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核酸蛋白检测仪原理(核酸蛋白检测仪原理图)

来源:www.haichao.net  时间:2023-01-19 14:41   点击:228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核酸蛋白检测仪原理图

核酸检测主要是通过对人体的痰液,鼻咽拭子,肺泡灌洗液,血液,粪便等样本进行化验,观察是否存在致病微生物病毒核酸。比较大的数据库可以检测上万种致病微生物。核酸检测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将致病微生物病毒的基因序列进行扩增,观察荧光信号的强弱。

每个致病微生物生物的核酸都有自身特定的核酸序列或是DNA序列,核酸检测是根据核酸双链互补配对原则的核酸杂交技术,合成一段单链核酸序列,与病原体DNA或是RNA形成互补,将其作为探针,再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进行标记,再将合成的单链核酸序列与待测病原体的核酸进行结合,若探针与待测核酸有结合迹象,仪器会检测到荧光,且将基因序列扩增后,荧光信号会增强,则检测结果呈现阳性,患者体内存在致病微生物病毒。

主要是通过放大致病微生物病毒基因片段,进行荧光信号识别,判断人体是否有致病微生物病毒存在。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是目前新冠肺炎病毒的一种检测方式,主要是通过对人的鼻咽拭子,血液等采样检测,观察人体体内是否存在新冠病毒核酸,若患者体内并不存在病毒基因,则检测过程中不会有荧光信号增强的情况,检测结果也就为阴性。

2. 核酸检测仪器原理

一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在特定的位点切割磷酸二酯键。

3. 核酸蛋白检测仪原理图片

凝胶电泳是用于检测PCR产物,可分为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种。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一种非常简便、快速、最常用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核酸的方法,其原理是根据大小不同DNA分子其所带电荷不同,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不同而分离。

但其不能很好的区分小于300b的DNA片段,当PCR产物片段小且有多条小片段时,可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的分子筛效应、电荷效应及浓缩效应能使不同核酸得以分离。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孔径的大小由丙烯酰胺的浓度决定,所以实验中应根据检测的DNA片段大小选择合适的浓度。

4. 核酸蛋白检测仪的原理

分光光度计介绍:

分光光度计已经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实验室常规仪器。常用于核酸,蛋白定量以及细菌生长浓度的定量。分光光度计就是利用分光光度法对物质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仪器。该仪器是食品厂、饮用水厂办理QS、HACCP认证的必备检验设备。

分光光度计原理:

分光光度计采用一个可以产生多个波长的光源,通过系列分光装置,从而产生特定波长的光源,光线透过测试的样品后,部分光线被吸收,计算样品的吸光值,从而转化成样品的浓度。样品的吸光值与样品的浓度成正比。

分光光度计组成: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信号处理器和显示与存储系统组成。

分光光度定义: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常用的波长范围:

(1)200~400nm的紫外光区

(2)400~760nm的可见光区

(3)2.5~25μm(按波数计为4000cm<-1>~400cm<-1>)的红外光区

所用仪器为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红外分光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为保证测量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所有仪器应按照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或本附录规定,定期进行校正检定。

分光光度计的重要配件—— 比色杯

比色杯按照材质大致分为石英杯、玻璃杯以及塑料杯。根据不同的测量体积,有比色杯和毛细比色杯等。一般测试核酸和紫外定量蛋白,均采用石英杯或者玻璃杯,但是不适合比色法测定。因为反应中的染料(如考马斯亮兰)能让石英和玻璃着色,所以必须采用一次性的塑料杯。而塑料杯一般不适合用于在紫外范围内测试样品。

分光光度计操作方法:

1.接通电源,打开仪器开关,掀开样品室暗箱盖,预热10分钟。

2.将灵敏度开关调至“1”档(若零点调节器调不到“0”时,需选用较)。

3.根据所需波长转动波长选择钮。

4.将空白液及测定液分别倒入比色杯3/4处,用擦镜纸擦清外壁,放入样品室内,使空白管对准光路。

5.在暗箱盖开启状态下调节零点调节器,使读数盘指针指向t=0处。

6.盖上暗箱盖,调节“100”调节器,使空白管的t=100,指针稳定后逐步拉出样品滑竿,分别读出测定管的光密度值,并记录。

7.比色完毕,关上电源,取出比色皿洗净,样品室用软布或软纸擦净。

分光光度计注意事项:

1.该仪器应放在干燥的房间内,使用时放置在坚固平稳的工作台上,室内照明不宜太强。热天时不能用电扇直接向仪器吹风,防止灯泡灯丝发亮不稳定。

2.使用本仪器前,使用者应该首先了解本仪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各个操纵旋钮之功能。在未按通电源之前,应该对仪器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查,电源接线应牢固,通电也要良好,各个调节旋钮的起始位置应该正确,然后再按通电源开关。

