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环模制粒机设备(环膜制粒机简介)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26 01:29   点击:118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环膜制粒机简介

1.

断电停机后打开制粒机门,调松压辊间隙,清理环模内部。

2.

在热制粒机上卸环模时,作业员工要带皮手套,以防烫伤。

3.

拧下环模罩螺栓,卸下环模罩。

4.

打开制粒机侧门,用套筒扳手分别松开各螺栓。

2. 缠绕膜造粒机设备

1、 塑料编织袋

它的生产工艺流程是:编织布通过印刷,切割,缝制,成为编织袋。依据所用的设备不同,可先切割后印刷,也可先印刷后切割。自动切割缝纫可连续完成印刷,切割,缝纫等工序,也可制成阀口袋,放底袋等,对于平织布可进行中缝粘合后制袋。

塑料编织袋制袋工艺指标主要是外型公差尺寸,缝底向和缝边向的拉断力,印刷油墨的清晰度和印刷后其他部位的清洁度,版面位置准确度,缝合线迹,针距,及缝合脱针,断线等缺欠的要求。

2、复合塑料编织袋

二合一复合塑料编织袋的生产工艺流程是将编织布,涂复料和纸或膜,进行复合或涂复。得到的筒布或片布,筒布可以进行切割、印刷、缝合、制成普通的缝底袋,也可以打孔、折边、切割、印刷、缝合,制成水泥袋,得到的片布,可以中缝粘合,印刷,切割,糊底,制成糊底袋。也可以焊接,卷取,制成篷布、土工布

复合制袋工艺关键是复合。

涂复的原理是把树脂在熔融状态下涂于基材编织布上。仅把熔融树脂涂覆到编织布上并立即冷却,得到二合一编织布。如果复合时,熔融树脂膜夹在编织布和纸或是塑料膜中间时,然后冷却得到三合一编织布涂复可以对平织物单面涂复得到片布,也可以对筒布双面涂复,得到涂复筒布。涂复后的编织布可以印刷、切割、缝合制成各种袋型,宽幅涂复布也可卷取作为篷布出厂。

塑料扁丝一、扁丝拉伸流程简述

原料进入挤出机后,经190-250℃的外部加热和螺杆与机筒的互相剪切下,物料在几乎全部塑化完毕后,被定量、定压挤出。经过膜头成型,成为熔融状的薄膜进入冷却水中。经冷却后,薄膜被刀片切割成胚丝。胚丝在温度较高的烘箱中被高倍拉伸直至形成扁丝。

然后扁丝在热辊上热定型,在低牵引速度的情况下予收缩,并被冷辊在低温下进行处理,最后经磁盘差动式张力收卷系统收卷成型。

生产的主要工艺指标

● 扁丝生产工艺技术指标主要分四类:

● 1、是物化改性指标,主要有共混改性,混配比,功能助剂添加比,废旧再生料掺混比;

2、是物性流变指标,主要有牵伸比,吹胀比,牵伸比,回缩比;

3、是机械性能指标,主要有拉断力,相对拉断力,断裂伸长率,线速度,线密度偏差;

4、是公差尺寸指标,主要有扁丝厚度,扁丝宽度等。

3、圆织布基流程简述

● 首先从经纱架上的每排纱锭下引出经纱,经纱架瓷孔--第一长竖形板--压线棍--送径导棍--导丝棍--第二长条竖形板--导丝棍--磁孔--张力杆--棕丝--圆钢扣--定经环--预留布基。把纬纱装入梭库中,开动机子后,在梭子推动装置的推动下使梭子作圆周运动,在经纱供应系统与梭子推动装置的紧密配合下,

● 编织成圆筒型平织物。编织物被织机顶部的牵引装置向上牵引,经过导向辊以后,被经纱架后的收卷装置缠绕,当缠绕卷直径达1.2米左右时,进行卸卷,送下道工序。

塑料圆织布基生产主要工艺指标

①编织密度及编织密度公差

编织密度是指100mm×100mm编织物内,经纬纱的根数。国家标准中规定了编织密度的同时,规定了密度公差。编织密度主要取决于包装产品,由用户决定。常用的编织布密度是36×36根/10cm,40×40根/10cm,48×48根/10cm。

②编织密度公差

编织密度公差是指比给定标准编织密度多处或减少扁丝的根数。

③编织布拉伸负荷.

拉伸负荷也称抗拉强度,拉伸强度.对于编织布承受经向和纬向两个方向的拉伸负荷,故称经向,纬向拉伸负荷

④编织布单位面积质量

编织布的单位面积重量是以平方米克重数来表示的,是编织布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平方米克重数主要取决于经纬密度和扁丝的厚度,平方米克重数影响编织布的拉伸强度,载荷能力,平方米克重数是生产企业控制成本的一个主要环节.

⑤幅宽.

各种编织布幅宽直接影响制袋工序.对于筒布用折经表示幅宽,折经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幅宽回缩率,所有编织布织造卷取后的宽度,在展卷切割,印刷,缝合后,制成袋子的宽度都要略小于卷取时的宽度,我们称幅宽回缩

⑥手感.

