与知识 :急救基本理论;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相关理论知识;护士基本素质;儿科护士与患儿家长沟通的艺术、如何处理好医护、护患及同行之间的关系;美学及护士形象;国内外护理新动态;小儿营养学及饮食指导等。

导致护士操作考试不合格的原因:

指导沟通的欠缺:护士在接受检查或日常操作中,还存在无言操作的局面,现在操作程序中增加了评估及指导,护士知道了需要与病人在操纵中的沟通,可是在检查与考核中,看到多数护士都是说话时,就规矩的说话,操作时就无言的操作,使得操作的时间很长,使得病人感到很尴尬,在语言交流中,我护士与病人的交流都处于意问一答得形式,没有让病人将自己需要题目询问或讲述出来,病人的需求与对不适的讲演意识很不够,这会导致护士操作考试不合格。

3. 呼吸机使用流程考核标准是什么

给你一个大纲,供参考。

你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缩减自我鉴定 xx年xx月--xx年xx月,我在icu实习。特自我鉴定如下:

一,实习情况概述,实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详细写哦)

二,思想认识,实习纪律的遵守情况等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少写哦)通过实习,我掌握了XXXX,具备了XXXX。

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虚心向前辈学习,严格要求,不断提高

4. 简易呼吸器操作考核标准

一、体能要求标准:

具备良好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能适应在复杂、多变和危险的环境中进行灭火战斗的需要,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去完成任务;能适应长时间灭火和大负荷量的救人、抢救物资的需要。

能够在任何复杂环境中坚持灭火战斗,避免个人伤害。具备良好的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能在严寒、酷暑以及风、雨、雪等气候条件下进行灭火战斗;具备勇敢顽强,雷厉风行,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过硬战斗作风。

二、技能要求标准:

1、熟练掌握消防业务理论知识,了解消防的历史与现状,明确消防的发展趋势。熟悉物质燃烧知识,化学危险品性质;懂得消防给水和消防器材装备、灭火剂的性能与用途;了解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灵活实施灭火战术,正确使用灭火剂,确保灭火成功。

2、依据消防员各自不同的职责,练就过硬的消防业务技术:消防战斗员应熟练掌握着装、铺设水带、各种灭火剂的喷射、登高、破拆、佩戴呼吸器、结绳、救人与自救等基础项目的操作使用,掌握动作要领。

驾驶员应熟练掌握消防车的技术性能与保养,向火场供灭火剂,吸水与排水;通信员应熟练掌握电话、火警调度台和无线电台(基地台、车载台、手持台)的操作使用,责任区域划分,受理火警及火灾了望的情况与工作方法,达到快速受理火警,通信及时、准确、不间断。

3、了解掌握灭火战术原则,灭火基本战术方法,各类火灾的规律、特点和扑救的基本对策,熟悉单兵、小组、班战术进攻的实施方法与协同配合,做到抓住战机,把握火场主动权。

三、心理素质要求标准:

在灭火及灾害救助中,消防人员将承受空前沉重的心理负荷,因此在心理上必须具备勇敢、大胆、坚定、顽强、沉着、果敢机智、坚韧不拔等心理素质,在经过长时间的体力和心理负荷以及精神上的震动而不丧失争取胜利的意志能力。

5. 呼吸机使用流程考核标准模板

三级甲等医院评定标准

一、什么是三级甲等医院?

三级甲等医院(简称“三甲医院”),是依照中国现行《医院分级管理办法》等的规定而划分的医院等级之一。三级甲等医院是中国除国家特殊医院以外的最高等级的医院。

中国内地现对医院实行“三级十等”,在三级中设置特等,三级特级医院是专指那些规模特大的医院。等级医院管理将医院分成一、二、三共三个等级。一、二级医院有甲、乙、丙三等;三级中有特、甲、乙、丙四等。级的划分是按病床数来的:一百张以下,也就是乡镇卫生院为一级医院;五百张以上,定为三级,原则上省级及每个市一至两所;五百张以下,一百张以上评为二级。所以,三甲医院和特级医院是医院中等级最高的。

