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有关年糕的(有关年糕的诗词)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25 10:22   点击:287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有关年糕的诗词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炎黄子孙共同的记忆。勤劳勇敢、祀祖敬长、和睦邻里、热爱生活……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深入到生活中,直到今天,这些节日文化依然在沿续。

元日(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就是元日。元日,还有元旦、岁日、岁旦、朔旦、正旦、正日、新年等多种称呼。

元日不仅是新年的第一天,还是新月的第一天,还是新日的第一天,此称为“三元之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每读到这句,总能感受到蕴藏在诗句背后的那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只有卸下昨日的包袱,才能挺直脊梁面对新的朝阳。

《元日》

南宋·辛弃疾

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元日有新年伊始的寓意。

元宵节(正月十五)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的这首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正月十五夜热闹繁华的景象。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代元宵节的繁华热闹不输唐代,且看辛弃疾这样写道: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这天,雨后刚晴,青草和菜芽都借着雨水不停的生长着。游春的少年们骑着马,在渡口排成了行,可见出来游春的人真的很多。

《二月二日即事》

宋·方岳

春潮昨夜没平滩,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唤元宵归塞北,燕衔新社到江南。

无欢不必游花树,有病何须置药篮。

只把公忠答天地,从教儿女闹冠簪。

二月二,春雨过后,花儿半开。元宵远去,社日新来,花树新开,燕子归来,何必要不开心呢。从此只好好报答天地赐予的美景,和儿女承欢膝下,就是最大的快乐了。

寒食(清明前一两日)

寒食,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旧时在清明节前的一两日。

民间认为,寒食节来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其淡泊名利、宁死不屈、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受到推崇。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全唐诗》中与寒食节相关的诗至少有400多首,韩翃的这首独占鳌头。

《寒食》

清·洪升

七度逢寒食,何曾扫墓田。

他乡长儿女,故国隔山川。

明月飞乌鹊,空山鸣杜鹃。

高堂添白发,朝夕泪如泉。

洪升这首诗道尽了寒食节时,思念父母亲人的真实感受。

清明(公历4月5日前后)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祭祖、扫墓的日子。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此天清地明之时遥祭先祖,又何尝不会生出一些慨然之意呢?

《清明日与友人游》

唐·来鹄

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

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清明是古人出游踏青的日子,“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真实再现了唐代人清明时出游的情景。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五月初五,是我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节日之一。最初源于先秦古人的“五月初五是恶日恶月”的观念,流传至今已发展成为纪念屈原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的日子。

《岳州观竞渡》

唐·张说

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

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

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

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

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

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

正如张说诗中所言,“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逢至端午,又怎能不想起屈原。

《竞渡曲》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刘禹锡这首诗记叙的是沅江一次赛龙舟的活动。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队龙舟决一胜负。胜者欢欣,败者沮丧。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生趣。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双七、七姐诞等,七夕,它是承载了中华几千年文化而最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

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鹊桥仙·七夕》

北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道尽了少男少女之间爱情的甜蜜与美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言尽了这世间爱情的真谛。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李清照婚后与赵明诚离居,久不见丈夫,愁绪难抒,适逢七夕佳节,她写下这首凄婉动人的词作。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十五)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

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作》

唐·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又叫“拜月节”、“团圆节”。逢此佳节,家家户户都团圆在一起,赏月聊天,给孩子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故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节多是思念与惆怅不能与亲友相聚。八月十五日夜,白居易望月感慨物是人非,颇为神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东坡居士有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世间所有亲人都能共享这中秋之夜的美好月光。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又称”老人节“。在古代九为大吉之数,二九相逢,是吉祥的象征,表达出了古代人民对健康长寿、平安喜乐的美好向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想起那相隔遥远的亲人,都会暗自神伤吧。

《沉醉东风·重九》

元·卢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

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重九正是入秋时候,草木摇落,北雁南飞,一片衰飒之气,容易唤起人的愁思。这首小令渲染了冷清的秋天氛围,寄托了悲凉的秋思,情调有些哀伤。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腊八粥、泡腊八蒜,而年味也从腊八开始日渐浓郁。

