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电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16 07:11   点击:273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被动红外探头是靠探测人体发射的红外线而进行工作的。探头收集外界的红外辐射通过聚集到红外感应源上面。红外感应源通常采用热释电元件,这种元件在接收了红外辐射温度发生变化时就会向外释放电荷,检测处理后产生报警。

这种探头是以探测人体辐射为目标的。所以辐射敏感元件对波长为10μm左右的红外辐射必须敏感。为了仅仅对人体的红外辐射敏感,在它的辐射照面通常覆盖有特殊的滤光片,使环境的干扰受到明显的控制作用。

2. 电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电流传感器发生故障切不可盲目恢复,首先要查明故障原因并解决了才能恢复,以免造成事故。

3. 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两种不同导体或半导体的组合称为热电偶。热电偶的热电势EAB(T,T0)是由接触电势和温差电势合成的。接触电势是指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在接触处产生的电势,此电势与两种导体或半导体的性质及在接触点的温度有关。

当有两种不同的导体和半导体A和B组成一个回路,其两端相互连接时,只要两结点处的温度不同,一端温度为T,称为工作端或热端,另一端温度为TO,称为自由端,则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即回路中存在的电动势称为热电动势。这种由于温度不同而产生电动势的现象称为塞贝克效应。

4. 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一、车速传感器故障时会产生什么现象呢?① 发动机怠速不稳或产生变化。② 当车辆起步、减速、停车时,可能会出现瞬间停顿或熄火。③ 能感觉到车辆有换档顿挫、行车稳定性、舒适性下降。④ 手动档比自动档影响要小很多,⑤ 不同品牌的汽车、车速传感器出现故障的表现各不相同,短时间行车不影响安全。

二、车速传感器的故障一般判断方法: 如果速度表不转,里程表也不走。那可以基本断定是车速度传感器坏了。 如里程表正常、里程数会不断的增加,但转速表不动,大部分情况是车速表步进马达故障造成的。转速表步进马达故障的另一表现是,天冷时偶尔不转,等汽车行驶一段时间又正常。

三、车速传感器安装在那里呢? 现代 汽车普遍采用电子车速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安装在变速箱输出轴旁边,用线束与仪表盘相连,用于是检测传动轴的转速,车速传感器的传到齿轮与变速箱输出轴联动。

四、接下来就是更换F3车速传感器实例:车速传感器出现故障时的特别表现:① 怠速时,仪表盘当中液晶显示的"里程表"数字不再有变化,同时指针式的"转速表"也完全不动,一直停在0公里/小时的位置。② 发动机怠速升高,在仪表盘清晰可见: 发动机转速由原理的750转/分钟升高到约2000转/分钟。③ 怠速油耗明显升高,从油耗记录仪显示屏所见, 怠速油耗由原来约0.88L/100公里左右增加到3.46L/100公里。④ 由于F3是手动档车型,行车稳定性几乎不受影响,换档平顺性也与原来没有大大的差别。⑤在行车的过程中,转速表有时会抖动,最高时速可以达到240公里/小时。

5. 红外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红外定位主要有两种具体实现方法,一种是将定位对象附上一个会发射红外线的电子标签,通过室内安放的多个红外传感器测量信号源的距离或角度,从而计算出对象所在的位置。

这种方法在空旷的室内容易实现较高精度,可实现对红外辐射源的被动定位,但红外很容易被障碍物遮挡,传输距离也不长,因此需要大量密集部署传感器,造成较高的硬件和施工成本。此外红外易受热源、灯光等干扰,造成定位精度和准确度下降。

另一种红外定位的方法是红外织网,即通过多对发射器和接收器织成的红外线网覆盖待测空间,直接对运动目标进行定位。

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定位对象携带任何终端或标签,隐蔽性强,常用于安防领域。

劣势在于要实现精度较高的定位需要部署大量红外接收和发射器,成本非常高,因此只有高等级的安防才会采用此技术。

6. 距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位移传感器,是利用磁致伸缩原理、通过两个不同磁场相交产生一个应变脉冲信号来准确地测量位置的。测量元件是一根波导管,波导管内的敏感元件由特殊的磁致伸缩材料制成的。测量过程是由传感器的电子室内产生电流脉冲。 该电流脉冲在波导管内传输,从而在波导管外产生一个圆周磁场,当该磁场和套在波导管上作为位置变化的活动磁环产生的磁场相交时,由于磁致伸缩的作用,波导管内会产生一个应变机械波脉冲信号,这个应变机械波脉冲信号以固定的声音速度传输,并很快被电子室所检测到。 由于这个应变机械波脉冲信号在波导管内的传输时间和活动磁环与电子室之间的距离成正比,通过测量时间,就可以高度精确地确定这个距离。由于输出信号是一个真正的绝对值,而不是比例的或放大处理的信号,所以不存在信号漂移或变值的情况,更无需定期重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