PP扁丝编织物手感较厚实,挺阔,粗硬些;HDPE扁丝编织物手感较软,润滑,不致密。在PP扁丝料中添加钙质母料,手感挺阔,PP中少加HDPE会使其柔软些。

扁丝窄,编织平,手感柔软,扁丝宽,编织布时折叠丝多,手感粗糙。

4、塑料编织袋制袋流程简述

● 编织袋制袋工艺是塑编的最后一道工序,它包括:印刷,切割,缝合,打包等几个主要环节。

● (1)印刷图文

塑编印刷主要是凸版印刷,印刷图文位置公差,印刷图文清晰度,印刷图文色彩等,在塑料产品国家标准中没有明确规定,有的标准中仅要求印刷清晰。因而塑编企业要根据用户要求制定企业印刷标准。制定企业标准时,要考虑自己印刷设备种类,印刷油墨种类,印刷能力等

2)缝制工艺

缝合强度指标是制袋的最重要,最关键指标,在塑料编织袋GB/T8946和复合塑料编织袋GB/T8947国家标准中,明确了缝边向和缝底向的拉伸负荷。影响缝合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缝合线的种类和型号,针距大小,线迹,卷边或折边缝合线到袋边的尺寸,热切和冷切方式等。对于复膜冷切割袋,一般采用卷边处理,因为冷切边缘的缝线可能从经丝中连同纬丝撕出

塑料编织袋,复合塑料编织袋,集装袋,水泥袋,所有外观质量欠缺并非都是制袋工序造成的。但是,制袋工序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质量把关的最后一道工序。

普通编织袋制袋工艺指标主要是外型公差尺寸,缝底向或缝边向的拉断力,印刷油墨的清晰度和印刷后其他部位的清洁度,版面位置准确度,缝合线迹,针距,及缝合脱针,断线等缺欠的要求。

3. 环宇颗粒机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当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织就,海量信息将在其中来去如影,并且“无条件”安全。 

全球首颗量子卫星被正式命名为“墨子号”

  8月15日报道,我国即将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被正式命名为“墨子号”。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说,墨子最早提出光线沿直线传播,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础。以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家的名字命名量子卫星,将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研发背景

  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已经从实验室演示走向产业化。在城市里,通过光纤建构的城域量子网络通信已经开始尝试实际应用,我国在城域光纤量子通信方面已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地位。

  在量子通信的国际赛跑中,中国属于后来者。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跻身于国际一流的量子信息研究行列,在城域量子通信技术方面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建设完成合肥、济南等规模化量子通信城域网,“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也即将竣工。

  然而,这只是开始。“在城市范围内,通过光纤构建城域量子通信网络是最佳方案。但要实现远距离甚至全球量子通信,仅依靠光纤量子通信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量子保密通信,能够从三个方面保障信息安全。第一,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信息交互是安全的,不会被窃听或盗取。第二,“主仆”身份能够自动确认,只有主人才能够使唤“仆人”,而其他人无法指挥“仆人”。第三,一旦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传递口令被恶意篡改,使用者会立刻知晓,从而重新发送和接收指令。

  原来,用量子通信方式传递信息,传送的是光的最小能量单元。但这种最小的颗粒,不能再被分割,也不能复制。即使采用目前最先进的理想单光子探测器,在1000公里光纤中进行点对点量子通信,每300年也只能传输一个比特。“就好比一支拥有100万人的队伍,到最后可能只剩下几个人,花了很长时间才能抵达目的地。”这种受制于光纤,不能放大量子通信信号的问题,导致了在远距离上信息传递效率很低,令科学家们一筹莫展。虽然通过量子中继手段,即分成若干段传输来降低每一段的损耗,用“量子接力”的方式解决这一难题,但走向实际应用还需时日。

  后来,科学家意识到,真空里不会有光的损耗,想要实现覆盖全球的广域量子保密通信,还需要借助卫星的中转。

  2005年,潘建伟团队实现了13公里自由空间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实验,证明光子穿透大气层后,其量子态能够有效保持,从而验证了星地量子通信的可行性。近几年开展的一系列后续实验都为发射量子卫星奠定了技术基础。

  “这样一来,通过发射卫星,去除干扰因素,就可以实现几千公里的量子通信。”潘建伟说,有了量子卫星,还可以在宏观距离上检验所谓的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也就是“幽灵般的超距作用”。“看看在实验室里不断被重复检验的理论,放在太空是否还能实现。”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研制历史

  量子卫星2011年12月立项,是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之一。工程还建设了包括南山、德令哈、兴隆、丽江4个量子通信地面站和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站在内的地面科学应用系统,与量子卫星共同构成天地一体化量子科学实验系统。

  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我国自主研发的量子卫星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包括高精度跟瞄、星地偏振态保持与基矢校正、星载量子纠缠源等。

  2016年8月16日凌晨,被命名为“墨子号”的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开启星际之旅。它承载着率先探索星地量子通信可能性的使命,并将首次在空间尺度验证量子理论的真实性。

