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唐曲辕犁和筒车(唐朝曲辕犁和筒车的作用)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18 21:59   点击:273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唐曲辕犁和筒车

车架重量不同。2,转换灵活度不同。曲辕犁之前车架轻,转换角度灵活。耕牛可以更快的转换耕地的方向。这是能够提升效率的。

实际生产中不太清楚。

筒车

是一种提水的工具。类似于现在的摩天轮。从河水中方便取水。具体用法不清楚。实际效果不清楚。

2. 唐朝曲辕犁和筒车的作用

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

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

3. 曲辕犁 筒车

曲辕犁和筒车的作用

曲辕犁作用:在耕地时可以调节耕作深度,操作灵活,适应浅耕和深耕的不同需要,既节省畜力,又减轻了扶犁农民的体力消耗,提高了耕作的效率。

筒车作用:状像纺车,它随着水流自行转动,把水从河里汲到高处倒入蓄水渠,省时省力。

4. 曲辕犁和筒车的区别

曲辕犁,也称东江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而命名,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使用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11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和犁盘。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当时先进的耕犁。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

筒车是利用水力驱动的灌溉工具,也可以说筒车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抽水机。筒车的水轮上所缚竹筒,低可舀水,高可泻水,亦称“水转筒车”。它是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两个硬桩,制一大轮,将大轮的轴搁在桩叉上。大轮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里,可自由转动。大轮轮辐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个个竹筒,岸旁凑近轮上水筒的位置,设有水槽。当大轮受水板受急流冲激,轮子转动,水筒中灌满水,转过轮顶时,筒口向下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并沿水槽流向田间。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结构均巧妙合理,为我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5. 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

唐朝农业工具是曲辕犁、筒车。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筒车亦称“水转筒车”,是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唐政府很重视农田水利灌溉。

据史载,在唐前期130多年中,兴修的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在贞观年间,在莆田筑诸泉塘、永丰塘、横塘以及国清等塘,总溉田1200顷。714年在文水引文谷水开甘泉、荡沙、灵长、千亩四渠,溉田数千顷。

这些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6. 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有何作用

唐朝发明的农业工具:

1、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

2、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盛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唐朝前期,仅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移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