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凯式定氮分析仪(凯氏定氮仪)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18 01:37   点击:266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凯氏定氮仪

溴甲酚绿-甲基红混合指示剂在碱性溶液中呈绿色、蓝绿色。没变色说明吸收液中氨的量不够,有可能的原因:蒸馏时加入的NaOH量不够;漏斗下端未保持液封,有氨逸出;微量凯氏定氮蒸馏装置的密封性不好;消化时加入的硫酸钾过多,使消化体系温度过高,引起已生成的铵盐发生热分解而造成氨损失。

2. 凯氏定氮仪硫酸铵回收率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1 原理

蛋白质是含氮的有机化合物.食品与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分解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然后碱化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再以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乘以换算系数

3. 半自动凯氏定氮仪

凯氏定氮法用碱性滴定是在被测物硝化分解后加入强碱(氢氧化钠),用硼酸做吸收液,收集反应产生的氨气,吸收完毕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吸收液,从而计算被测物的氮含量。

4. 凯氏定氮仪装置图

(V1-V2)*C*0.0140*6.25/m 其中V1是滴定时消耗盐酸的量(毫升),V2是空白实验所消耗的盐酸量(毫升),C是盐酸标准液浓度(摩尔/升),m是样品质量(克),6.25为氮换算为蛋白质的平均系数

5. 凯氏定氮仪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优点:

1、可用于所有食品的蛋白质分析中。

2、操作相对比较简单。

3、实验费用较低。

4、结果准确,是一种测定蛋白质的经典方法。

5、用微量凯氏定氮法可测定样品中微量的蛋白质。

缺点:

1、最终测定的是总有机氮,而不只是蛋白质氮。

2、实验时间太长,至少需要2小时才能完成。

3、精度差,精度低于双缩脲法。

二、凯氏定氮法注意事项

1、样品应是均匀的,固体样品应预先研细混匀,液体样品应振摇或搅拌均匀。

2、样品放入定氮瓶内时,不要沾附颈上,万一沾附可用少量水冲下,以免被检样消化不完全,结果偏低。

3、硝化时如不容易呈透明溶液,可将定氮瓶放冷后,慢慢加入百分之三十过氧化氢2到3毫升,促使氧化。

4、在整个消化过程中,不要用强火。保持和缓的沸腾,使火力集中在凯氏瓶底部,以免附在壁上的蛋白质在无硫酸存在的情况下,使氮有损失。

6. 凯氏定氮仪检定规程

凯氏定氮法是通过测出样品中的总含氮量再乘以相应的蛋白质系数而求出蛋白质的含量,此法的结果称为粗蛋白质含量。

原理:有机含氮化合物与浓硫酸共热消化,氮转化为氨,再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铵。硫酸铵与强碱反应,放出氨。将氨蒸馏到过量的标准无机溶液中,再用标准碱溶液进行滴定。根据测得的氨量,计算样品的总氮量。、试剂与材料:浓硫酸、硫酸钾-硫酸铜粉末(称取80g硫酸钾和20g硫酸铜(五水),0.3g二氧化硒研细混合)、30%氢氧化钠溶液、2%硼酸溶液、0.01M标准盐酸、混合指示剂(田氏指示剂)储存液(取50ml0.1%甲烯蓝乙醇溶液与200ml0.1%甲基红溶液混合,储存于棕色瓶中备用。

克氏定氮法 :天然含氮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与浓硫酸共热时分解出氨,氨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在克氏定氮仪中加入强碱碱化消化液,使硫酸铵分解出氨。用水蒸气蒸馏法将氨蒸入硼酸溶液中,然后再用标准稀硫酸酸溶液进行滴定,滴定所用稀硫酸酸的量(mol)相当于被测样品中氨的量(mol),根据所测得的氨量即可计算样品的含氮量。

  原理是因为蛋白质含氮量通常在16%左右,所以将克氏定氮法测得的含氮量乘上系数6.25,便得到该样品的蛋白质含量。

7. 凯氏定氮仪操作流程

凯氏定氮加入有大量的硫酸钾和少量硫酸铜,加热时溶解,冷却后过饱和在浓硫酸中析出结晶

8. 凯氏定氮仪原理及方法

粗蛋白是一种既包括真蛋白又包括非蛋白的含氮化合物,后者又可能包括游离氨基酸、尿素、硝酸盐和氨等。然而,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不同,其氮含量不同,总氮量换算成蛋白质的系数也不同。

  总之,粗蛋白是食品、饲料中一种蛋白质含量的度量。我们可以通过粗蛋白测定仪即凯氏定氮仪来测量粗蛋白的含量,测量步骤如:蛋白质含氮量约为16%(这已通过多次试验得出),再用凯氏法测出总氮量,再乘以6.25就可求得粗蛋白的含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