三级医院(病床数在501张以上)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三级医院主要指全国、省、市直属的市级大医院及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是按国家《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获得超过900分者。各项评分比例如下:

三级综合医院(1000分)=医院功能与任务 (50分)+ 科室设置(30分)+ 人员配备(30 分)+ 医院管理 (140分)+ 医疗管理与技术水平 (480分)+ 教学、科研管理与水平 (105分)+ 思想政治工作与医德医风建设 (65分)+ 统计指标(100分),(具体请看第四项《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

二、三级甲等医院配备要求

床位:住院床位总数500张以上。

科室设置:临床——至少设肛肠科、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皮肤科、麻醉科、康复科、预防保健科;医技——至少设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手术室、病理科、输血科、核医学科、理疗科(可与康复科合设)、消毒供应室、病案室、营养部和相应的临床功能检查室。

人员:每床至少配备1.03名卫生技术人员;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各专业科室的主任应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临床营养师不少于2人;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

房屋: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日平均每门诊人次占门诊建筑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

设备:给氧装置 呼吸机、电动吸引器 自动洗胃机、心电图机 心脏除颤器、心电监护仪 多功能抢救床、万能手术床无影灯、麻醉机麻醉监护仪、高频电刀 移动式X光机、X光机 B超、多普勒成像仪 动态心电图机、脑电图机 脑血流图机、血液透析器肺功能仪、支气管镜、食道镜、胃镜、十二指肠镜、乙状结肠镜结肠镜、直肠镜腹腔镜、膀胱镜宫腔镜、妇科检查床 产程监护仪、万能产床 胎儿监护仪、婴儿保温箱骨科牵引床、裂隙灯 牙科治疗椅、涡轮机 牙钻机、银汞搅拌机 显微镜、生化分析仪紫外线分光光度计、酶标分析仪尿分析仪、分析天平 细胞自动筛选器、冲洗车 电冰箱、恒温箱离心机敷料柜、器械柜 冷冻切片机、石蜡切片机 高压灭菌设备、蒸馏器 紫外线灯、手套烘干上粉机洗衣机、冲洗工具、下收下送密闭车、常水、热水、净化过滤系统净物存放、消毒灭菌密闭柜、通风降温、烘干设备热源监测设备(恒温箱、净化台、干燥箱)

三、医院等级如何划分?

医院等级评定重新启动后还采用三级六等划分等级,民营医院可以与公立医院平等的参与等级评定。考核的主要项目包括医疗服务与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技术水平与效率。实行1000分制,900分以上评为三级甲等,750分-900分评为三级乙等,750分以下评为三级丙等。医院等级不搞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

三级医院主要指全国、省、市直属的市级大医院及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二级医院主要指一般市、县医院及省辖市的区级医院,以及相当规模的工矿、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医院;一级医院主要指农村乡、镇卫生和城市街道医院。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1000分)

(1)医院功能与任务 (50分)

服务+科研:年出院病人中应有一定比例来自医院所在地以外的地区或省。承担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科研课题。

(2) 科室设置(30分)

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业务科室,内科:应至少设7个科室,3个以上的重点专科。每重点专科有20张病床。

(3) 人员配备(30 分)

临床护理>=卫生技术50%;病床床位:病房护士>=1:0.4;大专以上护理专业毕业文凭者>=护士总数20%;营养人员:床位=1:200

(4) 医院管理 (140分)

组织+信息+财务+设备+总务+建筑+安全+环境管理;医院职工对院领导班子结构、合作和工作满意度≥80%。

(5) 医疗管理与技术水平 (480分)

医疗+护理+培训+医院感染+输血管理

(6)教学、科研管理与水平 (105分)

每年承担部委省级以上科研课题≥2项;在统计年度内,在国家级学术刊物(本专业领域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1次; 按评审前三年统计,有省科技进步(成果)奖≥1项;部委、省科技进步(成果)奖≥2项。

(7)思想政治工作与医德医风建设 (65分)

建立健全群众和社会监督制度,患者、合同单位对医院的满意度≥85%。

(8)统计指标(100分)