《借八危家饷粥有感》

南宋·赵万年

襄阳城外涨胡尘,矢石丛中未死身。

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晨。

腊八年味愈浓,然而南宋开禧二年的襄阳城或许感受不到”过了腊八就是年“这热闹的节日气氛了,战乱中,不是有人馈赠腊八粥,作者哪能想起来是过节。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早在宋代,每逢腊八,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煮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作这首诗的时候陆游四十岁左右,罢官回到家乡,对于赋闲在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对现实世界感到激愤不满,又尚未完全意冷心灰,依然渴望东山再起。

除日(农历年尾最后一天)

除日,又称”除夕“、”除夜“、”岁除“、号称”百节之首“,是看见交替、除旧迎新的时刻。

《除夜宿石头驿》

唐·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除夕之夜,诗人还在旅馆中,还在外漂泊。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代以来,到年三十还住宿在旅馆里的人,总会感伤地朗诵这两句,因为诗人已形象地说出了寥落支离的情绪。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作者对这个传统佳节的美好记忆,可此诗写除夕之夜,游子家人两地相思之情,深思苦调,委曲婉转,感人肺腑。

2. 古人描写年糕的诗词

“满洲跳神祭品有飞石黑阿峰者,粘谷米糕也.色黄如玉,味腻如脂,惨假... 又金菊、芙蓉,皆糕名.”

3. 关于年糕的诗词

瑞雪纷飞梅含笑,家家户户打年糕。香甜软嫩添喜气,前程远大步步高!——佚名

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沈兆

糕名飞石黑阿峰,味腻如脂色若琮。香洁定知神受饷,珍同金菊与芙蓉。——沈兆

吃力不讨好——阿王抄年糕。——佚名

年糕年糕年年高——乾隆

4. 有关年糕的诗词有哪些

1、过新年——新年到,放鞭泡,鞭泡蹦蹦跳,新年真热闹;鞭泡响,哈哈笑,祝我新年长一岁,祝我个子快长高。

2、新年乐呵呵——新年到,真热闹,大红灯笼墙头挂,倒贴的福字门上挂,爆竹声声震大地,绚丽的烟花冲云霄,小朋友穿着新衣蹦蹦跳,大人们看着孩子乐呵呵。

3、新年喜洋洋——咚咚锵,咚咚锵!过新年,锣鼓响。小鼓咚咚咚,大鼓锵锵锵!舞龙舞狮真热闹,大街小巷喜洋洋。

4、大一岁了——新年到,新年到,我送布娃娃一顶小红帽;布娃娃,咪咪笑,伸手要我抱,哎呀呀,不抱不抱,我们都大一岁了,你呀,知道不知道?

5、新年好——四季里收成好,转眼又是新年到,丰收的新年多热闹,大街小巷啊放鞭泡;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接元宝,家家户户乐逍遥,过新年人人笑,见面说声新年好。

6、新年好——快乐的新年多热闹,无论男女和老少,穿新衣戴新帽,大家乐乐陶陶,大家欢迎新年到!

7、新年好——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贺大家新年好!我们唱歌,我们跳舞。祝贺大家新年好!

8、新年来到——新年来到,人人欢笑,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块大年糕,老头要顶新毡帽。

9、大家一起过新年——新年真快乐,小鸭、小鸡、小猫,小动物们都来过新年。嘭——上天了,啪——开花了。小动物们真快乐!大家一起过新年!

10、喷喷香的年夜饭——噼噼啪啪什么响,噼噼啪啪鞭炮响,叮叮当当什么响,叮叮当当锅瓢儿响,嘻嘻哈哈什么响,嘻嘻哈哈笑声响,我们一家团团坐,又吃菜,又喝汤,年夜饭,喷喷香。

11、过新年——过新年,人团圆。圆什么圆?红红的脸蛋圆又圆!红什么红?门上的春联红又红!门什么门?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通通请进门!

