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浸出设备的三种浸出方式(五种常用的浸出设备)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12 20:17   点击:159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五种常用的浸出设备

2.1 清理:与普通二级油所用设备相同

2.2 分级:用分级筛分离出花生中的未成熟粒、霉变粒、破碎粒等不完善粒,这部分可用于生产二级油,单独销售。

2.3 烘干/冷却:烘干设务可用热风气流干燥机。花生烘干后水分控制在5%~6%。然后迅速用冷空气把油粒温度降至40℃以下。

2.4 破碎/脱皮:破碎机可用齿辊式破碎机,目的是把红外衣扒掉,破碎后用风力风选器或吸风平筛将红外衣吸出,分离出的花生红皮可用作医药化工原料。

2.5 热风烘炒:将总量25%~30%的花生瓣送至燃煤热风烘炒炉,在此烘炒炉内油料被加热到180℃~200℃。烘炒温度是浓香花生油产生香味的关键因素,温度太低,香味较淡;温度太高,油料易湖化。

2.6 降温与轧糁:为防止油料糊化和自燃,烘炒后应迅速散热降温,降温后用齿辊式破碎机轧成碎粒状。

2.7 蒸炒:"用五层立式蒸炒锅对生坯进行蒸炒。1层~2层装料要满,起到蒸的作用;3层~5层装料要浅,起到排除水分的作用;出料温度108℃~112℃,水分5%~7%,为保证花生油有浓郁的香味,蒸炒锅炉的间接蒸汽压力应不小于0.6mpa。

2.8 榨油:本工艺使用的是200型螺旋榨油机,考虑到浓香花生油生产工艺的特殊性,对榨油机主轴转速作了适当调整,主轴转速由原来的8rpm提高到10rpm,并适当放厚饼的厚度,一般控制在10mm左右。入榨温度135℃,入榨水分1.5%~2%,机榨饼残油9%~10%。

2. 单级浸出工艺用什么设备

高温萃取原理:用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数的不同,使物质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经过反复多次萃取,将绝大部分的化合物提取出来。

分配定律是萃取方法理论的主要依据,物质对不同的溶剂有着不同的溶解度。同时,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加入某种可溶性的物质时,它能分别溶解于两种溶剂中,

实验证明,在一定温度下,该化合物与此两种溶剂不发生分解、电解、缔合和溶剂化等作用时,此化合物在两液层中之比是一个定值。

利用原溶剂与萃取剂对各组分的溶解度(包括经化学反应后的溶解)的差别使它们不等同地分配在两液相中,然后通过两液相的分离,实现组分间的分离。如碘的水溶液用四氯化碳萃取,几乎所有的碘都移到四氯化碳中,碘得以与大量的水分开。

最基本的操作是单级萃取。它是使料液与萃取剂在混合过程中密切接触,让被萃组分通过相际界面进入萃取剂中,直到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基本达到平衡。

3. 浸出主要设备工作原理

出油率为90%

浸出油是指用浸出制油工艺制成的植物油。

浸出法制油工艺的理论依据是萃取原理,它于1843年起源于法国,是一种安全卫生、科学先进的制油工艺。工业发达国家用浸出法生产的油酯总产量的90%以上。

浸出法制油的优点是粕饼中含残油少、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经济效益高,而且粕的质量高,饲养效果好。

4. 浸出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植物油脂的制取有以下主要方式:

压榨法制取:

原料经过预处理后,用机械将油料中的油脂挤出,然后精炼制得成品。压榨工艺有一次压榨、二次压榨、预压榨后浸出的分别,相应产生不同质量水平的油脂产品。精炼通常是“六脱”工艺:脱水、脱胶、脱酸、脱色、脱臭、脱蜡。六脱工艺不一定全部进行,根据油料和产品要求有所取舍。适用油料:菜籽、花生、葵花籽、橄榄油等压榨法是比较传统的加工方式,应用广泛。压榨后的油料叫做“饼”,一次压榨产生的油饼残油可达到5%左右。预压榨(后续进行浸出)的预榨饼残油通常在15%左右。

浸出法制取:

原料是预处理后的料胚,或者压榨后的预榨饼,用正己烷为主的六号溶剂,或者其它溶剂如(丙烷、丁烷、异己烷)浸出。所谓浸出就是用溶剂浸泡油料,油料中油脂与溶剂互溶,过滤分离固体杂质,再加热去除溶剂,达到提取油脂的目的。这时得到的油叫毛油,需精炼加工。精炼通常是“六脱”工艺:脱水、脱胶、脱酸、脱色、脱臭、脱蜡。六脱工艺不一定全部进行,根据油料和产品要求有所取舍。适用油料:大豆、菜籽、花生、葵花籽等。浸出法提取油脂后,粕的残油率可达到1%以下。浸出法工艺自上世纪60、70年代由美国引入中国,90年实现普及,目前是油脂工业普遍采用的方法。采用的溶剂早期使用毒性较大的丙酮、苯,现在经屡次更新,从90年代开始普遍采用正己烷(n-hexane),是较为安全的溶剂。美国有工厂采用异己烷。对溶剂的问题,业界也的确在寻求更好更安全的溶剂,或者更好的工艺。但目前来看,成效不大。也许过一二十年会有突破性进展。