1.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95%。 2.手术前后符合率≥90%。 3.临床主要诊断与病理符合率≥50%。等等

6. 呼吸机操作考核标准表

麻醉护士任职条件1、麻醉护士受护理部和麻醉科管理。

2、麻醉护士由工作5年以上,在手术室工作三年以上,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经专科培训且考核合格的护士担任。

3、麻醉护士应该遵守麻醉护士的职责和制度,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4、麻醉护士应该掌握常用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和输液泵及镇痛泵的使用;熟悉常用***物和麻醉方法。

5、麻醉护士应该每年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及培训。

7. 呼吸机使用流程考核标准视频

一、总则

1.1 为积极适应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指导方舱医院建设,构建平急结合的医疗救治体系,做好新冠肺炎感染者分类救治,最大限度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制定本设计导则。

1.2 方舱医院是快速、大量、集中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的建筑及其配套设施。本导则适用于方舱医院项目的设计工作。

1.3方舱医院的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在当地联防联控机制下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医疗资源、建设条件、管理模式等多方面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改造建设方案,确保快速使用,高效运行。

1.4 方舱医院应统筹考虑日常和应急使用需要,合理确定使用功能。平时可做日常设施使用,应急时能够快速、顺畅转化为医疗收治设施,做到平急结合,应急优先。

1.5 方舱医院应按照快速集中收治、闭环流程管控、分类同质管理、洁污分区分流的基本原则,做到环境安全、生物安全、防疫安全、结构安全、消防安全、质量可靠。

1.6方舱医院的建筑布局及机电系统设置应满足疫情防控要求,并符合平时及应急时功能需要。应制定平时与应急时功能及系统快速转换方案,做好物资储备、日常演练工作。

1.7方舱医院应为收治人员提供安全、实用的治疗、康复环境,为医护工作人员提供安全、便捷的工作条件。场地环境、材料、室内色彩等设计和选择,应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1.8方舱医院应设置具有明确引导、管理等功能的标识系统。

1.9方舱医院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安全防范、健康监测、感染控制、物资配送、设备运行维护等动态管理,在保证治疗效果、效率基础上降低医护工作人员工作强度。

1.10方舱医院应综合考虑平时及应急时的功能,建筑、结构、机电、消防、环保、节能、无障碍等各专业设计应符合国家、地方相关建设标准、规范、文件要求。

二、选址

2.1 方舱医院的选址应符合当地城镇规划、疫情防控工作、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和环保评估等的要求,宜预留扩展条件。

2.2 方舱医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形较平坦、有利于排水、空气流通,地质条件良好,市政设施完备;

(2)场地周边道路畅通,与城镇其他区域有可靠、便利交通联系,易于收治人员转运和物资配送,具有较好的社会协作条件;

(3)场地宜与周边公共建筑保持一定距离的间隔,远离人口密集区域以及幼儿园、学校、老年人照护设施等易感人群场所;

(4)远离污染源和易燃、易爆产品的生产、储存区域,远离噪声、振动和强电磁场等区域;

(5)远离食品和饲料加工生产企业等区域。

2.3 场地宜与两条交通通行状况良好的城市道路相邻,设置至少两个独立出入口。

2.4 场地内空间应满足功能布局及交通组织的要求。

三、总体布局

3.1 按集中收治轻症患者与无症状感染者的医疗功能需求划分功能区域,主要包括院前区、收治区、清洁工作区、卫生通过区等。院前区、收治区为污染区;清洁工作区为清洁区;卫生通过区为缓冲区。

(1)院前区:包括接送收治人员车辆停靠区、车辆清洗消毒区及必要的管理用房;

(2)收治区:对收治人员进行诊疗的建筑及其周边场地,场地内设置医疗废弃物暂存区、污水处理等配套区域及设施;

(3)清洁工作区:污染区外医护工作人员工作及休息的区域,包括库房等相应配套用房;

(4)卫生通过区:设于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供医护工作人员及物资由清洁工作区进入污染区、由污染区返回清洁工作区时进行卫生处置的区域。包括工作人员换鞋、更衣、洗手、沐浴,以及穿戴、卸去防护用品的用房,并应安排物资配送通道。

