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可绕电气导管(电力导管敷设工艺)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17 02:54   点击:141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电力导管敷设工艺

建筑电气中字母意思:  WC:暗敷在墙内  CC:暗敷设在顶棚内  FC:暗敷设在地面内  SR:沿钢线槽敷设  BE:沿屋架或跨屋架敷设  CLE:沿柱或跨柱敷设  WE:沿墙面敷设  CE:沿天棚面或顶棚面敷设  ACE:在能进入人的吊顶内敷设  BC:暗敷设在梁内  CLC:暗敷设在柱内  ACC:暗敷设在不能进入的顶棚内  SCE:吊顶内敷设,要穿金属管

2. 电力管道敷设

不可以。这个根据管线敷设要求的电线管和水管需要有一定的个距离,所以不能直接敷设在一起,更不可能直接放在上面,各自都有自己单独的固定方式的。消防管道上不能绑电线。电线要另外走电线管。电线漏电会影响消防管路上的仪表和电器。

3. 电缆导管的敷设方式

ACC:暗敷设在不能进入人的顶棚内。 其他:

1、SR:沿钢线槽敷设;

2、BE:沿屋架或跨屋架敷设;

3、CLE:沿柱或跨柱敷设;

4、ACC:暗敷设在不能进入人的顶棚内;

5、FC:暗敷设在地面内;

6、SCE:吊顶内敷设,要穿金属管。

4. 电力导管敷设工艺要求

电缆在电缆沟或隧道内敷设

第5.6.17条电缆在电缆沟和隧道内敷设时,其支架层间垂直距离和通道宽度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5.6.17的规定。

表5.6.17电缆支架层间垂直距离和通道宽度的最小净距(m)

第5.6.18条电缆沟和电缆隧道应采取防水措施;其底部排水沟的坡度不应小于0.5%,并应设集水坑;积水可经集水坑用泵排出,当有条件时,积水可直接排入下水道。

第5.6.19条在多层支架上敷设电缆时,电力电缆应放在控制电缆的上层;在同一支架上的电缆可并列敷设。当两侧均有支架时,1KV及以下的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宜与1KV以上的电力电缆分别敷设于不同侧支架上。

第5.6.20条电缆支架的长度,在电缆沟内不宜大于350mm;在隧道内不宜大于500mm。

第5.6.21条电缆在电缆沟或隧道内敷设时,支架间或固定点间的最大间距应符合表5.6.21的规定。

第5.6.22条电缆沟在进入建筑物处应设防火墙。电缆隧道进入建筑物处,以及在进入变电所处,应设带门的防火墙。防火门应装锁。电缆的穿墙处保护管两端应采用难燃材料封堵。表5.6.21电缆支架间或固定点间的最大间距(m)的地段。

第5.6.24条电缆沟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盖板的重量不宜超过50Kg。

第5.6.25条电缆隧道内的净高不应低于1.9m。局部或与管道交叉处净高不宜小于1.4m。隧道内应采取通风措施,有条件时宜采用自然通风。

第5.6.26条当电缆隧道长度大于7m时,电缆隧道两端应设出口,两个出口间的距离超过75m时,尚应增加出口。人孔井可作为出口,人孔井直径不应小于0.7m。

第5.6.27条电缆隧道内应设照明,其电压不应超过36V;当照明电压超过36V时,应采取安全措施。

第5.6.28条与隧道无关的管线不得穿过电缆隧道。电缆隧道和其它地下管线交叉时,应避免隧道局部下降。

5. 电力导管敷设工艺规范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14 电线导管、电缆导管和线槽敷设

14.1 主控项目

14.1.1 金属的导管和线槽必须接地(PE)或接零(PEN)可靠,并符合下列规定:

1. 镀锌的钢导管、可挠性导管和金属线槽不得熔焊跨接接地线,以专用接地跨接的两卡间边线为铜芯软导线,截面积不小于4mm2;