3.在仪器尚未接通电源时,电表指针必须于“0”刻线上,若不是这种情况,则可以用电表上的校正螺丝进行调节。

5. 蛋白核酸分析仪

DSC原理的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的基本原理是试样在热反应时发生的热量变化,由于及时输入电功率而得到补偿,所以记录试样和参比物下面两只电热补偿的热功率之差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

差示扫描量热法有补偿式和热流式两种。在差示扫描量热中,为使试样和参比物的温差保持为零在单位时间所必需施加的热量与温度的关系曲线为DSC曲线。

曲线的纵轴为单位时间所加热量,横轴为温度或时间。曲线的面积正比于热焓的变化。DSC与DTA原理相同,但性能优于DTA,测定热量比DTA准确,而且分辨率和重现性也比DTA好。它可以用来研究生物膜结构和功能、蛋白质和核酸构象变化等。

6. 核酸蛋白检测仪使用方法

核酸检测移动平台是由国家授权的,由核酸检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所管理的一个国家认证官方平台。各大医院需要在国家卫生局获得授权,才能够使用该平台,进行当地的核酸检测

7. 核酸蛋白检测仪原理图讲解

DNA探针是最常用的核酸探针,指长度在几百碱基对以上的双链DNA或单链DNA探针。现已获得DNA探针数量很多,有细菌、病毒、原虫、真菌、动物和人类细胞DNA探针。这类探针多为某一基因的全部或部分序列,或某一非编码序列。这些DNA片段须是特异的,如细菌的毒力因子基因探针和人类Alu探针。这些DNA探针的获得有赖于分子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细菌为例,目前分子杂交技术用于细菌的分类和菌种鉴定比之G+C百分比值要准确的多,是细菌分类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加之分子杂交技术的高敏感性,分子杂交在临床微生物诊断上具有广阔的前景。细菌的基因组大小约5×106bp,约含3000个基因。各种细菌之间绝大部分DNA是相同的,要获得某细菌特异的核酸探针,通常要采取建立细菌基因组DNA文库的办法,即将细菌DNA切成小片段后分别克隆得到包含基因组的全信息的克隆库。然后用多种其它菌种的DNA作探针来筛选,产生杂交信号的克隆被剔除,最后剩下的不与任何其它细菌杂交的克隆则可能含有该细菌特异性DNA片段。将此重组质粒标记后作探针进一步鉴定,亦可经DNA序列分析鉴定其基因来源和功能。因此要得到一种特异性DNA探针,常常是比较繁琐的。探针DNA克隆的筛选也可采用血清学方法,所不同的是所建DNA文库为可表达性,克隆菌落或噬斑经裂解后释放出表达抗原,然后用来源细菌的多克隆抗血清筛选阳性克隆,所得到多个阳性克隆再经其它细菌的抗血清筛选,最后只与本细菌抗血清反应的表达克隆即含有此细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它所编码的蛋白是该菌种所特有的。用这种表达文库筛选得到的显然只是特定基因探针。

  对于基因探针的克隆尚有更快捷的途径。这也是许多重要蛋白质的编码基因的克隆方法。该方法的第一步是分离纯化蛋白质,然后测定该蛋白的氨基或羟基末端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然后根据这一序列合成一套寡核苷酸探针。用此探针在DNA文库中筛选,阳性克隆即是目标蛋白的编码基因。值得一提的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DNA组织有所不同。真核基因中含有非编码的内含子序列,而原核则没有。因此,真核基因组DNA探针用于检测基因表达时杂交效率要明显低于cDNA探针。DNA探针(包括cDNA探针)的主要优点有下面三点:①这类探针多克隆在质粒载体中,可以无限繁殖,取之不尽,制备方法简便。②DNA探针不易降解(相对RNA而言),一般能有效抑制DNA酶活性。③DNA探针的标记方法较成熟,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如缺口平移,随机引物法,PCR标记法等,能用于同位素和非同位素标记.

  DNA探针可以用来诊断寄生虫病,现场调查及虫种鉴定,可用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可用于改造变异的基因,可用于检测饮用水病毒含量。具体方法:用一个特定的DNA片段制成探针,与被测的病毒DNA杂交,从而把病毒检测出来。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快速、灵敏的特点。传统的检测一次,需几天或几个星期的时间,精确度不高,而用DNA探针只需一天。据报道,能从1t水中检测出10个病毒来,精确度大大提高。

  DNA探针是一个单链的RNA,通过这条特定的RNA,让RNA上的碱基和目标DNA的碱基配对(目标DNA已经解旋,并分成两条链),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