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定氮仪用途(定氮仪装置)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17 16:01   点击:116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定氮仪装置

凯氏定氮法是通过测出样品中的总含氮量再乘以相应的蛋白质系数而求出蛋白质的含量,此法的结果称为粗蛋白质含量。

原理:有机含氮化合物与浓硫酸共热消化,氮转化为氨,再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铵。硫酸铵与强碱反应,放出氨。将氨蒸馏到过量的标准无机溶液中,再用标准碱溶液进行滴定。根据测得的氨量,计算样品的总氮量。、试剂与材料:浓硫酸、硫酸钾-硫酸铜粉末(称取80g硫酸钾和20g硫酸铜(五水),0.3g二氧化硒研细混合)、30%氢氧化钠溶液、2%硼酸溶液、0.01M标准盐酸、混合指示剂(田氏指示剂)储存液(取50ml0.1%甲烯蓝乙醇溶液与200ml0.1%甲基红溶液混合,储存于棕色瓶中备用。

克氏定氮法 :天然含氮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与浓硫酸共热时分解出氨,氨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在克氏定氮仪中加入强碱碱化消化液,使硫酸铵分解出氨。用水蒸气蒸馏法将氨蒸入硼酸溶液中,然后再用标准稀硫酸酸溶液进行滴定,滴定所用稀硫酸酸的量(mol)相当于被测样品中氨的量(mol),根据所测得的氨量即可计算样品的含氮量。

  原理是因为蛋白质含氮量通常在16%左右,所以将克氏定氮法测得的含氮量乘上系数6.25,便得到该样品的蛋白质含量。

2. 定氮仪蒸馏装置

首先,在定氮仪蒸馏器的蒸气发生器中加约2/3体积蒸馏水,加入数滴硫酸使其保持酸性,以避免水中的氨被蒸出而影响结果,并放入少许沸石,以防爆沸。这个步骤有点类似于凯氏定氮法的消化前步骤,用相应的试剂对其进行清洗。沿小玻杯壁加入蒸馏水约20mL让水经插管流入反应室,但玻杯内的水不要放光,塞上棒状玻塞,保持水封,防止漏气。这一步可直接验证插管是否可以使用。

然后在蒸气发生后,立即关闭废液排放管上的开关,使蒸气只能进入反应室,导致反应室内的水迅速沸腾,蒸出蒸气由反应室上端口通过定氮球进入冷凝管冷却,在冷凝管下端放置一个锥形瓶接收冷凝水。从定氮球发烫开始计时,连续蒸煮5min,然后移开煤气灯。冲洗完毕,夹紧蒸气发生器与收集器之间的连接橡胶管,由于气体冷却压力降低,反应室内废液自动抽到反应室外壳中,打开废液排出口夹子放出废液。

整个清洗过程,到这里就结束了,经过这个过程,定氮仪内部环境已经能够达到测定蛋白质含量的需求,另外,定氮仪蒸馏器的各部件也得到了检验,可以及时更换漏气或者其他坏了的部分。根据以上步骤重复清洗2~3次,再在冷凝管下换放一个盛有硼酸-指示剂混合液的锥形瓶使冷凝管下口完全浸没在溶液中蒸馏1~2min,观察锥形瓶内的溶液是否变色。如不变色,则表示蒸馏装置内部已清洗干净。

3. 定氮仪安装

1、先安装铁架台(铁架台底座应转至后边,因有升降台及调温电热套的原因)

2、然后安装升降台

3、调温电热套

4、双口夹

(也叫双顶丝。开口方向应朝上,不能朝下)

(应根据圆底烧瓶的高度大概确定双口夹固定在铁架台上的位置)

5、万用夹

(也叫万能夹、烧瓶夹、铁夹。固定烧瓶的旋钮应与双口夹固定铁架

6、圆底烧瓶

(旋紧万用夹,并调整圆底烧瓶瓶底与调温电热套之间的距离,不能挨

4. 定氮仪装置图

1.消解过程中,消解温度过低或者时间不足,样品未完全消解,消化样品时有挂壁现象产生。

2.盐酸或者硫酸标准溶液放置时间过长,造成溶度不准。

3.凯氏定氮仪蒸馏装置冷凝管或防溅管有破损,产生的氨气泄漏。

4.收集液太少,未能没过接收管出口。

5. 定氮装置图片

凯氏定氮分浓硫酸消煮和蒸馏两个部分。定氮瓶不能定量,可以加热。容量瓶是用于定量,但不能加热。

6. 定氮仪作用

凯氏测定氮法是由丹麦化学家凯道尔于1883年建立的,现已发展为常量、微量、平微量凯氏定氮法以及自动定氮仪法等,是分析有机化合物含氮量的常用方法。

凯氏定氮法的理论基础是蛋白质中的含氮量通常占其总质量的16%左右(12%~一19%),因此,通过测定物质中的含氮量便可估算出物质中的总蛋白质含量(假设测定物质中的氮全来自蛋白质),计算公式: 蛋白质含量=含氮量/16%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