12、祝福歌——祝你心愿像花仙,脸上阳光多灿烂;祝你快乐像空气,永远围绕在身边;祝你烦恼像云烟,风儿一吹全飘散;祝你心情像蓝天,没有乌云一片片。祝你天天好日子,日子过得比蜜甜。

13、金鱼穿裙子——红红金鱼穿裙子,游来游去多欢喜。金鱼金鱼我问你:冬天为啥穿裙子?金鱼吐来小泡泡,泡泡声音细又细:“我要表演红裙舞,庆祝新年好节日。”

14、新年好新鲜——新年新年好新鲜,花草树木睁开眼。太阳海里洗了澡,小草戴上金项链,鲜花点头迎蝴蝶,鸟儿换上新衣衫。小河一路唱歌谣,一直奔向大海边。

15、新年好——路边的花炮噼啪噼啪到处跳,窗前的水仙花急急忙忙开回笑。爸爸妈妈使劲儿,使劲儿做元宵。爷爷奶奶穿上新衣戴新帽,小伙伴们见面总要大声喊:新年好!

16、过年红——红红的对联门上挂,大红的福字墙上贴;红红的鞭炮震天响,大红的灯笼高高挂;红红的笑脸迎新年,家家户户过年红!

17、小花猫盼过年——小花猫、实在馋,天天盼着快过年,过年能吃好食物,过年还有新衣穿。盼呀盼呀盼不到,急得花猫来回转。忽然一天发奇想,都因日历翻得慢。从此一天翻几页,全本翻完刚夏天。花儿正红草正绿,还是不能过新年。

18、新年到——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朋友们哈哈笑;新年到,新年到,贴对联,放鞭炮,噼里啪啦吓一跳;新年到,新年到,包饺子,蒸年糕,全家团圆乐滔滔;新年到,新年到,我给奶奶拜个年,奶奶给我红包包;新年到,新年到,见面都说过年好,互相恭喜大家好新年到,新年到,舞狮子,踩高跷,庙会上面好热闹;新年到,新年到,新年要有新气象,工作学习步步高;步步高!

19、新年到——新年到,放鞭炮,噼噼啪啪真热闹。耍龙灯,踩高跷,包饺子,蒸年糕,奶奶笑得直揉眼,爷爷乐得胡子翘。

20、新年到——新年到,新年到,瞧锣打鼓真热闹,我给布娃娃穿上花花衣,戴上小红帽,娃娃咪咪笑,伸手要我抱,哎呀呀,不抱不抱,咱们长大一岁了,你呀知道不知道?

5. 关于年糕的诗句

歇后语:

年三十的案板——借不得;不得空

年三十晒衣裳——今年不干明年干

年三十讨口——丢人现眼

年三十夜拨算盘——满打满算

年三十夜的年糕——人有我有;你有我也有

正月里生,腊月里死——两头忙

寒冬腊月摆龙门阵——冷言冷浯

寒冬腊月吃冰水——点点人心

寒冬腊月打雷——成不了气候

寒冬腊月的马蜂窝——空空洞洞;空洞

寒冬腊月喝冰水——肚里有火;心都凉了

腊月的井水——热乎乎

诗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王安石《元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王湾《次北固山下》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王安石《元日》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高适《除夜作》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 文征明《拜年》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 来鹄《除夜》

6. 有关年糕的诗词名句

满桌佳肴诗句,例如:“肴羞不厌多,炰羔复烹羊。”

出自: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元代 · 赵孟頫

孟冬农事毕,谷粟既已藏。

弥望四野空,藁秸亦在场。

朝廷政方理,庶事和阴阳。

所以频岁登,不忧旱与蝗。

置酒燕乡里,尊老列上行。

肴羞不厌多,炰羔复烹羊。

纵饮穷日夕,为乐殊未央。

祷天祝圣人,万年长寿昌。

作者简介: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7. 年糕的诗句或俗语

1. 年糕精致点春心,夜景缤纷除旧岁。——佚名

2. 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藉以祈岁稔。——佚名

8. 年糕有关的诗句

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9. 关于过年吃年糕的诗句

《千人糕》讲的是“千人糕”需要经过许多人辛苦劳作才能做成。我觉得要用诗句形容应该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块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千人糕,做起来竟然这么难、这么麻烦,我们真该要爱惜这么多人的劳动成果啊!让我不禁想起古人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想起《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名句。

一块小小的千人糕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