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电容器为何产生静电(静电电容器工作原理)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13 02:52   点击:220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静电电容器工作原理

原理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让验电器的金属小球带上点,通过金属杆与金属小球相连的两个金属箔片也会带上同种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金属箔片就会张开一定的角度。带电小球带的电量越多,金属箔片带的电量也越多,排斥力就越大,张角也就越大。静电计根据验电器的原理,加以改造,可根据张角的大小来判断电压的大小。

2. 电容器静电感应

两个彼此绝缘的导体就构成了一个电容器。其实静电计也是一个电容器,一个能指示自身电压的电容器。静电计的的金属柱与电容器的一端相连,外壳接地;电容器的另一端也接地。

这不就相当于电容器的两端与静电计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了吗?你想对了:静电计与电容器是并联的!而并联电路电压是相等的。所以,静电计两端的电压和电容器两大的电压相等。

电压就是电势差,而静电计的外壳和电容器的一端也都接地,电势为零,所以,电容器两极板的电势和静电计的电势相等

3. 电容器工作原理详解

电容器在电路中相当于断路,主要作用是存储和释放能量。在直流电路中,电容器的主要作用为电路储藏电荷,可以看成断路的状态。

通电后,极板带电,形成电压,但是由于中间的绝缘物质,所以整个电容器是不导电的。

在交流电路中,自由电荷实际上没有通过电容器极板间的绝缘介质,只不过在幅度和方向不断变化的电压作用下,电容器不断地充电和放电,电路中不断有变化的充电电流和放电电流,宏观上表现为交流电通过了电容器,实质上并没有通过。

4. 静电电容器工作原理图解

静电计指针偏转的原理:

1、将一个已充电电量为Q的平板电容器与静电计相连,此时指针和金属杆带正电,外壳的内表面将出现负的感应电荷。

2、从而在金属杆与外壳间形成电场,指针表面的电荷受到电场力的作用,或者说受到来自杆上同种电荷的排斥力及金属盒内壁的异种电荷的吸引力,使得指针偏转,带电量越多,场强越强,则指针的偏角也越大。

3、可知当静电计电容保持不变时,静电计两极间的电势差U 与其带电量Q成正比,U越大,Q越大,指针所受电场力越大,指针张角因此就越大。

由此可见,指针张角大小能定性地反映静电计两极间的电势差的大小。

5. 静电电容器特点

一般在几千到万伏。应该采取其他方式防止静电产生。并大电阻,兆欧以上。

抗电强度是指电容器两个引出端之间连接起来的引出端与金属外壳之间所能承受的最大电压,有时又把抗电强度叫做绝缘耐压

电源电压(Vd)及充电用电容器的静电容量(Cd)恒定时,测试对象电容器的静电容量(Cx)越大,测试对象电容器两端产生的电压(Vx)越小。

6. 电容器工作原理图

电容器工作原理是通过在电极上储存电荷储存电能,通常与电感器共同使用形成LC振荡电路。电容器工作原理是电荷在电场中会受力而移动,当导体之间有了介质,则阻碍了电荷移动而使得电荷累积在导体上,造成电荷的累积储存。

电容器是电子设备中大量使用的电子元件之一,所以广泛应用于隔直、耦合、旁路、滤波、调谐回路、能量转换、控制电路等方面。

工作原理:

电容器与电池类似,也具有两个电极。在电容器内部,这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到被电介质隔开的两块金属板上。电介质可以是空气、纸张、塑料或其他任何不导电并能防止这两个金属极相互接触的物质。电容器上与电池负极相连的金属板将吸收电池产生的电子。

电容器上与电池正极相连的金属板将向电池释放电子。 充电完成后,电容器与电池具有相同的电压(如果电池电压是1.5伏特,则电容器电压也是1.5伏特)。

电容的作用

作为无源元件之一的电容,其作用不外乎以下几种:

1、应用于电源电路,实现旁路、去藕、滤波和储能的作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