3.2 方舱医院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确定互相匹配的院前区、收治区、清洁工作区、卫生通过区的建设规模,各区宜预留扩展条件。

3.3 污染区内的建筑及设施与院区外周边相邻建筑、及清洁区内建筑之间的绿化隔离距离不宜小于20m,当不具备绿化条件时,其隔离距离不宜小于30m。

3.4 方舱医院污染区、清洁区应分设出入口,且相互距离不宜小于10m。宜单独设置医疗废弃物转运出口。

3.5 方舱医院应合理规划内部道路、绿化系统以及洁污、人车、医护工作人员与收治人员等流线,避免交叉感染。收治人员经院前区进出收治区,医护工作人员与清洁物资由清洁区经卫生通过区进出收治区,医疗废弃物经专用出口由收治区运送至医疗废弃物暂存区,转运出院区。

四、建筑

4.1 院前区应合理组织收治人员流线,规划必要车辆停靠空间,设置负压救护车停放场地,并在适当位置设置车辆洗消场地及设施,并配套建设管理人员及司机工作、临时休息用房。

4.2 收治区主要包括:接待和登记区、住院病房区、检查治疗区、特殊人员抢救、照护区、护士站、出院、转院处置区、物资存放区、开水间、卫生洗漱区以及医疗废弃物暂存与洗消间等。

4.3 收治区宜设置收治人员活动区、心理辅导区、健康教育区。宜设置公安民警、保洁、保安的工作用房。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收治人员衣物晾晒区。

4.4 收治区宜采用方整、规则的建筑形体,宜选择大空间形式,方便高效安排收治床位,提高诊疗工作效率。

4.5 收治区的建筑主体宜采用单层、多层建筑形式。当为多层建筑时,应设置用于转送收治人员的坡道或电梯。电梯宜根据收治人员和医护工作人员、洁物和污物等不同使用对象分类设置。

4.6 应严格规划收治区内收治人员和医护工作人员的出入口及交通流线,洁物和污物分设流线,防止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及保安、保洁等工作人员宜从不同卫生通过区进出收治区。出入口宜设雨雪遮蔽设施。

4.7 收治区功能布局宜采用开敞形式,以住院病房区为中心,在周边位置合理配置相应功能区域。

4.8 结合实际需要设置特殊人员转运前的抢救、照护区域,并与其他区域相对分隔。配置相应的救治设备设施,收治人员转运路线应设置无障碍通道及设施。

4.9 根据收治区床位规模、管理要求,合理规划护士站数量及规模,护士站宜设于住院病房区的中间位置,便于观察和到达收治人员床边。

4.10 收治区宜按每20床位设置一个看护单元,单元之间设置轻质隔断。收治人员每床位净使用面积不宜小于6平方米,可根据情况进行灵活隔断组合。宜在病床床头和一侧设置高度不低于1.3m的隔断,围合形成相对私密的空间。

4.11收治区内集中设置公共盥洗间、厕所时,宜按每100张床位配置10-15个盥洗龙头及10-15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收治人员用淋浴间。

4.12 结合功能分区可在院前区、收治区适当位置设置或预留医疗检查和治疗设备的空间和安装条件,便于快速运输、安装到位。设置移动式CT、检测实验室等设施时,应预留相应土建及机电建设条件,及其与建筑之间的通道。

4.13 清洁工作区应设置医护人员办公室、会议室(具备远程会诊功能)、值班室、休息室、卫生间、淋浴间、物资库房、备餐间、设备机房等配套用房,并配置供公安民警、保洁、保安等人员使用的办公、休息、换班交接用房。可根据需要设置警务工作站、工作人员宿舍等用房。

4.14 清洁工作区宜根据不同工作性质及风险等级合理分区设置办公区、宿舍区及配套区,合理规划人员、餐食、物资等流线。宿舍宜采用单人间,房间内宜设置卫生间,配置洗漱、厕位、淋浴等基本设施。