超临界流体制取:

通常是二氧化碳高压液化,浸出油脂,然后降压,二氧化碳转化为气体排除。此法提取一些易氧化,营养成分易损失的高附加值油料,如核桃油等等。缺点在于工艺成本高,应用范围小。

水溶剂法制取:

水溶剂法制油是根据油料特性,水、油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以水为溶剂提取油脂。传统芝麻油加工工艺用此方法。应用范围小,提油率低。

水酶法制取:

水酶法是在水溶剂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理是以机械和生物酶的手段来破坏植物种子细胞壁,以及破坏脂蛋白、脂多糖此类“脂类复合体”,使油脂得以释放。该工艺主要有水相酶解工艺、溶剂辅助水相酶解工艺和低水分酶法提油工艺三种类型。水相酶解工艺最为常见。水相酶解工艺就是以水作为分散相, 酶在水相中水解, 油料在水相中进行酶解, 以水为溶剂来提取油脂, 得到高提油率。该工艺目前尚在研究当中,还没有实现工业化。若一系列技术问题得到解决,将是油脂加工业的重大革新。

5. 常用的浸出设备有哪些

1、药材的粒度应适宜,过细易堵塞,吸附性增强,浸出效果差;过粗不易压紧,溶剂与药材的接触面小,皆不利于浸出。

2、药粉在装渗漉筒前应先用浸提溶剂润湿,避免在渗漉筒中膨胀造成堵塞,影响渗漉操作的进行。一般加药粉1倍量的溶剂,拌匀后视药材质地,密闭放置15分钟至6小时,以药粉充分地均匀润湿和膨胀为度。

3、药粉装入渗漉筒时应均匀,松紧一致。装得过松,溶剂很快流过药粉,浸出不完全;反之,又会使出液口堵塞,无法进行渗漉。

4、药粉填装完毕,加入溶剂时应最大限度地排除药粉间隙中的空气,溶剂始终浸没药粉表面,否则药粉干涸开裂,再加溶剂从裂隙间流过而影响浸出。

5、一般浸渍放置24~48小时,使溶剂充分渗透扩散,特别是制备高浓度制剂时更显得重要。

6、渗漉速度应符合各项制剂项下的规定。若太快,则有效成分来不及渗出和扩散,浸出液浓度低;太慢则影响设备利用率和产量。扩展资料不同的因素均可影响到药物有效成分浸出的效果1、浸出溶剂的影响:可参照前面所列,浸出药剂类型。2、药材粒度:并不是所有的浸药材粒度都是越细越好。药粉末细度的选择应考虑浸出方法、浸出溶剂及药村的性质。3、温度:药物理化性质等因系决定药物在浸出的不同的阶段对于温度的要求也不一样,若不据此调控好温度则不达达到最佳的浸出效果,所以温度一定要把握好4、浸出时间的影响:一般浸出量与浸出时间成正比,但经一定时间后,当扩散达到平衡时,时间却不再起作用。5、浓度差:在浸出过程中,浸出效果的好坏,扩散是一个主要因素。增加浓度差能加快扩散速度,使扩散物质的量增多。6、浸出压力:有一些质地坚实的药材,很难被溶剂浸润,提高压力有助于增加浸润速度,也有助于成分的扩散。

7、新技术的的应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更能提升药物有效成的的浸出效率,如电磁振动浸出、脉冲浸出、超临界流体浸取等技术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 五种常用的浸出设备是

浸出工艺是一种制油工艺,利用油脂和有机溶剂相互溶解的性质,将油料破碎压成胚片或者膨化后,用正己烷等有机溶剂和油料胚片在名叫浸出器的设备内接触,将油料中的油脂萃取溶解出来,然后通过加热汽提的方法,脱除油脂中溶剂。

这样得到的毛油再经过进一步的精炼处理,就成为最终的食用油。

7. 按浸出方法进行分类,浸出设备有

一类:按照《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GB5086-1997)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任何一种污染物的浓度均未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且pH值在6~9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二类:按照《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GB5086-1997)规定方法进行浸出试验而获得的浸出液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污染物浓度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或者pH值在6~9的之外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