2. 当非镀锌钢导管采用螺纹连接时,连接处的两端焊跨接接地线;当镀锌钢导管采用螺纹连接时,连接处的两端用专用接地卡固定跨接接地线。

14.1.2 金属导管严禁对口熔焊连接;镀锌和壁厚小于等于2mm的钢导管不得套管熔焊连接。

6. 电气导管敷设

可以按批路算,在一个开关上控制的负荷算一批。也可按管路敷设数量算。

7. 电力导管敷设工艺流程

电气线路敷设

  a.一般规定

  1.电缆(线)敷设前,做外观及导通检查,并用直流500v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其电阻不小于5mω;当有特殊规定时,应符合其规定。

  2.线路按最短途径集中敷设,横平竖直、整齐美观、不宜交叉。

  3.线路不应敷设在易受机械损伤、有腐蚀性介质排放、潮湿以及有强磁场和强静电场干扰的区域;必要时采取相应保护或屏蔽措施。

  4.当线路周围温度超过65℃时,采取隔热措施;位处有可能引起火灾的火源场所时,加防火措施。

  5.线路不宜平行敷设在高温工艺设备、管道的上方和具有腐蚀性液体介质的工艺设备、管道的下方。

  6.线路与绝热的工艺设备,管道绝热层表面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0mm,与其他工艺设备、管道表面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50mm。

  7.线路的终端接线处以及经过建筑物的伸缩缝和沉降逢处,应留有适当的余度。

  8.线路不应有中间接头,当无法避免时,应在分线箱或接线盒内接线,接头宜采用压接;当采用焊接时应用无腐蚀性的焊药。补偿导线宜采用压接。同轴电缆及高频电缆应采用专用接头。

  9.敷设路时,不宜在混凝土土梁、柱上凿安装孔。

  10.线路敷设完毕,应进行校线及编号,并按第一条的规定,测量绝缘电阻。

  11.测量线路绝缘时,必须将已连接上的设备及元件断开

  b.电缆的敷设

  1.敷设电缆时的环境温度不应低于-7℃。

  2.敷设电缆时应合理安排,不宜交叉;敷设时应防止电缆之间及电缆与其他硬物体之间的磨擦;固定时,松紧应适度。

  3.多芯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其外径的6倍。

  4.信号电缆(线)与电力电缆交叉时,宜成直角;当平行敷设时,其相互间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规定。

  5.在同一线槽内的不同信号、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应分类布置;对于交流电源线路和连锁线路,应用隔板与无屏蔽的信号线路隔开敷设。

  6.电缆沿支架或在线槽内敷设时应在下列各处固定牢固:

  (1)电缆倾斜坡度超过45°或垂直排列时,在每一个支架上。

  (2)电缆倾斜坡度不超过45°且水平排列时,在每隔1~2个支架上。

  (3)和补偿余度两侧以及保护管两端的第一、第二两个支架上。

  (4)引入仪表盘(箱)前300~400mm处。

  (5)引入接线盒及分线箱前150~300mm处

  7.线槽垂直分层安装时,电缆应按下列规定顺序从上至下排列:

  仪表信号线路;

  安全连锁线路;

  交流和直流供电线路;

  8.明敷设的信号线路与具有强磁场和强电场的电气设备之间的净距离,宜大于1.5m;当采用屏蔽电缆或穿金属保护管以及在线槽内敷设时,宜大于0.8m。

  9.电缆在沟道内敷设时,应敷设在支架上或线槽内。当电缆进入建筑物后,电缆沟道与建筑物间应隔离密封。

  c.其他要求

  电线穿管前应清扫保护管,穿管时不应损伤导线。

  2.信号线路、供电线路、连锁线路以及有特殊要求的仪表信号线路,应分别采用各自的保护管。

  3.仪表盘(箱)内端子板两端的线路,均应按施工图纸编号。

  4.每一个接线端子上最多允许接两根芯线。

  5.导线与接线端子板、仪表、电气设备等连接时,应留有适当余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