4.15 厨房、备餐间的面积和平面布局应根据管理流程、收治人员和医护工作人员规模合理确定。应采取措施避免噪声、油烟、气味及食品储运对其他区域造成干扰。

4.16 卫生通过区应靠近收治区,可通过连廊等与收治区相连。卫生通过区附近宜设置运送工作人员及物资车辆的停靠场地。应综合方舱医院规模、管理流程、医护工作人员通过卫生通过区消耗时间等因素,合理确定卫生通过用房建设规模。污染区与清洁工作区之间的物资配送宜采用设置双门的缓冲间。

4.17 医护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应经过更衣、穿戴防护装备、缓冲等房间;由污染区返回清洁区,应经过一脱、二脱、淋浴(可根据需要设置)、更衣等房间;卫生通过区的医疗废弃物外运通道应相对独立、便捷。

4.18 方舱医院应根据平时及应急时需要,统筹设置给水排水、通风与空调、供暖、变配电、网络通信、消防控制及安全防范等设备用房。其位置应符合感染控制的要求,宜靠近负荷中心,噪声和振动不应对收治人员、医护工作人员的治疗、康复和工作造成干扰。设备用房应设置或预留安装和检修大型设备的通道。管道穿越不同房间处应采取密封措施。

4.19 方舱医院宜选用标准化的轻质结构主体构件,及模数化、装配式围护材料。建筑材料选择和构造设计,应满足耐擦洗、防腐蚀、防渗漏、便于清洁和维护的要求。

五、结构

5.1 方舱医院结构安全等级不得低于一级,抗震设防分类不得低于重点设防类。

5.2 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确定结构设计工作年限。

5.3结构作用及楼面和屋面活荷载取值,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及《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

5.4应急建设的临时性建筑结构形式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满足方便加工、运输、安装及快速建造的要求。

5.5主体结构及围护结构应满足密闭性要求,其结构材料应满足防渗、防漏要求。

六、给水排水

6.1方舱医院的给水排水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的规定;当采用既有建筑改造时,其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工业给水排水系统安全评价标准》GB/T51188进行安全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改造。

6.2生活给水泵房和集中生活热水机房应设置在清洁区。

6.3生活给水系统宜采用断流水箱供水方式供给,且供水系统宜采用断流水箱加水泵的给水系统,当采用断流水箱供水确有困难时,可采用减压型倒流防止器。

6.4 排水系统应采取防止水封破坏的技术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排水立管的最大设计排水能力取值不应大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规定值的0.7倍;

(2)存水弯的水封高度不得小于50mm,且不得大于100mm;

(3)当地漏附近有洗手盆时,宜采用洗手盆排水给地漏水封补水的措施。

6.5 排水系统的通气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尾气应采用高空排放方式,且不应邻近人员活动区域。

6.6排水管道应进行闭水试验,且应采取防止排水管道内的污水外渗和泄漏的措施。

6.7污水处理应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当排入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城市污水管道时,其污水处理可采用强化消毒处理工艺,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污水处理应在化粪池进水口处设置预消毒剂投加;

(2)化粪池后二级消毒池水力停留时间不应小于2h。

七、供暖、通风与空调

7.1 方舱医院各功能房间、区域室内设计温度冬季宜为18-22℃,夏季宜为26-28℃。

7.2 供暖系统宜采用散热器供暖系统或地板辐射供暖系统。

7.3 清洁工作区空调系统宜采用各室独立的分体式空调系统、多联式空调系统或风机盘管系统。

7.4 大空间的收治区宜采用直流式(全新风)空调系统;如采用全空气一次回风空调系统,新风量应满足收治区补风要求,回风口应设置不低于高中效的空气过滤设备。

7.5收治区、清洁工作区、卫生通过区的通风系统应按区域独立设置。

7.6 清洁工作区各房间设置新风系统的,新风量宜不小于2次/h。

7.7收治区应设机械排风,排风量不小于150m3/h·床。室内排风口应远离医务人员入口及工作区域。收治区的新风量宜不大于排风量的80%。

7.8收治区卫生间应设置机械排风设施,排风量不小于12次/h。

7.9 由污染区返回清洁区的一脱、二脱、淋浴等房间应设置机械通风,并应控制周边相通房间空气顺序流向一脱房间。一脱房间排风换气次数不应小于20次/h,室内气流组织应采用上送风、下排风。

