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双缝干涉滤光片(双缝干涉滤光片的作用)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05 04:22   点击:156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双缝干涉滤光片的作用

在双缝中的一缝前放一红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红光),另一缝前放一绿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绿光),由于绿光和红光的频率不同,则不能发生干涉,但屏上仍有光亮.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 双缝干涉滤光片的作用是什么

要保证干涉条纹是平行的直线,如果双缝不平行将导致干涉条纹是曲线,那怎么计算呢。

滤光片的作用是使入射光变成单色光,单缝的作用是使入射光变成线光源,双缝的作用是形成相干光源.实验中需调整光源、单缝、双缝、屏、遮光筒达到共轴.故答案为:使入射光变成单色光,使入射光变成线光源,形成相干光源,共轴。

3. 干涉滤光片的作用原理

声波在传输过程中具有相互干涉作用。两个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且步调一致的声源发出的声波相互叠加时就会出现干涉现象。

如果它们的相位相同,两波叠加后幅度增加声压加强;反之,它们的相位相反,两波叠加后幅度减小声压减弱,如果两波幅度一样,将完全抵消。由于声波的干涉作用,常使空间的声场出现固定的分布,形成波峰和波谷(从频响曲线上看似梳状滤波器的效果),即:音响术语中常说的----驻波现象。

4. 双缝干涉光源

双缝实验 让我们考虑这一“原型的”量子力学实验。一束电子或光或其他种类的“粒子--波”通过双窄缝射到后面的屏幕去。为了确定起见,我们用光做实验。按照通常的命名法,光量子称为“光子”。光作为粒子(亦即光子)的呈现最清楚地发生在屏幕上。光以分立的定域性的能量单位到达那里,这能量按照普郎克公式E=hv恒定地和频率相关。

从未接收过“半个”(或任何部分,光子的能量。光接收是以光子单位的完全有或完全没有的现象。只有整数个光子才被观察到。 然而,光子通过缝隙时似乎产生了类波动的行为。

先假定只有一条缝是开的(另一条缝被堵住)。光通过该缝后就被散开来,这是被称作光衍射的波动传播的一个特征。但是,这些对于粒子的图像仍是成立的。可以想象缝隙的边缘附近的某种影响使光子随机地偏折到两边去。

当相当强的光也就是大量的光子通过缝隙时,屏幕上的照度显得非常均匀。但是如果降低光强度,则人们可断定,其亮度分布的确是由单独的斑点组成--和粒子图像相一致--是单独的光子打到屏幕上。

亮度光滑的表观是由于大量的光子参与的统计效应。

(为了比较起见,一个60瓦的电灯泡每一秒钟大约发射出100000000000000000000个光子!)光子在通过狭缝时的确被随机地弯折--弯折角不同则概率不同,就这样地得到了所观察到的亮度分布。 然而,当我们打开另一条缝隙时就出现了粒子图像的关键问题!

假设光是来自于一个黄色的钠灯,这样它基本上具有纯粹的非混合的颜色--用技术上的术语称为单色的,也即具有确定的波长或频率。

在粒子图像中,这表明所有光子具有同样的能量。此处波长约为5×10-7米。

假定缝隙的宽度约为0.001毫米,而且两缝相距0.15毫米左右,屏幕大概在一米那么远。

在相当强的光源照射下,我们仍然得到了规则的亮度模式。但是现在我们在屏幕中心附近可看到大约三毫米宽的称为干涉模式的条纹的波动形状。

我们也许会期望第二个缝隙的打开会简单地把屏幕的光强加倍。

如果我们考虑总的照度,这是对的。但是现在强度的模式的细节和单缝时完全不同。

屏幕上的一些点--也就是模式在该处最亮处--照度为以前的四倍,而不仅仅是二倍。

在另外的一些点--也就是模式在该处最暗处--光强为零。强度为零的点给粒子图像带来了最大的困惑。

这些点是只有一条缝打开时粒子非常乐意来的地方。

现在我们打开了另一条缝,忽然发现不知怎么搞的光子被防止跑到那里去。

我们让光子通过另一条途径时,

5. 干涉型滤光片

能够使光线有选择地分成反射和透射两部分的干涉滤光片的总称。根据分光膜种类不同,对光的选择形式也不同,有不分波段的半透射半反射膜,有选择一定波段光透射其余波段反射的带通滤光片,有偏振分光片等等。分光方式又可分成单级和多级。在感光测定、照相机自动测光系统、分光彩色摄影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6. 红外干涉滤光片

以红外线传感器为例,红外线传感器可通过光的波长范围为7~10--um,正好适合于人体红外辐射的探测,而对其它波长的红外线由滤光片予以吸收,这样便形成了一种专门用作探测人体辐射的红外线传感器。

红外线又被叫做红外光,它包含有反射、折射、散射、干涉、吸收等性质。红外传感器的这种性质使得它有着广泛的应用。

7. 双缝干涉实验滤光片的作用

观察是否有人参与并不影响结果,影响结果的是粒子是否“需要”表现出粒子性。延迟擦除实验之中有一个是这样设计的,先把通过了双缝的粒子变成纠缠态的一对粒子,一边投影,另一边测路径。测路径这边有一个装置,可以随机的让粒子50%几率被记录50%记录擦除(擦除的意思是,实验结果完全不能判断出粒子具体从哪个缝通过)。实验结果是,全部粒子构成的图像和被测路径的粒子无明显规律,记录被擦除的粒子显示了干涉条纹表现了波性。也就是说,粒子在需要显示粒子性的情况,就会显示粒子性(一句废话)。并不是说你不去看结果,它就不显示粒子性了,影响粒子的是“被记录”而不是“被观察”。

有趣的地方实际在于,这个实验中,粒子投影的时间要比随机装置的时间早个8纳秒,也就是说,在粒子进入随机装置之前,它就知道自己是否将被记录了。这才是真正有趣的地方。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