量子通信系统的问世,点燃了建造“绝对安全”通信系统的希望。当前,量子通信的实用化和产业化已经成为各个大国争相追逐的目标。

  在量子通信的国际赛跑中,中国属于后来者。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跻身于国际一流的量子信息研究行列,在城域量子通信技术方面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建设完成合肥、济南等规模化量子通信城域网,“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也即将竣工。

  然而,这只是开始。“在城市范围内,通过光纤构建城域量子通信网络是最佳方案。但要实现远距离甚至全球量子通信,仅依靠光纤量子通信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量子的信息携带者光子在光纤里传播一百公里之后大约只有1‰的信号可以到达最后的接收站,所以光纤量子通信达到百公里量级就很难再突破。但光子穿透整个大气层后却可以保留80%左右,再利用卫星的中转,就可以实现地面上相距数千公里甚至覆盖全球的广域量子保密通信。

  另外,诞生百年的量子理论的奇妙之处在实验室里被不断重复检验,但却从未在太空尺度验证过。量子理论的各种奇异现象在太空中是否还存在?量子纠缠和隐形传输是否可以延伸到星地之间?这些都需要卫星去验证。

  2011年,中科院正式启动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研制,这既意味着中国科学家率先向星地量子通信发起挑战,更意味着中国或将领先欧美获得量子通信覆盖全球的能力。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时间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量子卫星发射入轨后将进行3个月左右的在轨测试,然后转入在轨运行阶段。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学目标

  量子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之一,其主要科学目标一是借助卫星平台,进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以期在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在空间尺度进行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开展空间尺度量子力学完备性检验的实验研究。

  墨子号在未来两年将在世界上首次开展四项实验任务以达成两大科学目标:进行经由卫星中继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实验”,以期在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及进行“星地双向纠缠分发实验”与“空间尺度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开展空间尺度量子力学完备性检验的实验研究。除了卫星之外,地面上也建设了四个量子通信地面站(分别位于河北兴隆、新疆乌鲁木齐、青海德令哈、云南丽江)以及位于西藏阿里的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站。除此以外,奥地利科学院和维也纳大学的科学家也与中国方面合作,在维也纳和格拉茨设置了地面站。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重要意义

  “墨子号”的成功发射,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将有助于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整体水平上保持和扩大国际领先地位,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有望推动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于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美国波士顿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亚历山大·谢尔吉延科说:“这个事确实很让人激动,因为它是首次开展此类试验,因此对全球都有重要意义。量子通信的竞赛自1995年欧洲科研人员在日内瓦湖底进行量子密钥分发的最初演示时就开始了。在那以后,英国、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都在探索城市间的量子通信网络,而现在这场竞赛从地面进入了太空,因为卫星能连接相距遥远的不同都市。中国在发射量子卫星方面走在了前面。”

  英国剑桥大学量子物理学教授阿德里安·肯特说:“我对中国发射量子卫星这事感到很兴奋。”他认为,这是为使用量子技术构建全球性安全通信网络迈出的“第一步”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未来应用

  量子卫星发射后,天地一体化量子科学实验系统将投入正式运行,而“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工程预计2016年下半年交付。

  得益于量子保密通信绝对安全性,量子通信不仅应用于百姓日常通信,也可用于水、电、煤气等能源供给和民生网络基础设施的通信保障,还可应用于国防、金融、商业等领域,势必对产业界和科技界产生巨大变革。

4. 环形颗粒机

鸽子一般换到5根主羽的时候就会发情,但这个时候不宜配对,虽然也能生蛋,但对大鸽和小鸽都不好。

通常在换到第八根主羽,也就是8个月大的时候进行配对,有的则要更晚一些,可以等到1岁后再配对。鸽子配对后,一般要合笼养殖,平时不要打扰,好让它们安心繁殖孵蛋。

5. 饲料制粒机环膜

压轮与传动部分的维护与保养。

每隔2-5个工作日,必须清洗一次轴承,按说明书要求加注耐高温油脂。主轴每隔一个月清洗加油一次,齿轮箱间隔半年就要进行清洗保养,传动部分的螺钉紧固更换应随时进行。

压轮磨损后,可以更换压轮皮带或更换成套压轮;发现轴承松动、抱死,应更换轴承或连轴一起换掉。环模颗粒机的环模老化、磨损、受伤后,换上新件即可。

6. 环模制粒机

1、新环模使用时要注意研磨充分2、模辊间隙不要调节的太近,待运行24小时后恢复正常间隙,及手工转动环模时压辊是转非转3、停机时一定要充分添加油料,是油料充满模孔4、根据季节的不同调整蒸汽压力。避免蒸汽过湿或过饱和5、调制器要定期清理确保物料调制充分

7. 环膜造粒机

原理:水下切粒机模板结构由四部分组成:模体、聚合物成型孔(模孔)、加热孔、造粒带(硬质合金复合层)。

模体:模板主体,用于连接挤出机、造粒机水室、聚合物流道、加热棒、造粒带等硬质合金均镶嵌在其上,起到骨架的作用。

模孔:熔融聚合物从该通道中挤出。

加热孔:用于安装加热棒加热熔融聚合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