7.10 脱防护服房间、收治区及其卫生间的排风应经净化消毒装置进行处理后排放。

7.11 垃圾暂存间、污水处理等设施应设机械排风。

7.12 排风系统的室外排风口不应邻近人员活动区域,排风口应高于屋面向高空排放。排风口与新风系统取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当水平距离不足20m时,排风口应高出进风口不小于6m。

7.13收治区空调的冷凝水应集中收集,并应采用间接排水的方式排入设施污水排水系统统一处理。

八、电气

8.1 方舱医院为重要电力用户,其供电电源配置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技术规范》GB/T29328中二级重要电力用户的配置要求。

8.2 安全防范系统、污水处理设施、卫生通过区的照明及通风设备的负荷等级应为一级;收治区的照明及通风设备的负荷等级应为二级。

8.3 应在变电所等适当的位置预留应急发电机接口。

8.4 配电柜、配电箱等设施应设置在配电间或管理用房内;清洁区、污染区应分别设置配电回路。

8.5 方舱内病房区域的照度宜为200lx,护士站、检查治疗区等场所应设置局部照明,照度宜为300lx;病房区域的一般照明应采取防眩光措施。

8.6 卫生通过区、污物暂存间、洗消间等需要灭菌消毒的场所应设置固定或移动式紫外线消毒器、消毒灯等消毒设施。

8.7 当灯具的安装高度低于2.5米时,其配电回路应设置30mA的剩余电流保护器作为附加防护。

8.8每个床位宜设置不少于3个220V、10A单相五孔插座。特殊人员抢救、照护区应按床位设置独立插座回路,每个床位宜设置不少于6个220V、10A单相五孔插座。公共区域应设置清扫及智能设备用插座。

8.9 电线电缆应采用低烟、无卤、低毒阻燃类线缆;消防设备供电线缆应符合现行国家及地方标准的有关规定。

8.10 槽盒及线管穿越隔墙时,隔墙缝隙、槽口及管口应采用不燃材料可靠密封。

8.11 盥洗间、淋浴间及有淋浴功能的卫生间等场所应设置辅助等电位连接。

九、智能化

9.1 方舱医院应设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在院区各出入口、收治区、清洁工作区、卫生通过区、垃圾暂存间等重要部位应设置监控摄像机。卫生通过区宜采用双向语音对讲摄像机,便于院感值班或护士站工作人员进行远程监督和指导。

9.2 方舱医院应根据管理流程和功能区域设置出入口控制系统,系统采用非接触式控制方式,当火灾等紧急情况发生时应能立即解除。

9.3 方舱医院的室内应实现无线Wi-Fi全覆盖、手机信号全覆盖;清洁工作区应设置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宜分别设置内网和外网信息插座。

9.4 方舱医院通风系统宜采用集中控制和工作状态监控方式。

9.5 收治区卫生间宜设置紧急呼叫按钮,安装于便器旁易于操作的位置,底边距地宜为400mm~500mm。

9.6 方舱医院宜在病房区、特殊人员抢救、照护区设置医护对讲系统,主机宜设在医护值班室。护士站或医护值班室宜设置一键报警按钮,报警信号传至安防监控中心或指挥中心。火灾报警系统宜接入当地消防设施联网监测系统。

9.7方舱医院应根据防控工作要求,设置与疾控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等主管部门的专用通信接口。

9.8有条件的方舱医院宜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应用技术,实现“无接触式”体温监测及人脸识别、心理疏导、场所消毒、物资配送、重点人群体征监测和污物跟踪管理等安全防疫功能。

十、医用气体

10.1收治区内应设置可直通室外的医用气体存放间,配备氧气瓶、氧气袋和配套吸氧用品,供特殊人员抢救及应急使用。

10.2收治区根据需求配备无创呼吸机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