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维氏硬度计hv-1000z(维氏硬度计HV-1000A使用方法)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04 00:16   点击:210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维氏硬度计HV-1000A使用方法

hv10是维氏硬度值。维氏硬度值计算公式:HV = 常数×试验力/压痕表面积 ≈0.1891 F/d2 …………式中:HV ――― 维氏硬度符号;F ――― 试验力(单位N);d ――― 压痕两对角线d1、d2的算术平均值(单位mm)。实用中是根据对角线长度d通过查表可得到维氏硬度值。国家标准规定维氏硬度压痕对角线长度范围为0.020~1.400mm。

2. hv 1000显微维氏硬度计

可测试参数:HV / HK / HBS / HBW / Kc 测试载荷: 10( @€À 500,000 加载机构:自动加载和卸载 测量显微镜:电子型,最大测量长度:在100倍下:850微米 / 在500倍下:170微米.最小分度:数字式:0.01微米 (在500倍下)最小测量单位 数字式:0.01微米 (在500倍下). 样品最大高度:95毫米 样品最大深度:115毫米 操作面板(对100 / 300系列为薄膜按键,对700系列为触摸屏)可显示控制:开始 / 重新设定/ 保载时间 / 灯光增强-减弱 / 测试载荷 / 转换标度 / 塔台旋转(自动转塔台)/ 数据清除. 故障自诊断:显示马达和按键故障 精度:符合JIS B-7734 / B-725,ASTM E-384和ISO /DIS 6507-2 尺寸:宽186 × 深450 × 高504毫米

3. 维氏硬度计hv10和hv5区别

计算公式为:

维氏硬度值的计算公式为: HV=0.102F/S

F=负荷(牛顿力),S=压痕表面积 (平方毫米),α= 压头相对面夹角=136°,d=平均压痕对角线长度(毫米)。

报告维氏硬度值的标准格式为xHVy。例如185HV5中,185是维氏硬度值,5指的是测量所用的负荷值(单位:千克力)。

维氏硬度计测量范围宽广,可以测量工业上所用到的几乎全部金属材料,从很软的材料(几个维氏硬度单位)到很硬的材料(3000个维氏硬度单位)都可测量。

4. 维氏硬度计hv-5使用方法

渗碳淬火技术要求包括:表面硬度,心部硬度,有效硬化层深度,表面碳化物等级,表面和心部金相组织,晶粒度,还有表面碳浓度和渗层浓度梯度,后二项一般很少单纯作产品检查,把它放在上述各项具体指标中验收。后二项只是在调整渗碳工艺时使用。

其中有效硬化层深度(即渗碳层深度)和晶粒度是在渗碳后试样上检查,表面碳化物级别,表面和心部金相组织和硬度足在淬火同炉试样上检查,表面硬度则是在淬火回火后零件指定表面上检查。

除了上述一些定量性能指标检查外,还有一些要求只能在执行工艺的记录来检查,如表面残余压应力只能检查淬火终冷温度的变化;渗碳层深度和浓度的均匀性只能检查炉温均匀性。

渗碳层深度的检查有二种标准和三种检查方法。二种标准是:一种以渗碳层碳浓度到0.45%C为深度。这是老的标准。另一种是以测量硬度到HV550结束的深度作为渗层深度,称为有效硬化层深度,这是目前国际上通用标准。

深度测定方法:其一是采用幻10mm试样同炉渗碳淬火后切断观察和测量截面渗层,(不同晶粒,不同回火颜色,用放大镜看)。其二是将试样退火后切断、拋光、腐蚀看100倍金相,测量到铁素体析出区(过渡区)的1/2地方为渗层深度。相当于0.45%C深度。当然最准确的渗碳层深度是试样剥层化学分析。

有效硬化层深度是用维氏硬度计测量自表面到心部的硬度。测量的方法和标准可按国际GB9450—88《钢件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的测定和校核》。

有效硬化层深度作为渗碳层深度质量标准对于设计和应用角度来讲更真实些,但对于大锻件渗碳工艺和操作控制来讲带来一定困难,因为渗碳过程只能控制渗碳层,而不能直接控制硬化层。有效硬化层不但取决于渗碳层深度,同时也受到零件材料淬透性,淬火介质(冷却速度)和零件(或试样)的截面大小的影响。例如,同样渗碳层深度(即测量到0.45%C的深度)为2mm,二种不同材料,一种是20Cr,另一种是20CrNi2Mo,其对30mm试样的有效硬化层深度相差30%。因为对于20CrNiMO钢来讲,碳含量只需超过0.35%C就可以油淬到HV550,而20Cr钢则需碳含量超过0.45%C.

大锻件实际渗碳过程中是无法直接控制有效硬化层深度的,只有通过渗碳层深度来间接控制,只要将有效硬化层深度与渗碳层深度在各种条件下相互关系找出来,就可以通过控制渗碳层深度来得到有效硬化层深度。

5. 维氏硬度计操作视频

无解。你的厚度注定要用10g力去打的话,没办法了,误差是很大。除非用进口的显微支持1g力那种,那10g力应该就能看的清了

6. hv维氏硬度检测方法

HV也就是维氏硬度,HRC是洛氏硬度都是硬度的表示。手册上有对应表,比如:HV=289对应HRC=30。它们的区别主要在硬度实验时,压痕形状不一样。

金刚石涂层是非常薄的表层,用HV可以测量,HRC和HRA则不适用。 HRC和HRA的压头形状是120度圆锥,顶端为球面;而HV的压头则是4个球面相交的尖锐四棱锥。虽然两种硬度的测量方法都是以压头压入材料的深度来判断,压入越浅,则材料的硬度越大。

7. 联尔维氏硬度计HV-1000使用说明书

的试验力允差为±1.0%。

2.3- 试验力不垂直于试样表面引起的硬度测量误差

-----排除压头的因素,只要测量压痕两条对角线长度并取其平均值来计算硬度值,此种因素引起的硬度测量误差很微小。

2.4 试验力保持时间偏离标准值引起的硬度测量误差

-----随着试验力保持时间的增加,硬度值降低;当试验力保持一段时间后,硬度值变化趋缓。

检定规程规定:试验力保持时间为10~15s。

2.5- 试验力施加速度引起的硬度测量误差

-----随着试验力施加速度的增加,硬度值降低。

JJG151-1991《金属维氏硬度计检定规程》规定:维氏硬度计施加试验力速度应为0.15~0.25mm/s或用压入时间表示应为2~5s。

JJG260-1991《显微硬度计检定规程》规定:显微硬度计施加试验力速度应为0.02~0.07mm/s。

2.6- 金刚石压头两相对面夹角偏离标准值引起的硬度测量误差 夹角α偏大,硬度测得值较硬度真值偏低。

-----JJG334-1993《金刚石压头检定规程》规定:金刚石棱锥体相对两棱面夹角,维氏压头应为136±0.5°;小负荷和显微维氏压头应为136±0.25°。

2.7- 压头横刃引起的硬度测量误差

-----由于压头有横刃,压痕变成长方形,使测得的压痕对角线长度增加,硬度值降低,带来负的硬度测量误差。在显微硬度试验范围内,压头横刃的影响非常大。

JJG334-1993《金刚石压头检定规程》规定:金刚石棱锥体压头顶端横刃长度,维氏压头应不大于2um;小负荷和显微维氏压头应不大于1um。

2.8- 金刚石压头表面粗糙度不符合规定引起的硬度测量误差

-----压头表面粗糙度增加,压头压入阻力增加,使硬度值升高。

JJG334-1993《金刚石压头检定规程》规定:金刚石压头表面粗糙度,RZ≤0.1um。

2.9- 试样材质不同引起的硬度测量误差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材质压痕形状不同,对压痕对角线真实的判断造成困难,因此带来硬度测量误差。

2.10- 试样表面粗糙度不符合规定引起的硬度测量误差

试样表面粗糙度越小,压痕边缘越清晰,则压痕对角线长度的测量越稳定,因而能得到较、稳定的硬度值。

2.11- 试样形状不符合规定引起的硬度测量误差

-----试样厚度减小到一定程度,将使硬度值降低。试样表面不是平面时,硬度值随着试样曲面直径的变化而变化。

GB/T4340.1-1999《金属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规定:试样或试验层厚度至少应为压痕对角线长度的1.5倍,试验后试样背面不应出现可见变形痕迹;对于在曲面试样上试验的结果,应使用修正系数表进行修正;对于小截面或外形不规则的试样,可将试样镶嵌或使用支承台进行试验。

2.12- 压痕间和压痕到试样边缘间距离不符合要求引起的硬度测量误差

-----压痕间距离太近,将使硬度值升高;压痕到试样边缘间距离太近,将使硬度值降低。

GB/T4340.1-1999《金属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规定:任一压痕中心距试样边缘距离,对于钢、铜及铜合金至少应为压痕对角线长度的2.5倍,对于轻金属、铅、锡及合金至少应为压痕对角线长度的3倍;两相邻压痕中心之间距离,对于钢、铜及铜合金至少应为压痕对角线长度的3倍,对于轻金属、铅、锡及合金至少应为压痕对角线长度的6倍,如果两相邻压痕大小不同,应以较大压痕确定压痕间距。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